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寻访川渝地区客家“方言岛” 七旬老人期盼“接班人”
  • 寻访川渝地区客家“方言岛” 七旬老人期盼“接班人”

    时间:2017-06-09 21:25:07  来源:  作者:

    铁佛古镇南华宫。(受访者供图)

    洛带广东会馆。(受访者供图)

      6月5日,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杨光福老人联系本报记者,想寻找一位志同道合的客家人,接替他继续探寻川渝地区的客家文化。

      原来,杨光福是客家人后裔。从2000年开始,他走访了川渝地区80多个县市,涉足180多个乡镇,共拍摄了3000多张有关客家会馆、民居、名人故事、生活状态的照片。他现在已经70多岁,身体每况愈下,但是还有很多的川渝客家聚集区他没有走访到,希望有人来“接班”,把客家文化的“根”留住。□本报记者 何浩源

      痴迷会馆文化

      6月5日,记者来到杨光福家,只见客厅四周挂满了他拍摄的会馆照片,有七八十张。“这只是很少一部分,还有很多没有挂出来。”杨光福说。

      作为四川客家人第11代后裔,杨光福对客家人入川后修建的会馆情有独钟。“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到演戏的会馆东跑西串。”杨光福说,客家会馆是客家人“迎麻神、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的场所,喜欢摄影的他便有了用镜头记录客家会馆的想法。

      2000年,杨光福从离家最近的洛带南华宫开始,踏上了寻找川渝地区客家会馆的旅途。每到一处客家会馆,他除了拍摄照片,还会打听会馆的历史。“客家会馆,是两三百年来客家人开发四川、建设四川过程中的最好见证。”杨光福说。

      在寻访过程中,让杨光福印象最深刻的,是重庆江津真武场三所客家会馆:建造于清代的天上宫(福建会馆)、南华宫和万寿宫(江西会馆)。它们分别修建在三条小街巷头,呈“品”字形,相距只有百来米。“这三所客家会馆保存非常完好,虽然经过岁月变迁,它们还保留有较为原始的风貌。”

      不过,不少地方的客家会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有的甚至被严重破坏,所以杨光福担心,客家会馆文化会渐渐消失。“客家会馆是一本镌刻客家人历史的书,希望各地政府和百姓能够珍惜和保护它们。”杨光福说。

      寻找客家“方言岛”

      除了走访、拍摄会馆,杨光福还在川渝地区寻找客家“方言岛”。

      一次,杨光福到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一个客家人的手工麻布加工厂探访,被保安拦在了门外,杨光福用客家话作“敲门砖”,保安热情地把他让进厂门。他发现里面的工人全是客家人,他们说吃饭为“舍饭”,讲明天为“沙业”……让杨光福备感亲切。

      据了解,这里的客家人,大多来自广东地区,他们至今延续着传统客家生活方式。在手工麻布加工厂里,杨光福还发现了有100多年历史的手工织布机,“客家人把古老的夏布手工织布法带到盘龙,织布机就是客家人艰苦创业的见证。”杨光福说。

      2002年,杨光福得知西昌市黄联关镇居住着一万多客家人,他便坐火车寻了过去。到达黄联关镇后,他发现一户人家的门匾上写有“春申遗风”四个大字,便断定这家男主人姓黄。“门匾上的字取自这个姓氏古代最有名的一些人的事迹,客家人希望将他们的美德传承下去。”杨光福说,“春申遗风”指的就是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

      果然不出所料,当杨光福用客家话向开门的老婆婆问候并说出男主人姓黄时,老婆婆感到非常吃惊。这家黄姓人家,在堂屋墙壁正中央挂了一幅黄歇的画像,下面的桌子上还供有家族历代祖先的牌位。杨光福注意到,黄家的小孩都戴着虎头帽,“在客家人习俗里,虎头帽一般是外婆给外孙做的,传说小孩戴上可以消灾辟邪。”杨光福激动得给他们一 一拍照。临别时,老婆婆还送杨光福一个她自己做的烟包作纪念。“客家女子擅长针线活,荷包、烟包等皆是自己制作。”

      多年来,杨光福先后走访了隆昌周家桥、石棉安顺场、武隆白马镇等40多个客家“方言岛”。“据我所知,川渝地区的客家‘方言岛’至少有80多个,我才走访了一半。如果有人愿意接替我继续走访,我愿意把我手上的资料全部送给他。”杨光福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