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四川新作为・绿色篇】从人工繁育到野外放养 四川大熊猫保护不断迈出新步伐
  • 【四川新作为・绿色篇】从人工繁育到野外放养 四川大熊猫保护不断迈出新步伐

    时间:2017-12-04 17:56:38  来源:  作者:

    2017年11月23日,大熊猫“八喜”放归野外后,在山林里奔跑(图片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供)

    2017年11月23日,大熊猫“映雪”放归野外(图片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供)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4日讯(记者 刘佩佩)11月23日,大熊猫“映雪”“八喜”在四川雅安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放归野外,两只“滚滚”相继奔向山林,这是全球第二次同时放归两只大熊猫。四川新闻网记者从省林业厅了解到,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省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雅安、广元、阿坝、甘孜、凉山、宜宾11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根据四川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四川野生大熊猫总数1387只,数量全国居首。对大熊猫的保护,是四川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突破的一件大事。

      大熊猫人工繁育作为另一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举措,也在2017年取得了可喜成绩。四川新闻网记者从“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2017年国际学术年会”上获悉,截止到2017年10月6日为止,今年各机构共繁育大熊猫63仔,成活58仔,种群规模达到520只,其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繁育8胎12仔,成活11仔;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繁育30胎,成活42仔;旅居法国、美国、日本、西班牙、比利时及奥地利的大熊猫均成功繁育后代。

    海归大熊猫“林冰”于7月8日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顺利产下一对龙凤胎熊猫宝宝。(图片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供)

      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三难” 近年来频产双胞胎

      据了解,“发情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是大熊猫人工繁育的“三难”,通过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大熊猫人工繁育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努力,四川在大熊猫人工饲养、繁殖、育幼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交配难、育幼难”三大难题,大熊猫繁育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大熊猫顺利产下双胞胎的情况也频繁出现。2017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功繁育并存活大熊猫幼仔8胎11仔,其中双胞胎3对;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繁育30胎,成活42仔,其中双胞胎15对。而近年来人工繁育大熊猫频产双胞胎正是说明了四川人工繁育大熊猫技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1987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立。建立之初,基地种源匮乏、资金短缺、人才稀少、技术薄弱,30年来,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破:人工采精、授精和内分泌研究技术的突破,揭开了大熊猫人工辅助繁殖育幼技术的奥秘;大熊猫出血性肠炎、营养不良综合症、轮状病毒病和寄生虫感染等疾病防治技术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威胁大熊猫种群安全的疾病难题;饲养管理和营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保障了人工繁育大熊猫的身体健康。

      那么,人工繁育大熊猫对大熊猫保护的积极作用有哪些?据四川省林业厅野保站副站长古晓东介绍,人工繁育是对大熊猫的一种迁地保护,为了保护大熊猫物种不灭绝,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来对野外种群进行保护。同时,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最终目的是大熊猫的野化放归。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十九只大熊猫集中亮相(图片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供)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017级新生大熊猫集体亮相

      大熊猫野外放归 让“滚滚”重回大自然

      据了解,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救护大熊猫易地放归以及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训练和放归自然工作。2016年10月20日,大熊猫“华妍”“张梦”在四川雅安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野外,这是全球首次尝试同时放归两只大熊猫。2017年11月23日,大熊猫“映雪”“八喜”在四川雅安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放归野外,两只“滚滚”相继奔向山林,这是全球第二次同时放归两只大熊猫。截至2017年11月23日,四川易地放归救护病饿野生大熊猫2只,放归人工繁育野化大熊猫9只。

      大熊猫放归野外后,如何监测他们的生活情况?据四川省林业厅野保站副站长古晓东介绍,大熊猫放归野外时,会在脖子上佩戴GPS项圈,监测人员可以通过GPS定位确定熊猫所在的位置,通过项圈发射的无线电信号了解熊猫的大致活动范围。为了不影响大熊猫的自然生长,项圈会在一年内自动脱落。没有项圈后,监测人员则通过放归区密布的红外相机和大熊猫粪便DNA来监测其相关情况。

      古晓东说,对一个种群的保护,首先要掌握这个种群足够多的信息。2015年,四川开始开展野生大熊猫DNA数据库建设,通过对大熊猫粪便的采集,从中提取DNA样本,从而为每只野生大熊猫制作一张它所独有的“DNA身份证”,通过这张“身份证”,就可以更加精确的得知大熊猫的性别、遗传、分布等信息,最终实现大熊猫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的个体化精细管理。

    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图(图片由省林业厅提供)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四川正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目前,大熊猫粉丝遍布全球,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而根据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四川拥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02.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4.4%和78.7%。2017年初,国家正式批复《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指出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三个省的12个市(州)、29个县(区),总面积达2.71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境内超2万平方公里,主要涉及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阿坝、雅安和眉山七个市州。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将于2020年底前正式设立,将成为保护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意义重大。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厅了解到,历史上,大熊猫曾经生活在包括大半个中国及周边部分国家在内的广大区域,由于人为活动加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目前大熊猫种群已退缩到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多年来,我国在上述地区坚持实施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对大熊猫的保护、栖息地的植被恢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相比都有所增长,但由于特大自然灾害、人为活动和地理隔离,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特征明显。而栖息地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在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推动栖息地整体保护,促进栖息地斑块间的融合,有利于实现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和整体修复,永久保存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大熊猫生息繁衍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目前,四川正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2017年8月17日,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已正式印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四川要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主要任务,以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方案》提出,四川年内争取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底前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

      据了解,2017年9月,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明确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功能区勘界划界方案,并强调国家公园范围和界限地方政府和部门不得随意调整,更不得缩减。功能区方面,将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传统利用区、游憩科普区四大功能区,并实行差异化保护政策。区划依据主要为栖息地敏感度、濒危度、分布特征等。

      图片由四川省林业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供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