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四川解放后“1号文件”:抢修都江堰
  • 四川解放后“1号文件”:抢修都江堰

    时间:2017-05-10 23:18:30  来源:  作者:

    1950年春,解放军抢修都江堰。(资料图片)

    1950年,军民齐修都江堰。王国平 供图

    水映红旗上九垓。王国平 供图

    1950年4月2日,新中国第一次开水典礼。王国平供图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率领民众修筑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巴蜀大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织就了锦绣成都,滋润了天府之国。清流千里的都江堰世世代代濡养和灌溉着成都平原。

      按照惯例,每年都江堰枢纽的岁修,由管理处勘测安工主持工务,从冬至节开始,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前完工。然而叠溪海子决口对都江堰造成毁灭性破坏后,尽管当时也曾经大修,但修复工作很不彻底。1936年岷江出现大洪水,刚刚修复的堤堰各工程除鱼嘴外,再次全部冲毁。20世纪40年代,尽管中国内忧外患、国事动荡,但都江堰的修缮却一直在按旧例进行。到了黎明前的1949年,本来就伤痕累累的都江堰再次遭受巨创。

      1949年7月17日,岷江洪峰流量达到每秒4430立方米,宝瓶口水位升到18.8划(每划为1市尺,正常水位为13划)。洪水将都江堰鱼嘴、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顺水堤、人字堤、外江河口等渠首工程冲毁,青城桥上下石埂仅存20余米,外江黄家河心、秦家渡、陶家湾堤岸溃决。洪水冲入黑石河、江安河,灌区农田受灾14万亩。然而,面对此情此景,已经溃不成军的国民党军队根本无暇顾及。到了当年12月,多年来已经很草率的岁修,一直没有动静,眼看着冬至已过,即将错过岁修的季节,明年的日子咋过哦?灌区的人民心急如焚。

      马识途紧急汇报

      贺龙拍板立即抢修都江堰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进军西南的途中。由贺龙领导的62军正由甘肃、陕西,准备挥师南下解放四川。地下党川康特委急派马识途、王宇光星夜赶往西安,向贺龙司令员汇报四川的情况。谈到关系民生的水利建设时,马识途、王宇光对贺龙说:都江堰岁修缺乏经费,至今还没有动手。国民政府腐败,溃不成军,不堪一击,但取蜀容易治蜀难,秦汉以来都是以治蜀先治水为良策,建议大军入川后,首在安定民心,而民心所望,莫过于及时岁修都江堰。

      贺龙出身农家,懂得这件大事关系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便在广元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做出决议:只等灌县一解放,就立即抢修都江堰,把延误岁修的时间夺回来,力争在1950年春耕以前完成岁修任务,不误农时以安民心。并且指定王希甫为军代表负责此事,又从军费中拿出银洋5万元,作为经费,并派184师先头部队先期抵达都江堰做好抢修准备。

      1949年12月23日,灌县和平解放。27日,成都解放。28日,成都军管会成立并接管了省水利局。管委会主任李井泉按贺龙司令员指示,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紧缩其它开支,先行垫付3亿元(折合约现在人民币3万元),用于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军管会成立后的第一重大举措。

      1949年12月30日,四川省第一行政公署过渡政府、温江县政府、省参议会、灌县政府等以快邮代电的方式给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成都军管会致函:“十万火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副司令员贺、成都军管会主任委员李及全体同志:都江堰岁修工程是川西平原每年食粮生产的唯一源泉,向例冬至前都江堰闸水,先由外江各县淘河,至立春后,再由内江淘河,稍有延误,次年春耕绝望,今年,因军事影响,属于省修工程部分的都江堰闸水工程时间延误,若不及时加紧抢修,明年内外江水旱之灾立现,特此呼吁,请由军管会责成省修工程部分立时兴工,各县工程然后方可着手,时机迫切,务恳垂念川西数百万生灵,俯允所请为祷。”

      一边剿匪一边岁修

      工程遇险解放军战士牺牲

      当红旗插到都江堰,关心水利的知识分子们,都纷纷自动集中起来,献计献策。1949年12月29日,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在伏龙观成立,黄用诚任处长,王希甫任指挥。老水利局副局长邵从,向1950年元旦成立的军事管制委员会提出建议:划分成四个工段,每个工段安排原水利局的技正、技士各一人,接着测量安工,落实具体任务。

