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喀什,那些被激发的生活梦想
  • 喀什,那些被激发的生活梦想

    时间:2017-07-11 21:12:0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杨学莹

    打工、创业、读大学,维吾尔族同胞有了新盼头,开启新路程

    对口援疆20年,越来越多的山东企业、山东人走进喀什,越来越多的当地维吾尔族同胞告别农牧生活,走进山东人援建的工厂、农场、学校,有的甚至走出家乡来到山东工作生活。不知不觉间,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一些新的生活梦想渐渐出现。

    适应内地的生活节奏   

    今年春天,麦盖提县库尔玛乡26岁的姑娘月日古·马木提,已经是第9年离开家门外出务工了。   

    2008年,新疆刚向内地开展劳务输出,麦盖提县也通过镇、村宣传动员。月日古所在的库尔玛乡是麦盖提最偏远的乡镇,她想到外边看一看,闯一闯,帮家里挣点钱。   

    月日古走出家乡的第一站,就是山东青岛莱西。她去了青岛泰光制鞋有限公司,泰光给耐克鞋做代工,她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二年,她接着去了广东的一家台资制鞋厂。3年后,她又回到青岛,到即墨的TCL家用电器工作。   

    2014年,月日古用自己攒下的钱,回老家开了一所幼儿园。今年春天,她把幼儿园转给亲戚,又走出来了。   

    “我对内地的生活已经适应了。回到家,反倒不习惯了。”月日古说,“家里这边生活节奏太慢了。”  

    麦盖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输出负责人艾则孜·亚库甫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麦盖提县已经送出了7批2300人去内地就业,可岗位还是不够用。而2008年,新疆刚开展向内地劳务输出时,艾则孜还为没人报名而犯愁。那会儿,麦盖提县大力宣传动员了1个月,全县只有23人报名。   

    艾则孜说,现在,济南、青岛、日照等城市,都有麦盖提的职工在工作,喀什四县这些年到山东工作的大约有2000人次。 从“要钱花”到“二当家”   

    英吉沙县城关乡12村村民、36岁的热孜宛古丽·吾普尔原来是名家庭妇女。“妇女不挣钱,在家没地位。那会儿,我每花一分钱,都得找老公要。赶巴扎(注:市场)买点东西,他总说:‘你花钱太多啦!’”6月29日,在工厂里,她自嘲地笑着对记者说自己以前的事儿。   

    2015年初,来自山东嘉祥的中兴手套公司在城关乡8村的村委会对过,建起了“卫星工厂”。中兴在英吉沙县城的总部把裁剪好的布片运来,招聘工人缝制手套。热孜宛古丽赶紧跑过来报名,蹬起了缝纫机。   

    发工资了,她攒着,给自己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骑上车,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不多久,她给丈夫也买了一辆,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冰箱。   

    “现在,虽说每个月的工资还是交给老公,我买啥他再也不管了,我在家里说话也有人听了。”她说。当然,她并不舍得花钱,问她挣钱想买什么,她说想存钱,将来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中兴手套的这家卫星工厂里,80多名女工在缝纫机前专心忙碌,车间里一片低低的机器声。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总经理轩辕书浩说,现在,工人的精神面貌比刚上班时变化很大。时间观念增强了,以前,上班时间说话聊天不断;说10点上班,11点人也来不齐。现在,工厂和内地并无二致。工人们也有了储蓄观念,当初一发工资,有的人拿了钱就不来了,花没了再来;现在,发工资第二天该来还来,和平常日子一样。

    上大学、创业成新诉求   

    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喀克夏勒村是叶尔羌河边的一个小村。2010年,五征集团流转该村的土地,在一片荒碱滩上建起了上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2013年,时年32岁的喀克夏勒村村民阿卜杜勒·热衣木·艾买提进入五征现代农业示范园,当起了拖拉机手。   

    阿卜杜勒自己只读到小学6年级,就下来和父亲在地里摆弄起了拖拉机。而现在,他说,自己要攒钱供孩子上大学。单看种地都有这么多学问,不学知识不行。   

    在疏勒县巴合齐乡巴合齐5村,如意集团给村民提供了织袜机,提供原料,回收产品。22岁的阿依图尔3天就学会了操作机器。6月30日,她告诉记者,4台织袜机放在家里,一年能有3万元的收入。   

    将来挣了钱,阿依图尔希望能弥补心中的一个缺憾:上大学。她2014年考上了大学,却因为担心父母和3个弟弟妹妹的生计,没有去念。   

    阿依古丽是英吉沙县职业高中服装专业二年级学生,却已经在即发华和服装有限公司当起了成衣班长,月工资2500元。上班1年,她已经攒了1.5万元,相当于父母开小卖部一年的收入。   

    但阿依古丽并不想在工厂里打一辈子工。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婚纱店。每个月发了工资,她都要买几本时尚、设计类的书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