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陕西新闻 > 七七事变:78岁渭南老太赴云南拜祭牺牲74年父亲
  • 七七事变:78岁渭南老太赴云南拜祭牺牲74年父亲

    时间:2017-07-07 20:49:33  来源:华商报  作者:

      父辈的抗战

      历史的目光再次聚焦7月7日。80年前的今日,“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抗日烽火成为国人不灭的印记。

      青山留名史,烽火淬英豪。重温抗战历史,感受英烈遗风。“今天我们要继承父辈的遗志,发扬好抗战精神……”贺龙之女贺晓明接受采访时表示,传承好抗战精神必须要让抗战的历史记忆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

      7月6日,78岁的渭南老太太郑东香出了有生以来最远的一次远门。这一天,她和另外5名亲属一起坐了近三个小时飞机,来到了云南西南部一个叫施甸县的地方。这也是老人平生第一次坐飞机。

      她这次之所以跑这么远的路,就是为了祭奠70多年来没有见过面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名抗战老兵,1943年在滇西会战中牺牲。但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这些年郑东香只是模模糊糊听说父亲死在了战场上,至于葬身何处,她和家人一点信息都没有。直到今年6月中旬,云南抗战研究学者在施甸县发现了郑发平的坟茔,在社会各界和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郑东香老人才知道了到父亲的归宿。

      7月7日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也是郑东香有生之年第一次前往父亲的坟茔前跪拜祭奠。

      施甸县荒野里的墓碑

      近年来,长期研究滇西抗战历史的学者苏泽锦正着手对散落在施甸县民间的一些远征军墓地进行考证研究。

      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在当地人带领下,苏泽锦在施甸县由旺子街的一处山坡上见到了一处坟茔。坟茔的墓碑上清楚地用繁体字记载着墓主人的信息:陕西华县人,八十七师二六零团第一营一等佐军医郑发平,立碑人分别为同乡赵伯刚等。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二年古历七月十五日。

      苏泽锦继续在周围走访,当地86岁的村民董接林说这块墓地所属的地方属于他家的山地,他的父亲当年告诉他说这里埋葬的是一位打日本鬼子牺牲的军人,要求董家人世代要守护好这方墓地。父亲去世后,董接林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每年都要给这位抗日老兵上香祭奠。

      有孔姓村民告诉苏泽锦,他的父亲孔庆安生前讲过,当年抗战部队在他们村驻扎时,郑发平在他们家还住过一段时间。多年前,他们家房子的墙壁上还有郑发平生前写的一首诗,很可惜房子前些年拆掉了。但这首诗他们还记得:

      人在外面心在家,为了抗日打天下。

      夫妻老母难见面,要等何时才团圆。

      6月13日,苏泽锦将郑发平和另外几位抗战老兵寻找亲人的信息发到了网络上,并组织全国各地的抗战志愿者转发。

      睡梦中时常梦见父亲

      55岁的渭南华州区人史红宝早年在部队当的是志愿兵。史红宝曾多次问过妻子郑艾芳和丈母娘郑东香,他想知道爷爷当年是怎么死的。但妻子和丈母娘都回答不了他这个问题。丈母娘郑东香说,父亲郑发平当年去战场的时候,自己仅有半岁,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家里唯一留下的东西,是一张至今还在用的八仙桌和一口父母当年结婚时的木箱。

      今年6月15日中午,史红宝浏览微信朋友圈。突然一条信息让他的心里咯噔了一下,信息说有抗战历史研究学者在云南施甸县发现了一处抗战老兵德坟茔,墓碑显示死者为陕西华县籍军人郑发平。

      对于史红宝来说,郑发平的名字简直如雷贯耳。因为郑发平就是妻子郑艾芳的爷爷。史红宝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妻子郑艾芳。郑艾芳也很激动,赶紧拨通了信息里留的电话。电话另一头的女士说她叫苏泽锦,是云南施甸县的一位公职人员,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挖掘滇西抗战历史,抗战老兵郑发平的墓地是她最近发现的。

      6月14日晚,渭南华州区郑家村78岁的郑东香又做梦了。梦境和此前多次梦到的情景几乎一样:村头在放打仗镜头的露天电影。电影快结束了,一位身材高大、穿旧式军装的男子笑眯眯地从银幕中走向她。梦醒,她认为这是父亲郑发平在和她托梦。以前,每次梦醒的第二天,她都会去村子西南的路口烧一些纸钱,尽管她不知道父亲的遗骨到底埋在哪里。严格地讲,郑东香是没有见过父亲的。因为父亲1940年6月离开陕西时,郑东香仅是6个月大的襁褓女婴。77年过去了,父亲在郑东香的脑海里仅仅是一个符号。因为父亲当年离家时,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6月15日下午3时许,女儿郑艾芳突然给母亲郑东香打来电话,很是激动地说爷爷的墓地在云南找到了,墓碑显示爷爷是在滇西战役的松山战斗中牺牲的,时间是1943年7月15日,当年28岁。