      1950年1月16日,一幅岁修都江堰的壮景在渠首徐徐展开――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都江堰岁修在喜庆的锣鼓声拉开帷幕。因为此时比以前岁修的旧例已经晚了两个月,必须调集解放军184师3个团的战士进行抢修。但堰首枢纽工程工作面窄,技术要求高,仍然沿袭惯例,由专业技工承包。

      接着,184师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紧急调兵遣将,摆开了强大阵势:550团由团长李成春、政委高恩堂率队驻灌县,抢修索桥,外江河口。551团由团长徐振旺、政委张俊西率队驻蒲阳镇,抢修青城大桥一带。552团由团长罗志友、政委张敏率队驻灌县东南,抢修黄家河心一带。

      师部的直属人员也投入了这场新的战斗。184师全师共有1500人参加抢修工作。当天下午,三营机炮连三排就提前完成了任务,消息传开,“不怕肩肿腰腿酸,争取今天把工完”的口号响彻工地。完工时统计,本次岁修历时3个月,解放军完成的土石工程量就有1.8万立方米。在抢修过程中,由于缺乏知识与人才,指战员们十分尊重地方干部和水利专家,虚心向他们学习都江堰的传统治水方法,学习兴建水利的科学知识。

      1月18日,解放军抢修都江堰第三天,贺龙司令员给全体指战员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抢修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

      抢修工作进入紧张阶段,不料却突然出现险情。2月5日,残余的特务匪徒兴风作浪,外江西岸被匪特占据,向东岸的解放军开火,还企图砍断索桥。黄家河心一带砌埂的军民,夹在火力网当中,仍未停止抢修。匪徒一开枪,民工们便跳到北坡去躲避,只要枪声一停,马上回到岗位继续抢修。

      疯狂的匪徒未能阻挡岁修的进程,没过几天就被剿灭干净。但551团1营指导员康雪丰不幸牺牲,为都江堰的岁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马家渡施工的技工王广训,承包黄家河心的顺水坝的砌匠张青云,因为表现突出被评为劳动模范,还赴京出席了劳模代表大会。

      岁修工程顺利完成

      新中国首次开水典礼庆贺

      1950年3月底,都江堰岁修工程按计划顺利完成。家住灌县的成都老水利知事、兴文堰的修建者、著名堰功官兴文先生兴奋地跑到工地去观看,不禁由衷感叹:“本届岁修这么快的速度,我活了八十岁,还是头一回看见!”几天后,一生致力于都江堰开拓与修缮的官兴文先生含笑离世。

      1950年4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堰工讨论会在伏龙观召开。会议由川西行署秘书长杜桴生主持,农林水利管理处副处长王希甫、水利局军代表王干轩及李殿萱、朱墉庄、郑耀西、黄用诚、张先仕、徐松涛、任重、周郁如等参加了会议,同时,金堂、灌县、广汉、新都、崇庆、郫县、华阳、崇宁、温江九县也分别派代表与会,对都江堰管理工作中的六项提案作出了决议。

      1950年4月2日上午,按照传统习惯,都江堰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开水典礼。典礼由川西军区副司令员张祖谅主持。红旗飘飘,鞭炮轰鸣,成排的杩槎被砍倒,清流千里的岷江水一路东去,流向广袤的川西平原。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欢声不绝,都江堰迈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50年4月18日,时任西南局书记李井泉批示:“军队参加修筑都江堰,确有此事,我赞成立碑纪念,并登报表扬。”立碑一事迟迟未能实施,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书写它的人,正如奔腾的都江堰不会忘记那段峥嵘岁月,不会忘记那些用汗水与生命捍卫它的解放军官兵。

      1994年1月,都江堰迎来建堰2250年之际,曾经参与抢修都江堰的著名作家、时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80高龄的马识途先生,为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往事,亲笔隶书题写了《解放军抢修都江堰记》,此碑原立于仰天窝小游园中心高台上,现存于都江堰景区。

