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四川历史名人龙门阵】三苏父子谁文章写得最好?这套380万字丛书还能解答你更多疑问
  • 【四川历史名人龙门阵】三苏父子谁文章写得最好?这套380万字丛书还能解答你更多疑问

    时间:2018-03-30 15:54:24  来源:  作者:

    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29日讯(记者 李慧颖 摄影报道)一代文豪苏东坡以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文坛佳话,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学者的阅读和研究的兴趣,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学术成果。在三苏故里所在的巴蜀大地,有一批勤奋、认真、有才华的学者,对三苏进行着多年的默默无闻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斐然。其中就包括著名文献学家、宋代文学史家、三苏研究专家、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

    曾枣庄,1937年生,四川简阳人。我国著名文献学家、宋代文学史家、三苏研究专家。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四川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宋代文学研究会顾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学术顾问。

    早在1981年,曾枣庄就出版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东坡传记《苏轼评传》,后来又出版了《苏轼图传》,影响巨大,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很多观点已为苏学界广泛认可;在东坡作品传播上,他先后出版了《三苏选集》(合作)、《三苏文艺思想》、《苏辛词选》(合作)、《苏轼诗文词选译》(合作),在普及东坡作品、扩大东坡影响方面均有作为。曾枣庄先生是最早将苏轼研究扩展至苏洵、苏辙研究的学者,撰著了学界第一部《苏洵评传》、《苏辙评传》、《苏辙年谱》,首次整理出版了苏洵《嘉集》(与金成礼合作)、苏辙《栾城集》(与马德富合作),均具填补空白的意义。其三苏研究具有开创性、独立性的特点。其《三苏评传》、《三苏选集》、《三苏文艺思想》以及大量有关三苏及其后代师友门生的论文,不仅在苏轼之外开辟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而且为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研究苏轼提供了可能。

    曾枣庄的苏学研究不仅成果数量惊人,且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他既把苏轼放在整个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对苏氏父子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同中之异的比较对勘中揭示苏轼独特的思想面貌;又如,评论、传记年谱、文集的全面整理等有关“苏学”的种种专题,他几已囊括殆尽,论述性、资料性兼具,用多种著作形式去逼近同一研究对象,也是他的研究富于整体感与系统性。由于曾枣庄在三苏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他被央视六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誉为“苏学界权威专家”。

    3月29日,《曾枣庄三苏研究丛刊》出版座谈会暨版权捐赠仪式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举行。曾枣庄先生将其著作的《丛刊》(十种)的永久性版权捐赠给了巴蜀书社。这是四川学者以实际行动,将出版资源留在四川的开创性举动。

    曾枣庄先生(左)签约捐赠版权

    三苏父子中文章写得最好的是谁?

    姻亲对三苏为人为文有何影响?

    曾枣庄先生都有研究

    “曾枣庄三苏研究丛刊”是一套(十种)丛书。其中既包括《苏轼评传》《苏洵评传》《苏辙评传》三本评传,适合学界和广大读者阅读,也收录了《苏辙年谱》《三苏选集》、《三苏文艺理论作品选注》《苏洵苏辙论集》《苏轼论集》《历代苏轼研究概论》《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等学术气息深厚的开拓性著作。这套丛书共380万字,2018年2月由巴蜀书社出版,是曾枣庄先生过去40多年从事三苏研究的论著集成,新时期三苏研究的一个结晶和缩影。该套丛书是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之一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也是巴蜀书社在省委、省政府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中推出的第一个出版项目,对总结新时期的三苏研究,对推动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氏三父子之间,也经常被进行对比,成为一个有趣的课题。作为三苏研究专家,曾枣庄说,有一次在台湾大学讲学,他提出一个观点:三苏父子中,文章写得最好的其实是父亲苏洵。当时在场的一位教授非常同意曾先生的观点。

    曾先生的观点自有其道理,“这三父子之中,父亲苏洵成名太晚,而苏轼苏辙成名又太早。成名晚,所以苏洵的文章都是经过充分打磨过的,经得住反复推敲。苏轼苏辙成名过早,文章就多凭着才气,修改打磨就显得不够,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发现苏轼的诗文会出现一些用典、时间错误。他是才子型人物,写文章多属一气呵成,出现错误,也是情有可原的。”苏东坡才华多面,魅力非凡。要对他进行一个恰切的定位和描述,是难的。在曾枣庄看来,“苏轼在很多领域内成为创新型的大家。如果非要给苏轼一个定位,我觉得可以这么说他: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通才,找不到第二个能跟他的整体成就相媲美的。”

