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广汉首批新型职业农民“持证”上岗 “新”在哪?
  • 广汉首批新型职业农民“持证”上岗 “新”在哪?

    时间:2017-04-12 23:51:24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 吴晓彤

      最近,广汉市小汉镇峰昌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向元俊正忙着在大棚里栽种苦瓜苗,因采用“草莓+苦瓜”轮作技术,他要赶在4月中旬草莓下架前完成苦瓜的轮种。

      不久前,向元俊作为广汉市首批160名新型职业农民之一,获得了广汉市农业局颁发的认定证书。“持证”上岗后,他不仅能优先享受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参加学习交流、培训,还可以享受最高60万元的贴息贷款等政策。

      该证书的颁发,是广汉市建设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的举措之一。而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到底新在哪里?

      “主要‘新’在技术和观念上。”广汉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校长包慧娟说,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其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有较高水平。

      向元俊的“农业履历”就相当典型。2011年,向元俊在自家的一亩地里尝试草莓种植,短短三个月的上市期,就赚了上万元。2012年,向元俊又联合周围村民成立广汉市新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并带动社员用大棚替换小拱棚种植草莓,用“草莓+苦瓜”的轮作技术代替“草莓+水稻”轮作技术……这些“新法子”,将草莓的上市时间延长至半年,产量也由500公斤/亩增加到1500公斤/亩,新的轮作方式更是让种植户的经济收入达到原来的1.5倍。

      五年来,专合社由最初的5亩地、年收入10余万元,发展到现在256亩地、年收入200余万元的规模,带动周边近800户农户参与草莓种植,种植面积近2000亩。

      “除了要发展新技术,新型职业农民还有个共同的特点――乐于接受新理念。”包慧娟说。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意识增强,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走进连山镇龙泉村的艺苑循环农业观光园,相互交错的池塘和林田映入眼帘,这里有50余亩的水面养殖,还有120余亩的花果种植,田间还有敞养的鸡鸭。“这是我之前尝试‘稻鸭共生’得到的启发。”37岁的观光园负责人杨萍笑称自己是因为参加职业农民培训才“脑洞大开”。

      2014年培训后,她将原本100亩地的流转规模扩大到1400亩,成立了金穗丰家庭农场,并将2万多只鸭子散养到稻田间,除草、施肥,还吃害虫。“共生”效果好,2015年,她决定租下200多亩还耕地,打造艺苑循环农业观光园。如今,她还成立了农业观光公司,准备在第三产业上下功夫。

      数据显示,2016年广汉全市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土地面积达9.28万亩,占当地流转土地的80%;2016年农业总产值中,新型职业农民贡献达38.7%。目前,广汉正着重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专合组织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80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