      文/王国平

    [1][2]下一页 尾页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记》

      □马识途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岁稔年丰,端赖水利。自秦李冰守蜀,开拓都江堰以来。历代治蜀者莫不以治都江堰为重,每岁必修,不误农时,盖民以食为天,水利乃粮食之命脉也。但解放前,内政窳败,古堰失修,水灾频频,乃民不聊生。一九四九年冬,我人民解放军挥戈南下,解放川西。中共地下党派代表迎谒大军于西安,向贺龙司令员进言取蜀已不难,治蜀则非易,入川后,首在安定民心,而民心所望者,莫过于岁修都江堰。首长深以为是。于南下途中戎马倥偬之际,犹累开会研究此事。十二月底,成都解放后,斯时岁修已衍期,军管会甫成立,财政困绌,仍拨银五万元,督促开工抢修。灌县县委、县政府立率民工赶修,犹感不啻。幸得驻灌解放军全力支持,参加抢修,餐风沐雨,不辞辛劳。正抢修间,匪特暴乱骤起,意在破坏岁修。我军民同心协力,一手持枪剿匪,一手操畚修堰,不逾月叛乱平定,再二月岁修告成。清明佳节,春风万里,成都军管会于渠首筑台张旗,隆重举行放水庆功大典。军民欢腾,载歌载舞,盛况空前。放水时刻,杩槎砍倒,盈盈春水即顺宝瓶口奔腾而下,膏土沃壤尽得润泽,熙熙万民额手相庆,齐声赞颂共产党、人民政府、解放军为人民之利益建旷世之殊勋,丰功伟绩至今口碑载道。际兹都江堰建立二千二百五十周年,爰撰斯文补叙其事,并勒石都江之滨,俾万代共仰其功德云尔。

      |相关链接|

      都江堰岁修

    1950年4月2日,砍杩槎放水。王国平供图

    贺龙元帅在索桥。(资料图片)

      都江堰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它能够持续两千年并仍然发挥作用的背后是巨大的维护成本。这,就是每年的“岁修”。

      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

      2000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保养已形成了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的机制,其中以岁修最为重要。岁修工程主要以“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为修复原则。“淘滩”,指淘挖淤积于内江、外江进水口河床的沙砾卵石。“深淘”指必须淘挖到规定的深度,为准确掌握这一深度,据传李冰曾在凤栖窝处河底埋有“石马”作标记,明、清又在凤栖窝崖下堰底放置“卧铁”为标记。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作堰”,是指修复包裹鱼嘴的金刚堤、飞沙堰,以及后来修建的人字堤等堰堤。

      岁修等于是每年岁末利用枯水期对整个水利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大修则是隔上几年时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并对长期水冲击形成的水平面下看不见的破损进行修理抢修。如果水渠或者相关工程出现毁损了,则进行抢修。

      如今,昔日负责岁修的堰官已不再设立,由竹笼搭建的鱼嘴改为了钢筋混凝土,“一年一修”的岁修也变成了十多年修一次。

      岁修中的古法截流,是都江堰的特色。古法截流主要优势是安全和环保,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适合都江堰的“道法自然”的完善系统。它所使用的竹木、卵石等都是天然材料,不会改变河床的走势和河流的流态。

      古法截流所需的木材、竹子等原材料,都经过严格挑选。制作杩槎的木材要坚固耐用、不易朽坏,制作纤藤和竹席的竹子,必须是两年生以上,否则达不到要求的强度。

      古法截流的具体过程是,首先在船上绑好杩槎,然后运送到河中安放,并用纤藤、木板将杩槎紧紧连结在一起。杩槎下好之后,用装上鹅卵石的竹笼、座兜、碗兜进行加重、加固。接着在杩槎围堰的迎水面铺设竹席,撒上杂木,并覆盖厚重的黄泥。290多米长、6米多高的杩槎围堰屹立在岷江中,气势非凡。其中25孔正杩槎组成截流堤,从漂木小槽尾部延伸至鱼嘴前缘,阻止岷江水流进入内江,另外3孔支杩槎伸入外江中缓冲水流。杩槎的背水面,只有几股涓涓细流缓缓渗出,丝毫不影响内江中各项岁修工程。

    首页 上一页[1][2]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