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这三部四川脱贫攻坚文学作品获大家齐点赞
  • 这三部四川脱贫攻坚文学作品获大家齐点赞

    时间:2017-09-26 15:59:43  来源:  作者:

    研讨会现场

      四川新闻网北京9月25日讯(记者 李春雨 摄影报道)24日,在北京举行的“喜迎党的十九大・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上,《高腔》《通江水暖》《山盟》三部作品作为脱贫攻坚文学的“四川样本”得到到场各位文学评论大家一致肯定和点赞。

      马平的中篇小说《高腔》刊载于《人民文学》,刘裕国和郑赤鹰的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李明春的中篇小说《山盟》刊载于《中国作家》。

      《高腔》――专家点评:有高度有深度

      中篇小说《高腔》是马平的心血之作,是他深入南充市仪陇县安溪潮村、蓬溪县拱市村以及绵阳市游仙区等地扎根生活,采访了多位第一书记,并与扶贫干部、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广泛交流,于5月底创作完成的一部4万余字的中篇小说。

      《高腔》讲述了四川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发生的曲折而感人的故事。小说以花田沟村在两年内摘掉贫困帽子为主线,成功塑造了第一书记丁从杰、农村新型女性米香兰、帮扶干部滕娜等典型人物形象。小说充分调动了川剧、川北薅草锣鼓等独具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尤其以川剧高腔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为题,让这个“四川故事”发出了令人振奋的时代之声。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高腔》有高度、有深度,这部作品我认为超出了扶贫范畴,对我很受启发。总而言之,《高腔》是思想、艺术俱佳的中篇小说。”

      《文艺报》原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范咏戈在会上发言表示,这次研讨会很有意义,在脱贫攻坚上文学是可以有导向性的,是有指导意义的。四川作家协会非常敏感,引导作家把目光聚焦在脱贫攻坚上,写出了很多好作品。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通江水暖》――专家点评:一部三功合一的作品

      刘裕国和郑赤鹰的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于今年8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通江是秦巴山区贫困县,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造血”之路,书写了通江县各级干部和全县人民群众在贯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中打好脱贫攻坚战,探索出一条可循可鉴的脱贫奔小康路径的故事。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评论家李准在会上表示:“四川的扶贫特别重要,四川的扶贫做好了,对全国有很大的带动和启示作用。而四川作家写出的这些作品,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事实出发、下了功夫的,是用脚、用汗水写出来的,很真实,我深受感动。”

      对于报告文学《通江水暖》,范咏戈则认为这部作品兼具戏剧性和文学性,是将抓功、跑功、写功三功合一的作品。“报告文学是跑出来的,看得出来作者费了很多心思,提炼主题很准确,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很多扶贫政策和成效,在谋篇布局上很好,在当前很有指导、导向意义。”

      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庆邦说:“作家有责任记录这个时代,时间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细节赋予意义。我看到的这几部作品都将视角对准了脱贫攻坚,提升了脱贫攻坚题材的质量,通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将作品生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很有意义。”

      《山盟》――专家点评:让人感受到农村光明温暖的变化

      李明春的中篇小说《山盟》发表于《中国作家》文学版2017年第9期。作品以文学的形式、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反映了我国当前精准扶贫政策在四川基层的实施情况,生动展现共产党人石家爷孙三代人石新、石现、石承扎根基层、扶贫为民的情怀。故事围绕石承精准扶贫的对象――好吃懒做的凯子和卧病在床的冬哥展开,在两条相互交织的故事线上,结合了上述家庭的时代命运,探讨了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等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四川的作家有底气、接地气、扬正气,对自己很有触动。“李明春的《山盟》写的也很有意思,对当下的生活故事,情感处理很好,故事把握到位。看了这些作品我得到的启示是看事情不要只看到表象,也要看到农村的变化和新生活、新人物,看到的是光明、向上、温暖的,而不是悲观的、灰暗的。”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表示:“《高腔》《山盟》2部作品对脱贫内容表现非常充分,内容不是一般化的叙述,是诗意化、审美化的叙述,营造出一种气氛和氛围,引领读者朝着扶贫攻坚走,很有意义。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动作为,组织作家对脱贫攻坚进行创作很有意义,对我们进行主旋律创作很有借鉴意义,我很欣赏这些作家的努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舫说:“四川作家和四川人是有血性的,这几位作家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有文化理想和文化情怀,有更为宽广的历史性。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扶贫文学,远远超出扶贫这样一个范畴,很有意义。”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