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通江女子守护粮库20年 把33000吨粮食比作婴儿
  • 通江女子守护粮库20年 把33000吨粮食比作婴儿

    时间:2017-12-08 15:35:20  来源:  作者:

    曾经这里有上百名职工,2013年,仅剩下蒲丽蓉一名粮库保管员。

      四川新闻网巴中12月7日讯(陈连波 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悯农》,大家耳熟能详,可大多联想的是农民辛勤耕作的画面,却很难想到,还有一群人,为了守护这一粒粒宝贵的粮食,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四川通江麻石镇,就有这样一个女人,默默地守护着一个粮库和33000吨粮食的安全。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在她的工作笔记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所保管的粮食好比还未说话的婴儿,它们哪里不舒服,有什么异常,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在仓内去闻、去看、去筛、去测、去挖、去掀,才能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最终处理问题。”

      兴衰:从上百名职工到一名粮库保管员

      通江县麻石镇,地处大巴山深处,距离县城30余公里。曾经,川陕省苏维埃在此置麻石区,1963年复置区,为原麻石区公所、乡人民政府驻地,1989年建镇。迄今,这里每日发客运汽车可达42班次。

      通江是四川省90个粮食主产县之一,曾经在各个乡镇都建有粮库或粮点。麻石粮库,就位于麻石镇上。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此设麻石粮站,70年代改建。2009年,原通江县铁佛粮站和麻石粮站合并设通江县铁佛粮油管理站,麻石粮站便成为了麻石库区。

    从仓间到仓外,必须爬上爬下每格13级木楼梯。

      近日,四川新闻网记者驱车赶往通江县麻石镇麻石库区。一栋墙面斑驳几乎空置的5层楼房,3栋粮库6个仓间,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最多时,这里有上百名职工;2009年合并时,仍有20余名职工;2013年,仅留下1名粮库保管员。

    [1][2][3][4]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责任:一张没有休息日的“日程表”

      她叫蒲丽蓉,1997年3月中专毕业分配到通江县铁佛粮站,一直从事粮食保管员工作,至今已是21个年头。从2013年开始,她便一个人来到这里,独自坚守,默默守护。

    由于身体单薄,蒲丽蓉每袋只装70斤……

      “仓内温度8.6℃,仓外温度8.7℃,仓内湿度71.3%rh,仓外湿度60.2%rh,可开仓自然通风……”11月30日早上,蒲丽蓉将这些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将6个仓间的仓门和窗户依次打开通风。这是蒲丽蓉一天日常工作的开始。

      星期一、星期四测查粮温,星期二、星期六打扫卫生,星期三、星期五、星期天日常管理处理库情,蒲丽蓉的工作日程表上没有休息日。

      开仓后,蒲丽蓉一个一个仓间地巡查。麻石库区的粮仓是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房式仓”,仓储设施陈旧简陋,草叶、灰土等杂质时有掉落,这些都需要捡拾清理。6个仓间巡查结束,半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作为库区保管员,肩负着收购入库粮食、保管粮食、出库粮食、管理库区的责任,用蒲丽蓉的话说,就是“收好粮、守好粮、管好库”。

      常年累月一秤一秤把粮食从农户家中收进来,逐仓逐间逐点看护,让所有粮食在仓内安全度过两三个春夏秋冬,再一车一车地发出去,实现储粮保鲜和推陈储新,践行“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使命,蒲丽蓉不敢丝毫懈怠。

      “进入夏季和雨季,神经更会高度紧张。”粮库保管,需密切关注粮情变化,三天一小查、七天一大查、风雨及时查、危险粮食时时查。

    每到季节交替和梅雨季节,是蒲丽蓉最忙碌的时节。

      每到季节交替和梅雨季节,是蒲丽蓉最忙碌的时节。为防止粮食受潮板结,需要进行翻仓。6个仓间全部翻完,一次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而这样的翻仓,最多一年需要进行10次。

      降温也是必要的保管措施之一。一旦仓内温度异样,需通过鼓风机进行降温通风。一个体重不足百斤的女子,推动4台近千斤的鼓风机转战6个仓间,还要通过库区内的坡道。每一次降温通风完成,蒲丽蓉几近虚脱。