      挂完女儿的电话,郑东香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儿子郑中义说,多少年了他从来没有见母亲哭得如此伤心。关于父亲郑发平,郑东香是开始记事后听爷爷郑兴财断断续续说的。爷爷告诉郑东香,他的儿子、即郑东香的父亲郑发平原名叫郑俊旗,生于1915年。少年时代的郑发平曾在武功县求学,后来在渭南学医。在医院工作期间认识了郑东香的母亲并结婚。在郑东香约半岁的时候,郑发平因为和父亲吵架,赌气离家出走,后来给家人写信说自己当兵打鬼子去了,等抗战胜利就回家。根据这个时间分析,郑东香判断父亲离家参军的时间应该在1940年6月前左右。

      听说父亲死在战场上

      童年的郑东香是爷爷带大的。因为父亲走了以后长期没有音讯,母亲为此思念成疾,在郑东香4岁的时候一病不起,不久撒手人寰。

      上世纪50年代末爷爷郑兴财去世前,拉着郑东香的手告诉她说你父亲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你要记得逢年过节给他烧纸钱。郑东香问爷爷听谁说的这些,爷爷说听邻村的人说的,邻村人说解放前和郑兴财的儿子一起在云南战场见过面。再后来,郑东香也偶尔会从村里一些年纪长的人口中听到一些关于父亲的碎片信息,比如说父亲长得很高大,再比如说父亲当年当兵是去打日本鬼子了,死在和日本鬼子打仗的战场上。当时,郑东香也曾追问过“父亲死在战场上了”这句话的源头,老人们说这是邻村一位老人说的,老人当年曾和郑东香的父亲郑发平一起去的战场。郑东香也曾去邻村找过这位老人,但被告知已经去世多年。

      如今,看到云南苏泽锦女士传来的视频资料和照片,重新唤醒了郑东香的许多记忆,比如说邻村东赵村多年前的确有一位叫赵伯刚的老兵,和父亲年纪相仿,路上遇到她时经常给她说起你父亲当年如何如何。有一年赵老人也的确告诉过她说,你父亲死在了云南某某街,是我亲手安葬的。如今一对照,才知道当年老人说的某某街就是今天的施甸县由旺子街。

      带着陕西黄土、皮影去祭奠

      6月中旬,郑东香陆续给儿女们打电话让回家,开始商量去云南给父亲扫墓祭拜一事。多年来爷爷一直只是一个传说,如今突然在云南找到了墓地。这让郑东香的儿女们很是激动,几个儿女纷纷表示都要去陪母亲去云南给爷爷扫墓。

      郑家人要去云南的消息传开后,近年来在国内致力于抗战老兵寻亲的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派人和郑家人联系,表示愿意承担郑家人往返云南的全部交通和食宿费用。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对华商报记者说,让我们感动的是,施甸老百姓几代人守护这些墓地,他们最大的期望就是找到这些抗战老兵的亲人。如今亲人找到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早日完成祭拜。

      安葬郑发平的由旺子街是施甸县北部的一个坝区街道。据当地县志记载,1942年5月滇西沦陷后,远征军大部队进驻施甸,当时施甸有9.4万人,承载了远征军军10万多人的接待任务。远征军第11集团军的后方指挥部就设在由旺子孙殿。远征军后方野战医院和美国盟军医院就设在由旺子街,很多伤员从松山、龙陵等地运回到这里医治,当地百姓给伤员们送鸡蛋送米,让出住房,连小学生每天上学都要准备一个熟鸡蛋送给伤员吃。

      这些年一直为郑发平守墓的当地老人董接林说,听他的父亲等人说,郑发平当年先是在松山战斗中负的伤,随后被送到由旺子街的远征军后方野战医院救治,后因伤势太重医治无效死亡。

      今天(7月7日)上午,来自陕西渭南的郑东香和亲属将带着陕西的黄土、皮影、西凤酒等地方特产前往父亲的墓地为父亲扫墓祭拜。

      贺龙

      “八路军是神兵,贺龙是活龙”

      ——贺龙之女贺晓明谈传承抗战精神

      “父亲所带的120师特点是打仗英勇顽强,善于诱敌深入打歼灭战。”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在抗日战场上,八路军120师是一个让敌人头痛的部队番号。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贺龙担任师长。“当时,国民党当局把八路军的编制压得很低,发军饷也极为苛刻。”贺晓明说,即使是这样,许多编外的官兵誓死抗日,表示没有军饷也不离开部队。1937年9月至1939年4月间,贺龙率领120师先后完成夺回雁门关、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冀中平原四战四捷等任务。其中,河间齐会歼灭战是八路军120师挺近冀中平原后所进行的第一次歼灭战,也是八路军首次取得平原大量歼敌胜利的模范战例。战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称赞贺龙“是抗日前线的民族英雄”。冀中人民群众到处传诵着:“八路军是神兵,贺龙是活龙。”从此,八路军120师威名远扬。

