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土陶文化有传承 彭州非遗特色小镇焕发新活力
  • 土陶文化有传承 彭州非遗特色小镇焕发新活力

    时间:2017-10-13 15:46:29  来源:  作者:

    彭州桂花龙窑

      桂花镇,诗意又清新的美名,它有着“西蜀陶艺之乡”的美誉,并获评四川省特色文化(陶艺)之乡、四川省民间艺术之乡……今年9月,彭州市桂花镇再添一块金字招牌――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如今,这个传统村落正在迸发新的生机,用自身的蜕变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传承非遗
      
      打响桂花土陶名气
      
      制胎、打磨、修饰……走进龙窑制作间,55岁的省级桂花土陶传承人兰章树全神贯注地看着转动的转盘,缓缓拉起陶坯,仔细磨砂细处。不大功夫,一块其貌不扬的土块仿佛施下魔法,在他的手下“活”了过来,舒筋展体,优雅地伸长脖颈,自成一格。桂花镇的传统制陶工艺历史悠久,其优良的品质、细腻的工艺、古朴的风格和典雅的造型都为桂花土陶贴上了迷人标签,尤其是龙窑土陶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如今,桂花土陶列入了省级首批非遗保护名录,龙窑土陶厂也成为成都首批非遗传习所,但兰章树却并未放松,他不断前往宜兴、佛山等地访学,拜访多位陶艺师和雕刻家,深挖产品内涵。“卖泡菜坛子成不了艺术品,桂花土陶要跳出日用品局限。”细细磨砂着手中的茶杯,兰章树手中的砂纸反复在杯身上打磨。“我们要向高端精品化发展,打响桂花土陶名气。”
      
      稻田经济
      
      “泉香米”年销万斤走俏市场
      
      “3、2、1……抢!”随着一声号令,游客们挽起裤腿、拿起网兜,大步迈进稻田,看准目标、敏捷下手,一条条活蹦乱跳的稻田鱼就“落网”了。每年金秋十月,稻花飘香、稻鱼肥美的时候,桂花镇的稻田里最是热闹,炙手可热的除了稻田鱼,还有这里的“泉香米”。虽然每公斤米的单价高达40元,但来自四面八方的“好吃嘴”们却热情不减。“泉水灌溉,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泉香米’都是自然的味道。”跟着种植大户曾勇的脚步,记者看到,桂花泉香米的种植区域水系发达,源源不断地滋润着粮田。
      
      桂花镇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推出“稻鱼共生”的生态模式,发展出稻鱼虾混养形态。去年10月,“泉香米”成为彭州市首家获得有机米认证的品牌。去年底,“泉香米”在彭州市菜博会上深受青睐,被评为名优食品。“每年的销量都在5000公斤以上,自然生态的‘泉香米’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捧起一把刚打出来白花花的新米,曾勇笑开了花。
      
      以花为媒
      
      玫瑰产业带动村民脱贫
      
      施肥固土、修剪枝叶、除草打虫……虽然天空飘着零星细雨,但桂花镇衡州村村民舒洪均却片刻不停地在玫瑰地里忙活着,“跟着合作社好好干,今年我也能摘掉‘贫困帽’!”去年,在对口帮扶单位成都传媒集团的帮助下,桂花镇结合山地旅游组团发展战略,按照“一村一品”原则及村庄规划编制方案,以食用玫瑰种植为载体,在原有110余亩的基础上,建成320亩种植规模的特色旅游村庄。
      
      衡州村还成立了玫瑰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入社用工,以玫瑰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舒洪均就是其中一员。原本体弱多病,无外出工作能力的舒洪均,仅靠在家务农和偶尔打零工为生,全家月收入不足千元。发展食用玫瑰产业之后,舒洪均将自家的13亩田地流转出去有了一定收入,同时在合作社的支持下,舒洪均来到玫瑰花产业园区帮工,每月新增约2500元收入。“生活大变样,我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3.5米村道扩宽为6米的草油路,玫瑰园区修建了1.2公里的游步道,衡州村还启动了7.4公里环村道路修建工作……在成都传媒集团和各方的帮助下,衡州村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曾经的相对贫困村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向更好的生活一路奔去。
      
      本报记者 陈泳 李萌 摄影 谢明刚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