    翻开丛书之一《苏轼评传》,光看目录,就可以看到曾先生的学术风格,活泼又严谨。他引用经典词句,对苏东坡的一生进行细致的评述:“长者明敏尤可爱”――少年时代;“名震京师”――进士及第。 “变出不意”――赴母丧返川。《进策》――“丰财”、“强兵”、“择吏”的革新主张。 “我初从政见鲁叟”――签判凤翔。“丹俄惊返旧庐”――扶父丧返蜀。“新政皆不与治同道”――上书神宗。 “曾见南迁几个回?”――北归和病逝。苏轼对北宋古文革新运动的贡献。 “诗从肺腑出”――苏轼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苏轼对词的革新。“我书意造本无法”――工书、善画及其他,等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写给亡妻的诗词,感动千古。三苏的姻亲,与他们的文化成就,有怎样的联系?曾枣庄先生告诉记者,“丛刊”中《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这本书涉及的资料“非常零散,收集起来相当麻烦,相当艰难。”三苏的姻亲对于三苏的为文为人,有怎样的影响,曾枣庄先生说,“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苏轼。”

    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关于三苏的研究成果,不乏大家、名家,成果丰富。作为《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评传》的作者,以及众多“三苏”论文的撰写者,曾枣庄研究三苏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呢?

    四川省文史馆馆员、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谢桃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枣庄先生有很敏锐的政治眼光,对三苏的研究,他从宋代历史的政治角度切入,对三苏进行了重新评价。更全面、深入到他们的人格、心智、思想,彰显‘一门三父子’的精神魅力。”

    曾枣庄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涉足中国古典文学是社会原因和个人兴趣所致。这也造就了曾枣庄先生的研究文学政治理论素养过硬、研究角度新颖这一特点。

    成都市社科院研究院李景焉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套从书的出版,意义深远。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从中读到感兴趣的内容。对于业内的学者来说,也能很方便找到想要找到资料。他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

    捐赠仪式现场

    主攻同向 方可有成

    81岁高龄初心不改潜心研究三苏

    曾枣庄先生虽已81岁高龄,但仍笔耕不辍。2016年,在第31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暨2015年度优秀古籍图书评奖会上,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苏轼研究专家曾枣庄先生主编的《宋代序跋全编》荣获一等奖。2018年上半年,巴蜀书社还将推出他的500万字之巨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宋代史论分类全编》;明年,巴蜀书社将推出他主编的学界首部《三苏文化大辞典》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宋代文艺述评全编》。现在,他仍在主持编纂《宋代三苏文献研究资料》《三苏书信全编》等。

    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党组书记蔡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自己同曾枣庄先生有着近30年的情谊。至今仍记得初见枣庄先生见面时,枣庄先生说的一句话:“读书亦博,研究亦专,主攻同向,方可有成”。这是枣庄先生的治学精神,在其教学生涯、创作生涯、研究生涯中都一以贯之。

    “枣庄先生做研究,很深很细。他对三苏的研究,全面、丰富,准确,需要对大量资料的爬梳,以及相关文本的点校、勘误、补齐,这是非常枯燥的工作。但他默默无闻坚持着。在商业化社会,这种奠基性基础研究工作得到的经济回馈是很有限的,但是他做出的文化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枣庄先生已经年迈,身体状况也不好,但他依然还在坚持研究,令人敬佩。”蔡竞感慨到。

    作为一名低调的学者,曾枣庄先生对三苏研究,贡献了大量心血。他是海内外三苏研究的积极倡议者和推动者,从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之初即投身其中,曾长期担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曾倡议召开全国首届苏洵学术研讨会、苏辙学术研讨会;并与十余位海外生友长期合作,共同探讨三苏文化;多次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讲学,为扩展东坡文化、三苏文化的国际影响推波助澜。

    曾枣庄先生还是一位无私的三苏研究者。他于2013年1月将自己的全部藏书和手稿等无偿捐赠给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建立了“曾枣庄三苏文化研究室”,所赠图书和资料无偿供三苏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2014年7月,曾枣庄先生又将其四十余种编著作品捐赠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供人大学子使用。他还将自己的八千多册藏书无偿捐给眉山的三苏相关文化机构。

    如今开创性捐赠《曾枣庄三苏丛刊》版权,将出版资源留在四川,是曾枣庄先生无私精神的延续和升华。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