•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 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杨秋生自学36年――“拧”着舌头练成专业翻译
  • 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杨秋生自学36年――“拧”着舌头练成专业翻译

    时间:2018-05-06 08:04:37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珞 通讯员 任慧芳

    一名普通地质钻工,连续36年钻研英语,从钻工变为英语老师、行政职员和专业翻译,出任湖北煤炭地质局“一带一路”项目主要译员。

    4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副教授李正林这样评价杨秋生,“了不起,是自我奋斗的榜样!”

    深山老林中自学英语

    1981年,通山县深山老林中,收音机传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21世纪的人才,一定要懂得计算机和英语,才不会成为时代落伍者。

    19岁的地质钻工杨秋生,已在这里工作一年,方圆二十公里寥无人烟,工作、吃饭和睡觉,每天单调地重复。

    作为当时的湖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湖北煤炭地质局的前身)钻机队队员,他和同事的主要任务是勘察煤炭资源。

    收音机是他们接收外界信息的唯一工具。当时,计算机是稀奇之物。高中毕业的杨秋生要成为“21世纪人才”,只能选择英语。

    然而,他从农村走出来,英语基础几乎为零。

    从26个字母开始,杨秋生开始自学。

    学音标,买来医学口腔部位图,找到教科书上说的上腭、软腭、小舌等部位,对着镜子练,舌头“不听话”,他就用手指按着舌头。

    因煤油匮乏,晚上用柴油点灯,白净的脸庞常被熏黑。白天,怕影响夜班同事休息,一个人走进森林里朗读英语。“你一个拧钻杆的,学英语有什么用?”同事不解,但他自我激励,“改革开放的中国,一定会需要英语!”

    钻工被请上大学讲台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勘探任务减少,部分勘探业务市场化运营。

    1992年,杨秋生所在地质队在市场中转型求生,利用钻探能力,接到华中师范大学打水井的活。

    白天打井,晚上到英语角与大学生练口语。碰到“真人”说英语,杨秋生兴奋得不得了。“原来你是工人,还能说英语。”打井人被请上大学讲台。

    请杨秋生的,是华师青年教师李正林,“杨秋生的经历,是对大学生最好的激励。”

    在阶梯教室,杨秋生面对几百名大学生,用中英文双语交流人生理想。

    这下,杨秋生在单位出了名。1994年,地质局子弟学校招聘英语老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杨秋生当上老师,倍加珍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2003年,他拿到教师资格证,次年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文凭。

    然而,两年后,国企剥离社会职能,子弟学校撤销。杨秋生凭借过硬的英语功底,应聘到江夏区职业高中,再次走上三尺讲台。

    三年后,地质行业回暖,湖北煤炭地质局行政部门招聘,综合素质高的杨秋生,被请回老单位。

    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杨秋生的真实写照。

    做起老外“思想工作”

    2015年年初,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湖北煤炭地质局走向国际市场。

    杨秋生作为主译员,参与巴布亚新几内亚镍钴勘探项目。这一干又是三年。

    该局领导评价,由于对钻探流程熟悉,杨秋生比专业翻译更加得心应手。

    勘探队在当地招聘了几十人,培训新员工是杨秋生的任务之一。

    然而,这份工作并不顺利,当地员工说的英语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比如,water(水)说为wara。他只有通过口型和发音推测词意,逐词做笔记。

    晚上,杨秋生和当地员工谈心,讲中国历史、文化,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杨秋生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钻工同事说:“中国曾经落后,你们如果努力掌握新技术,也会过上好日子。”

    慢慢地,中外员工之间日益交融,一些误解悄然冰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