      “今天我们要继承父辈的遗志,发扬好抗战精神,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必须知道真实的历史是怎样发生的,必须要有坚定的爱国爱民族的心。”贺晓明说,传承好抗战精神必须要让抗战的历史记忆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

      左权

      抗战中牺牲的我党最高将领

      ——左权之女左太北回忆父亲的三重角色

      “他是坚毅的民族英雄、尽忠的共产党员、慈祥的父亲,我会永远怀念他!”年逾古稀的左权之女左太北在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是左权牺牲75周年。1942年5月25日,左权牺牲时,左太北还不满两周岁。左权遗留下来的文章特别是写给家人的书信,成为她了解父亲的主要来源,父亲的英勇事迹也在她的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民族英雄

      高地上指挥突围英勇牺牲

      1942年5月25日凌晨,数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危难时刻,身为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的左权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亲率部队断后、突围。

      当时,左权率领的最后一批同志距离山口封锁线仅十几米,敌人炮火异常猛烈,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飞溅的泥土劈头盖脸扬了他一身。他继续指挥,紧接着第二颗炮弹又袭来。“他只需卧倒,然后做一个侧滚翻,就可以避开第二发炮弹,但他连腰都没弯一下,一直站在高地上指挥突围。”左太北说。左权是抗日战争中我党牺牲的最高将领,他的牺牲是党和军队的严重损失。

      共产党员

      至死没摘掉留党察看处分

      “父亲将对党忠诚当作生命,当作人生准则,刻在心里,行在日常。”左太北说。

      历史上,左权曾被撤销红十五军军长兼政委之职,并给予留党察看处分。“被诬陷一事是父亲党内生活的最大耻辱。”左太北说。在含冤受处分之后,左权始终坚持在战斗一线,尽忠职守,以实际行动向党表忠心。在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中,他多次拒绝保卫人员转移请求,亲率部队突围,直至最后牺牲。“父亲至死都没能摘掉‘留党察看’的‘紧箍咒’,这是他一生的遗憾。”左太北说。

      慈祥父亲

      攒饼干糖果托人捎给女儿

      1942年,左太北被送到收养烈士和抗日将士子女的托儿所。“和父亲分别时,我还不能喊出一声‘爸爸’,成了我永生的遗憾。”左太北表示,有关父亲的记忆她一直十分模糊,直到多年后看到父亲与母亲分别近两年间写的那些信,才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竟然这般厚重、细腻。

      “每一封信,父亲都大段大段地提到我,问我‘身体好吗’‘长大些了没’……”左太北说,如果不是亲眼看这些信,谁能想到一个天天打仗的八路军高级将领,对女儿的爱竟然如此朴实细腻。左太北说,自己病了,父亲在信里反复念叨有病必须找医生,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饼干、糖果,他舍不得吃,托人捎给自己……

      彭雪枫

      西安事变后说服阎锡山抗战

      ——彭雪枫之子彭小枫谈“统战专家”父亲

      抗日名将彭雪枫曾被毛泽东称为“中华民族英雄”。在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

      1936年9月,毛泽东亲点彭雪枫担任特使,力促国共合作,“逼蒋抗日”。彭雪枫卓越的统战才能在此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党和红军的“好参谋”。彭雪枫三次奉毛泽东派遣,奔赴多地开展统战工作:1936年9月,携毛泽东亲笔信远赴兰州,会晤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达成联手抗日协议,实现“西北停战议和”;1936年10月,孤身入晋,说服阎锡山、傅作义,打通晋绥统战通道;西安事变后,会晤阎锡山,促其转变抗战立场,与中国共产党共维大局。“大局风云变幻,他冷静沉着,不急不躁,不辱使命。”彭小枫说,西安事变后,阎锡山晋绥军的政治倾向成为国共能否共同抗日的重要一环,父亲一方面将阎锡山“守土抗战”、力图自保的心理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作为谈判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晓之以民族大义,转达党中央“非抗日无以图存,非抗日无以救国”的通电精神,使其转变立场,从而为晋绥两省的统战工作打开了一条通路。

      “他精于谋略,长于作战。他具有坚定信仰,毛泽东称赞他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彭小枫在回忆父亲时说。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围歼伪顽李光明的战斗中,彭雪枫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彭雪枫牺牲时,彭小枫尚未出生,对父亲的了解,多是从长辈们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彭雪枫留下的文稿、书信中而来。虽然与父亲不曾谋面,但他始终将父亲视为敬仰一生的英雄。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编辑:王金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