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川中浅丘“种”出财富 乐至柠檬大王年入500万
  • 川中浅丘“种”出财富 乐至柠檬大王年入500万

    时间:2017-05-15 22:51:50  来源:  作者:

    乐至县城开窗见绿。

    乐至县川中丘陵区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

      5月14日早上9点,资阳市乐至县双河场乡52岁的李大强又走进了柠檬林,修枝、除草,他欣喜地说:“今年是个好收成。10月,柠檬就能丰收了。”种植柠檬树,是乐至县林业提档升级带来的项目。光去年一年,“柠檬大王”李大强的收入就超过500万元。

      1989年,我省首次启动“绿化全川”行动,乐至大面积开展人工造林,从前的“石头城”变成了如今的“绿色城”。

      时隔27年,2016年8月,我省重启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人工林质量提升成为重点。成安渝高速即将全线开通,地处川中、离成都一小时车程的乐至备受关注,这里有川中最早的人工柏木林区,曾是川中植树造林典范。伴随全省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乐至正规划10万亩林业科技示范园,再造一片“人工绿海”。这一次,乐至将再探一条平衡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人工造林新路。

      “石头城”变绿

      老县长带头,乐至成造林典范

      乐至县地处涪江与沱江的分水岭岭脊,是川中丘陵的“龟背”。过去因缺水少树,水土流失严重,被人戏称“石头城”。

      上世纪80年代,王隆瑛担任乐至县县长时,县城的浅丘覆盖着一层红土,连续晴日下,山丘上灰尘腾起,像一座座“火焰山”,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超过80%。年过八旬的老县长王隆瑛回忆,当时老百姓家里吃饭用石桌子,学校上课也用石桌子、石板凳,县内难以找到一根木扁担,老百姓戏称乐至县回到了“石器时代”。

      “草根都被农民挖走当柴烧了,更别说找到一棵树。”王隆瑛说,到森林覆盖率仅1%的乐至主政,省委主要领导说,“能把红苕煮熟,就是立了大功。”

      1981年,乐至开始尝试造林,王隆瑛带头上山。“我打着光脚,戴着斗笠,一干就是一天。”王隆瑛说,当时要让新植的树活下来,十分困难。

      1986年左右,在他带领下,乐至人轰轰烈烈开展起大育苗、大造林活动。因为发现了一种能快速成活、具有固土作用的柏木,乐至县当年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乐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杨雪说,通过长防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等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3500多个光秃秃的山头终于穿上了“绿衣”,乐至县有了第一片森林。1989年,乐至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号召向乐至学习。

      2014年,一家电视台来乐至拍摄一组荒山镜头。“找了几天,都没有找到,最后才去外地取景。”乐至县一名宣传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统计,乐至森林覆盖率从1975年的1.37%上升到了现在的43%,森林面积从1975年的9.11万亩达到了现在的88.2万亩,林木蓄积从1975年的13.46万立方米上升到了现在的230万立方米。

      如今,满山披绿叠翠的乐至成了有名的“天然氧吧”,“绿色乐至”也成了乐至的一张响亮名片。

      穷得响叮当

      守着满山柏木林,却没富起来

      乐至县双河场乡村民李大强,上世纪80年代曾参与造林。房前屋后的柏木林,许多树都是他当年亲手所栽。“绿化是好了,但是没有产生多大经济效益。”李大强面对这房前屋后的柏木林,内心复杂。

      李大强曾想过砍树卖钱,但是种下的柏木生长十分缓慢,而且林业政策规定,他自己种下的树都不能进行商业砍伐。

      乐至县林业局造林股股长杨天兴也坦言,30多年过去了,当初种植的绿化林木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成为了如今的低效林。由于栽种时树种单一、密度过高、群落结构简单,这些树木生长不良,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也较差,对森林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也很弱,“如果仅靠自然生长,甚至还可能发生逆向演替和恶性生态循环。”

      乐至并不是孤例。据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的数据,我国人工林面积0.62亿公顷,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纯林、结构简单、过密、过稀或不适生等原因,形成了大面积的低效林。四川省人工林面积480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5.6%,其中70%分布在丘区,抚育和改造难度大。

    [1][2]下一页 尾页

      富了咱山乡

      培育特色经济林,年收入500万元

      2009年,看到邻县安岳县柠檬产业发展起来,李大强向乐至县林业局提出申请,流转了800亩山坡地,全部种上柠檬。

      “林业局给予种苗补助,一片柠檬林造了起来。”李大强说,当年他组织成立了合作社,许多村民跟着种起柠檬来。截至2016年,双河场乡柠檬面积达到8000亩,李大强这一年收入超过500万元。

      孔雀乡的川中丘陵区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三年前,数千亩土地上种植着水稻、苞谷和铁核桃。由于产量和品质低,不少土地都被撂荒。

      2012年,正在寻找培育种植基地的省林科院来到乐至孔雀乡调研。很快,省林科院就从农民手中流转了1600亩土地,作为引进经济林的培育和种植试点。

      “势力”最大的果林是核桃,种植面积接近1000亩。村民马开元介绍,以前当地也有村民尝试种过核桃,但种出来的都是“铁核桃”,“壳又厚又硬,果仁很小,卖不起价。”

      2013年初,省林科院经过研究论证,决定引进优质核桃苗,在铁核桃长至十多厘米时进行嫁接,经过几年的培育,去年下半年,嫁接的核桃树长出的核桃不仅个大,还是薄壳大果仁,“拿到成都展销会上试销,卖到了每公斤近60元,比一般核桃高一倍。”

      27年后,“绿化全川”再出发

      改造全省首批人造林 乐至将推新标准

      1989年,我省大规模开展“绿化全川”行动,乐至等一大批县绿了起来。时隔27年,2016年,我省重启“绿化全川”行动,规划未来5年,实现全川推窗见绿。

      5月13日,四川省林业厅造林绿化处处长童伟介绍,未来5年,我省将开展九大具体行动,特别是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针对川中人工柏木林、盆周山区人工杉木和马尾松林、攀西地区飞播云南松林及川南竹林的分布情况和特点,实施森林提质2000万亩。

      乐至作为曾经的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川中植树造林典范,在新一轮“绿化全川”行动中,又将有什么作为?

      乐至县林业局造林股股长杨天兴说,在柏木林改造中,他们实施的“川中丘陵柏木林经营培育技术应用示范研究”项目,成为适用于川中丘陵的新标准,一个月前刚刚获得2016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以前柏木林密度最高的林地高达300株每亩,国家改造标准为150株-160株每亩,我们对地形、土壤等进行了调研后,确定了70株-80株每亩的密度,并对林下乔灌木、草本植物的种植等确定了一系列抚育和改造标准。”杨天兴说,监测数据显示,试验组柏木林平均每年的生长量比对照组高5%-8%,水土固化情况和乔灌木生长、草本植被覆盖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4月13日,资阳市林业局局长蒋显超在向市委提交的工作汇报中建议,将乐至川中丘陵区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原定规划的3万亩核心区6300亩,扩大为规划面积10万亩核心区3万亩。目前,该园区申报国家级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工作已提上日程,正积极准备申报材料。可以想象,成安渝高速旁,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内,起伏的丘陵间将再现一片新绿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

    首页 上一页[1][2]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