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网络媒体走转改】脱贫之后怎么办?广安市前锋区产业支撑稳定农民增收
  • 【网络媒体走转改】脱贫之后怎么办?广安市前锋区产业支撑稳定农民增收

    时间:2018-01-27 15:11:18  来源:  作者:

    媒体团关注会龙村文化建设

      四川新闻网广安1月26日讯 (记者 徐昭磊 摄影报道)“每年都有土地流转的租金,闲时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今天下午,在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会龙村村委会门口,68岁的刘宗安正和邻居一起悠闲的散步。

      这些年来,会龙村的变化刘宗安都看在眼里:青瓦房、土院墙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青瓦房、砖院墙,水泥硬化的村道户户通达……

      很难想象,就在两三年之前,会龙村还是一个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贫困线以下,连一条像样水泥路都没有的贫困村庄。

      巨变非一日而成,却也有迹可循。

    杨光飞向媒体介绍情况

      贫困山村的嬗变

      会龙村位于代市镇西部,距离代市场镇仅3.5公里,至广前路车行距离不到5分钟,还与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岳庙村相邻。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本应走在发展前列,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2013年,全村334户1111名村民,共有贫困户56户201人,贫困发生率为18.09%,无村级集体收入,被评定为省定贫困村。

      原因何在?“还不就是村里不通公路哟。”村里老人说,村里10多年来最好的路就是一条泥结碎石路,出行十分不便。因此,会龙村无法像岳庙村一样引进业主承包土地、发展乡村旅游,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劳动力稀缺让村里大部分土地成了撂荒地,老百姓对村里的发展更加没了信心。

      要脱贫,就得修路。2014年6月,会龙村开始对全村的村级道路、便民路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全面整合农业、水务、交通、国土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打捆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由“单打独斗”向“协同配套”迈进,夯实全面发展基底。目前,实施田土调形1400余亩,新建硬化村级公路4.1公里、便民路6公里、蓄水池7口、排渠2公里,整治灌渠1公里,全村交通、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路修好了,产业也要搞起来。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村里大力发展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标准化柠檬、蔬菜产业450亩 ;引进广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以桃园观光和越野赛车为主题的“桃园悦野”乡村旅游项目。

      如今,刘宗安把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每亩有700多元的收入,“闲时还能到业主的果园内打零工。”刘宗安说,每天的工资35元,按天结算。

      据会龙村第一书记杨光飞介绍,目前村里成立黄金梁子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土地入股,合作社管护,收益分红的方式运作,打造亦农亦景特色桃园产业800亩。业主和集体经济按比例分成,如今已经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30万元。

    [1][2][3]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今会龙村村民的生活很惬意

      脱贫不脱勾 产业支撑稳定增收

      会龙村的嬗变只是广安市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中,广安市一直走在四川前列,全省首批“摘帽”的5个县(市、区),有3个在广安。“摘帽”之后怎么办?如何防止返贫?广安市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对于刚刚脱贫的群众来说,学费和医药费是最沉重的两大负担,也是导致返贫的两大重要因素。对此,广安市格外关注。

      为让每一个贫困群众上得起学,全市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阶段资助体系,发放贫困学生资助款3.02亿元,惠及55万名贫困学生;支出教育救助金397万元,资助9010名特困学生,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为让每一个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广安市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了13.19万名带病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体检到保健、就医到抓药、住院到报销的各个环节,为贫困群众报销各类医疗费用超过2亿元。

      增收是稳定脱贫的核心。广安市一方面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让贫困群众在提质增效中增收。全市建成万亩以上农业示范园区23个,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龙安柚、柑橘、柠檬、蔬菜等特色产业18.5万亩;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劳动技能,让贫困群众在转移就业中增收,成建制转移劳动力3万多人,就近解决就业9440人。此外,他们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建成农产品初加工中心21个,培育精深加工企业153个,让贫困群众在产业经营中增收。

      广安区白马乡白马村村民李树满正是在产业发展中得以稳定增收。李树满曾是村里的特困户,丈夫去世,儿子是残疾人,去年“摘帽”之后,被安排到村里柠檬产业龙头企业农丰农业公司工作,每月有1500多元的固定收入。“我今年60多岁了,能在家门口挣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儿子,我很满意!”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农丰公司建起了1000多亩柠檬产业基地,不仅使周边两个村的许多村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还吸纳了40多个像李树满这样的贫困户到公司打工,让他们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整洁的新农村居民楼

    刘宗安(左)和邻居一起散步首页 上一页[1][2][3]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