      去年8月24日,暴雨袭后,1-1号仓后墙边稻谷浸湿。她将浸湿的粮食装了60多袋,一袋一袋地扛到晒坝翻晒,三天后再一袋一袋地搬进仓间。

      从仓间到仓外,必须爬上爬下每格约30公分的13级木楼梯。由于身体单薄,蒲丽蓉每袋只装70斤……累了,在仓门口斜躺着歇一会儿;渴了,喝几口浓茶 ;衣服湿了,用毛巾垫着;手指头磨破了皮,腰酸背痛,她隐忍着……

      她说,“我愿流万滴汗,只要不损失我的粮!”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追求:让人进仓后是一种享受!

      手摸无灰,口吹无尘,粮面平如镜……在麻石粮库,随意走进一个粮仓,扑鼻而来一种成熟粮食散发出的淡淡粮香;平整的粮面,让你感觉不忍破坏,无从下脚。

      粮食的数量与账本相吻合,无虫害、无鼠雀、无霉变、无事故,是“一符四无”粮仓标准。蒲丽蓉却说,她要将“一符四无”的标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让人进仓后是一种享受!

    手摸无灰,口吹无尘,粮面平如镜。

      掏、扦、刮、抹、刷,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工具间里,堆满了铁齿耙、竹爪子、喷雾器、鼓风机、“耥耙子(音:一种粮面平整工具)”等各种工具。其中,扫把就有3种,“耥耙子”有4个型号。

      这些工具,大多数是她自己设计制作。这并非粮食保管的“标准流程”,是她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铁齿耙耙深30厘米,倾斜度和把长是根据我的身高比例设计,用起来既省力又能深翻粮食;4种耥耙子使用方法也不一样,最终达到粮面平如镜……”

    一张没有休息日的“日程表”

      在粮仓内粮面和墙面相接处,有一条糠粉“防虫线”,围绕着整个粮面;每个仓门口和窗户内沿,还有一圈海绵“防虫线”。这都是蒲丽蓉的“原创”,“米糠粉拌防虫灵,海绵条浸杀虫剂,双重防护,为粮仓的粮食加上一道‘金刚圈’,粉螨等虫害就无法入侵粮仓。”

      如今,蒲丽蓉保管着2259吨粮食。二十年来,她共收进拿出33000多吨粮食,连年获得“一符四无”称号。

      她在学习笔记中写道:“干事业就像钉钉子。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坚守:一个女人和450万斤粮食的寂寞

      曾经的麻石粮库,是麻石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今,行走在麻石街道上,却已少有人提及,更多作为一个地名的存在;更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有1名女粮库保管员,默默地为国家守着450多万斤粮食。

      今年仅41岁的蒲丽蓉,岁月已在面容留下了深深的痕迹。2002年单位减员分流双向选择,粮站选择挽留她。她也曾有过犹豫,趁年青走出去,或许能闯出一片更好的天地。但她留了下来,“守护粮食,是我生命的价值!”

      蒲丽蓉的家在距离粮库十多公里的乡下,90高龄的公公和养父母住在一起。小儿子还小,她接到身边,和自己一起住在简陋的宿舍里。耳濡目染,小儿子每晚睡觉都会“提示”,“妈妈,风洞关了没有?”“妈妈老了,又长白头发了!”

      蒲丽蓉的丈夫曾是企业职工,再就业后选择了驾驶农村客运线路车,每天中午会抽空来看一眼,便匆匆赶回家为老人们做饭。夫妻俩天天见面,竟难得在一起吃顿饭,镇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两人是夫妻。

      2016年,蒲丽蓉被巴中市粮食局表彰为“传承四无粮仓先进个人”。今年10月,蒲丽蓉荣获“四川省爱粮节粮之星”称号。

      抚摸着奖杯,蒲丽蓉用她那双粗糙干裂的手捋了捋额前枯黄的头发,神色坚定地说,“我没有更高的专业技能。我只想专心把本职工作做好,做一名最好的粮食保管员。”

    首页 上一页[1][2][3][4]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