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口传心授传承经典 川剧《焚香记》主创大假忙排练
  • 口传心授传承经典 川剧《焚香记》主创大假忙排练

    时间:2017-10-09 15:47:06  来源:  作者:

    导演蓝光临正在排练现场说戏

      国庆大假期间,成都一派闲适,锦江剧场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焚香记》剧组主创人员正挥汗如雨,为本月14日、15日的演出加紧排练。此次,市川剧院要将这一久负盛名的川剧剧目完整传承下去,这也是近30年来再次将《焚香记》搬上舞台。目前,该剧已经在大麦网上进行售票。

      该剧由现年82岁高龄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亲自担任导演,对整台戏的方方面面严格把关,力求传承经典,打造精品。据悉,在蓝光临的“坐镇”指导下,《焚香记》已经完成大部分排练工作。昨日,记者来到锦江剧场,打探《焚香记》的最新动态。

      抓细节 一个拍子也不能错

      记者在现场看到,剧组排练的内容是《焚香记》中经典的一折――《杀神》。这折戏也最能凸显演员在唱、念、做、打几方面的综合实力。还未走进剧场,焦桂英如泣如诉的唱词就传入记者耳中。“只说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恨漫漫苍天无际,恨王魁狠心毒意……”在帮腔哀凉的伴唱下,该剧A组的焦桂英扮演者王华茂悲愤交加的声音更显决绝。虽然近几日的降温让成都秋意浓厚,但这折戏唱下来,王华茂已满头大汗。

      照旧坐在舞台前端的蓝光临,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对面演员的表演,一边关注着舞台一侧的锣鼓声。排练期间,蓝光临每天早上8点过就到现场,经常一坐就是一上午。“这一节的音乐少了一段拍子。”“歌词里的‘啊呀’,这句不用加!”“演员倒地的时候,腿再收一下,这样更好看。”尽管年事已高,但蓝光临对舞台上的丝毫差错都不会放过,时而走到乐队面前与大家确认曲谱,时而起身给演员纠正动作。

      “这一段曲子里为什么没有加上大堂鼓呢?”《打神》的结尾音乐一响,蓝光临就听出了漏洞,立即起身询问乐队人员。几十年来的经验积累,让他对音乐的微小差别也能立即辨明。“缺少大堂鼓的声音,整首曲子的悲壮气氛就没有那么到位。这样的细节最是考验人了,不断打磨中将细节做好,整部剧的质量就能提升不少。”蓝光临告诉记者。

      传经典 带三组演员不觉累

      为了将阔别舞台多年的经典剧目《焚香记》传授给更多演员,主演分为了三组。舞台上常常是A组唱完B组唱,C组学习,作为导演的蓝光临就必须长时间集中精力。记者看到,王华茂在台上表演时,蓝光临招招手,已经默契十足的B组“焦桂英”林雨佳立即跑到老师身边蹲下,听他给自己讲这出戏表演时的注意点。既要把关台上的表演,又要给台下的演员讲戏,虽然年纪最长,“一心多用”的蓝光临却是舞台上最辛苦的人。

      提到自己繁重的工作,蓝光临却乐在其中,他告诉记者,这次《焚香记》的复排,剧院里的年轻人自告奋勇来参与给了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剧院提出要复排《焚香记》时,很多年轻演员都主动报名要求学习这个戏。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肩负传承川剧的重担,我也愿意将这部戏传给更多的年轻人。由于剧院演出人员的调配,我们现在主抓两组。接下来,还要让更多人学习。”

      老师不辞辛苦地忙碌着,舞台一旁观看的演员们也没有闲着,大家不约而同地举着手机,记录台上的表演。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学习的重要素材。“看着老师兢兢业业的样子,我们都要加把劲,一定要把这出戏完美展现在观众面前。”王华茂说。

      忆老版 每天清早记笔记

      虽然《打神》《情探》等折子戏经常登台,但全本的川剧《焚香记》已经几乎无人知晓。这也是蓝光临想要传授《焚香记》的初衷。1959年,川剧《焚香记》等剧赴东欧各国演出,广受赞誉,川剧传递人物情绪的饱满力度和非凡、丰富的表现力,让海外观众见识到川剧的独特魅力。剧组回国后,蓝光临就在《焚香记》中担任王魁的B组演员,“别人帮腔的时候我就记帮腔,别人唱的时候我就记唱词,把这部戏整个背了下来。”

      由于时间久远,缺少文字资料,《焚香记》只能靠蓝光临口传心授。蓝光临笑称,回忆这出老戏,自己每天就像在一点一点地挖煤炭,已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只为将《焚香记》原汁原味地带给观众。“老版本只留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想着这出戏,晚上我都睡不好。于是我就在床头柜上放好纸笔,每天清早5点过醒来之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回忆老版,若发现有遗漏的地方,就赶紧拿笔记下来,然后叫演员和乐队照着改。”

      本报记者 李雪艳 摄影报道

      原标题:川剧《焚香记》 主创国庆大假忙排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