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陕西新闻 > 同行眼中的《华商报》—— 对“新闻理想”苦苦坚守
  • 同行眼中的《华商报》—— 对“新闻理想”苦苦坚守

    时间:2017-06-29 20:23:52  来源:华商头条-华商报  作者:

      算起来,我成为《华商报》的忠实读者已经有18年了。

      2000年,正是《华商报》的快速成长期,我刚毕业,在陕西一家财经类报纸工作,租住在一个城中村里。每天早上,我都在楼下“黄马甲”的叫卖声中起床,吃早点,然后去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

      那时《华商报》的零售价为五角一份,由于受市民欢迎,大量西安本地人和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到“黄马甲”队伍,靠售卖报纸为生。上午七、八点钟,西安大街小巷流动的“黄马甲”以及那熟悉的“华商报......华商报”吆喝声,成为都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华商报》的发行以社区征订为主,“黄马甲”也逐渐发展成遍布城市各个片区的发行站和报刊零售点,这种代表一个时代记忆的文化“叫卖”声,终于淹没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曾让我一度怀念万千。

      那时,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采写消费维权类和财经类稿件,工作充满激情,生活却平淡而乏味。有时,我也会在路边的报摊花五角钱买一份《华商报》,算是犒劳自己。不曾想一接触它,我就被其独特的气质吸引了:新闻标题和叙事语言都用口语,非常接地气;关注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让人有很强的亲近感;敢于新闻监督和“揭丑”,替老百姓伸张正义;资讯丰富,涵盖了时政、社会、经济、文体、环球等方方面面,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这一切,无不让我怦然心动。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偶尔买报“解馋”到慢慢“上瘾”,最后发展到年年征订报纸,对这份“平民报纸”的感情逐渐升温。

      每天清晨,在家门口的黄色报箱里取出《华商报》,就着一杯清茶,在淡淡的油墨香中开始一天中最有营养的“精神早餐”。这一过程大概只有十分钟,而华商报的页码又很厚,有时来不及细阅,我就把报纸带到单位,趁中午休息时进行“系统品鉴”。或者等下班后回到家里,一个人享受这种与新闻纸“恋爱”的美妙时光。

      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差,有时外出几天回来,我的报箱里已经积攒厚厚的一摞《华商报》了。于是,我晚上吃过晚饭,洗完澡,不顾一身的疲惫,靠在床头,开始逐份翻阅,生怕漏掉一个重要的信息,甚至连每个“豆腐块”都不放过。有时夜已深,读完厚厚的一沓,竟还意犹未尽。这种感觉,就像初恋时阅读心仪女孩写来的情书,往往到最后一段了,就舍不得往下读了,因为读完这一段,就意味要等待下一封情书了。

      20年来,《华商报》经历了多次改版和内部改革,从一份默默无名的都市类媒体成长为全国“四强”。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凝聚了太多华商人的心血和汗水。在新媒体大行其道,传统媒体受到一定冲击的今天,《华商报》作为陕西媒体界的一面大旗和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依然发展强劲,势不可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新闻理想”的苦苦坚守,和对办报初心的不懈坚持,才赢得了像我这样一群忠实读者的坚定支持,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在《华商报》改版20岁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她生日快乐,越办越好!

      (作者:张永虎,经济日报陕西记者站记者,资深媒体人)


    编辑:华商报供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