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新奇!甘肃姑娘将成都方言等编成300多条声音
  • 新奇!甘肃姑娘将成都方言等编成300多条声音

    时间:2018-03-02 15:29:20  来源:  作者:
    用声音记录成都文化的颜菁

    花了两年时间,甘肃兰州姑娘颜菁用声音记录下成都方言的声音记忆。厚达615页的《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全部被她筛选编成300多个声音条目:“今天克老张屋头吃九大碗”的宴请习俗,“只尝不买,光吃欺头”的方言歇后语……她用现代化手段,通过旁白、场景再现来还原老成都声音。

    来自成都的外公,带着颜菁留下了一串串成都记忆,使得她大学选择成都,工作留在成都。依靠播音专业,和对成都的喜爱,她一直坚持下来。躺在故纸堆里的成都方言,通过颜菁和她工作团队的努力,正变成一段段鲜活的声音。

    新奇

    将成都方言等编成300多条声音

    在颜菁的办公室里,放着两大本厚厚的《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依靠其中的对话和旁白,转化为一段段声音。这些都是以《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为蓝本,经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冯广宏提出意见后整理而成的。

    充当移动邮政局作用的汽车行动邮局,1948年曾在成都出现,主要负责出售邮票、收寄邮件、开发汇票等业务,在驷马桥、北大街、西大街、少城公园、红牌楼、南大街、盐市口、琉璃场、牛市口、东大街、春熙路等地移动办公,汽车行动邮局走到哪里,都很抢眼球。

    以前的酒店服务人员被称为幺师(吆师),迎客、接待之外,还编出成都方言顺口溜:“楼上的客,楼下的客,听我幺师来办交涉。行路辛苦了,落店把脚歇。包袱担子要搁好,上床之前把门撇。烟头明火要当心,油灯一定要吹熄,瞌睡惊醒点,谨防夜摸客。要屙尿的有夜壶,莫要在床上画地图……”

    一个又一个关于老成都的记忆复苏,都是出自颜菁和她的团队成员之手。从编剧到配音再到录制,颜菁花了两年时间,如今厚达615页的《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已经被颜菁全部整理筛选成300多个声音条目。通过旁白、场景再现来还原老成都的声音。

      巧合

    播音专业的她想用声音记录历史

    颜菁是甘肃兰州人,对成都的印象贯穿她的童年。“我外公是成都人,每次到外公家,都是一水的川菜。外公在甘肃生活多年,也一直说四川话。”基于此,颜菁从小就听得懂四川话,还经常跟外公回成都。东锦江街18号的汽车配件铺子,总府路、东大街沿线的梧桐树,都是颜菁对于成都的记忆。1993年,第一个装手扶电梯的蜀都大厦,是颜菁整个暑假的游乐场。

    2002年在四川读大学后,颜菁选择留在成都。毕业后学习播音主持出身的她进入广播电台,一直干有声小说方面的工作。2010年,颜菁从电台辞职,继续做有声小说。

    “我在成都生活多年,可以说是见证了成都的城市发展。”也因为工作的缘故,颜菁听了很多老成都人讲成都。颜菁希望尽一己之力做一些文化传承的事情,让更多人了解老成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到《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觉得里面的掌故、民俗、方言都很有意思,于是就想通过现代手段,让它通俗易懂,被更多人所了解。”2013年,颜菁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

    未来

    将用声音记录更多的成都文化

    民俗的场景还原,需要一个个音效、场景配合完成。力求准确,每一次场景设置,颜菁都让学者冯广宏把关。

    比起民俗,更难的是方言。“很多地方的方言,都不是纯正的当地话了。老人家会说,但老人家在录音棚的表现力和准确性又要弱一些。”在以前区(市)县的行政划分中,一地一方言,言语千变,大邑、蒲江、金堂各有不同。每一个方言,尽量找一个当地的配音师。从70多个配音师中,一遍遍样音中筛选,最终确定了13位配音师。在地区贴吧发帖、在微博求人,都是颜菁的方法。遇到无法还原的,就用成都话代替。

    如今,颜菁所在的声华叶舟工作室是成都图书馆的孵化项目之一。团队还在用声音回溯成都文化的路上,“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一起保护成都传统文化。”

    对此,成都市图书馆副馆长肖平透露,声华叶舟工作室是成都图书馆“阅创空间”创业孵化器的9个项目之一,“阅创空间”主要为入驻的创业平台、机构、团队和个人提供创意想法、信息检索、竞争性情报提供服务,同时融图书馆员、创业团队或个人、信息发布交流于一体,“实际上,市图引进的项目大部分都跟文创有关,这也与成都现在提出的建立文创之都相契合。”

    肖平透露,去年上半年正式引进声华叶舟工作室,“目前正在制作各类声音产品,包括成都掌故、成都民俗等声音转化,将来会有一些具体平台推广给更多读者。”成都商报记者 颜雪 摄影记者 张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