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想要培育好家风 父母先放下手机
  • 想要培育好家风 父母先放下手机

    时间:2018-12-13 17:26:59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

    什么样的家风最有利于家庭建设与孩子成长?如何培育新家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在全省妇联系统家庭和儿童工作培训班上做出了回答。中国优良家风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做人。

    “父母不理解”阻断亲子交流

    孙云晓展示了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监护人)平时主要交流排在前五位的话题:学习、学校的事、自己的兴趣爱好、朋友的事、自己的将来。中国学生不喜欢与父母(监护人)聊天排前五位的原因是“父母不理解我”、“总说自己是对的”、“老说学习的事”、“老批评我”、“唠叨”。

    “中小学时代是成长迅速的时代,需要丰富的精神滋养,如果过于偏重学习,有可能制造焦虑和恐慌,自然会恶化亲子关系。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中小学生更希望得到父母精神情感上的支持,而美国中小学生更强调自己的话语权,但孩子们渴望平等交流的诉求是相同的。”

    孙云晓从父母的榜样作用与时代需求的角度提出四条建议:一是从陪伴孩子开始,培育行胜于言的新家风;二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培育民主施教的新家风;三是以健全人格为目标,培育主动性与自制力相结合的新家风;四是提升家训与家风的格局,培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家风。

    培育家风从放下手机开始

    父母都希望教育好孩子,实际上,对于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

    2018年9月,7岁的德国男孩Emil,因为爸爸沉迷于手机不和他玩,提出了组织游行的想法,结果上百名孩子积极响应。他们主要的口号就是:“和我玩!而不是和你的手机玩!”“我们在这里!我们表示抗议!因为你们永远只想着自己的手机!”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四个国家联合展开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发现:四国都有三四成父母有时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交流。接近半数的中国父母有和孩子一边说话一边玩手机的情形。

    如果不从父母改变做起,孩子往往难以养成自制的良好习惯。从四国比较研究数据可以发现,亲子沟通困难重重。

    制定家规需要孩子的参与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文化,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孙云晓说,《弟子规》有一些行为规范值得借鉴,如“出必告,返必面”、“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等等。但“号泣随,挞无怨”等内容则不利于现代儿童的发展,需要摒弃。

    孙云晓指出,打骂孩子可能成为扭曲未成年人人格的重要因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进行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研究”数据显示:普通中学生选择“父母经常打我”的比例为2.7%,未成年犯为16.0%,未成年犯是普通中学生的近6倍。

    参与权是儿童最容易被忽视的基本权利。参与权是指儿童享有对与他们自身发展相关的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事宜发表意见并视其成熟度参与决策的权利。显然,这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培育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家风

    一个家庭的家训和家风对于他的孩子有没有一种深远的影响,要看这个家训和家风的格局,是不是倡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现代家风和传统家风的重大区别。为什么江南钱家人才辈出?仅遍布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教模式,其中,传承千年的《钱氏家训》影响深远。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据,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千百年来,钱氏族人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

    孙云晓指出,新时代新家风是一个宏大而现实的课题,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与维度。以上四条建议做到任何一条都是好家庭好家风,从第一条到第四条具有阶梯性,越向上水平越高。这或许是培育新时代新家风不可忽视的方向与原则之一。(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赵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