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四川朱“第二代”破壳35枚 最轻小朱获特殊关照
  • 四川朱“第二代”破壳35枚 最轻小朱获特殊关照

    时间:2017-06-15 20:49:15  来源:  作者:

    2017年出产的朱卵。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

      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

      峨眉山脚下的生物资源实验站里,随着繁殖季进入尾声,已经有35只小朱在川诞生。

      历史上,四川曾是西南地区朱的唯一分布区域。半个世纪前,四川广元最后一次发现朱活动痕迹。阔别半个世纪后,朱“第二代”顺利在四川降生的消息,让一位成都老人热泪盈眶。这位在20多年前曾救助过野生朱的老人,终于完成了与朱的特殊“约定”。

      A ・新一代

      18对朱夫妇产卵破百

      朱“第二代”破壳35枚

      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配对成功的18对朱夫妇目前下了102枚朱蛋。从4月18日第一只小朱破壳至今,已经有35只朱第二代在四川降生。随着繁殖季接近尾声,最终能有多少小朱破壳而出,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仍在期待,“事实上,产卵的数量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期待值。”

      2016年11月,50只来自河南、陕西以及浙江等地的朱第一次到四川定居,它们对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加上绝大部分朱都是首次配对,没有繁殖经历,“就目前情况来看,朱的产卵数量和孵化成功率是比较成功的。”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博士杨海琼说。

      “一般朱一窝下蛋1到4枚。如果只下了一枚,我们会人工辅助,拿走窝里的蛋进行人工孵化,促使朱再下一窝,增加产量。”杨海琼说,这样的技术虽然有效,但必须建立在朱夫妇的身体健康之上,所以要严格控制,不能随心所欲,想增产就增产。

      朱的孵化周期为27-29天,目前孵化朱蛋主要采用纯自然孵化、纯人工孵化、人工孵化与自然孵化相结合三种方式。基地工作人员根据朱的繁殖经验、护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来综合测评,确定朱蛋的孵化方式。

      “朱完全破壳的过程需要30―40个小时,在笼养条件下,基地人来人往的环境容易对朱造成影响,一些朱妈妈还等不到时机成熟就会提前将蛋壳啄碎,让小朱提前出世,很容易造成意外死亡。”杨海琼介绍。

    2017年出产的小朱。

      保温箱里呆了15天

      最轻小朱获得特殊关照

      据介绍,有一只朱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刚刚出世的时候体重只有48克,而正常朱的体重为55-62克,其他的朱出生后只需要在保温箱呆10天,这只朱呆了15天。现在,这只已经16日龄朱宝宝进食量只相当于其他七八日龄朱的进食量。“目前这只朱宝宝只有246克,跟同期孵化的朱相比,要轻100多克。”

      “这只朱个头小,吃得少,消化也不好,我们只有让比较细心的工作人员进行特殊关照,不能按正常朱的进食量给它喂食,我们都是少量多次的给它喂食,既要保证它吃饱,也要保证它能够消化,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喂水的时候加一些抗病毒药物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杨海琼说,这只朱采取的是人工孵化的方式,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下,已经慢慢恢复健康。“它虽然发育慢一点,但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它的体重最终还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

      杨海琼最近已经开始着手四川朱的基因谱系建设,2年后,这一批朱“第二代”也将陆续成熟,生息繁衍。可以预估的是,这批小朱长大以后,将极大地丰富四川朱种群重建的经验,也丰富四川朱的基因序列。

      从2012年开始实施四川朱种群复兴计划,到朱第二代在四川诞生,走到这一步花了5年时间。

    [1][2][3]下一页 尾页

    张智言(中)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开始进行朱的研究。

      B

      ・寻鸟人

      误入鸟群 雷达工程师与朱结缘

      在媒体关注四川朱复兴进展的时候,有一位成都市民,也在持续关注着这个事件。相隔20余年听到四川将重建朱种群的消息,对他来说,是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个有特殊缘分的“约定”。

      “我不是学生物学的,但是很有趣,我最终和鸟类结缘。”2017年5月,成都市民张智言在看到本报关于朱的报道后,提笔手写一封长信,邮寄到本报编辑部,“20多年前,陕西洋县那一批惊世复出的朱,我还曾亲手抱过。”

      张智言今年已经71岁,是个地道的成都人。1965年,他进入成都无线电工业学校学习雷达结构专业,毕业后被统一分配到兰州914厂工作,当时主攻电子工程仿生学。“我觉得电子技术与鸟类特征可以相结合,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对很多鸟类开展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朱。”改革开放时期的经商浪潮里,张智言选择转身走进山林,“搞鸟类的研究是一个长线基础研究,短期是不会有任何的回报,但这是我的兴趣”。

      洋县奇遇 辗转多地赴一个朱约定

      1930年,我国朱曾见于14个省份。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洋县采获两只标本。1958年,在甘肃康县获得两只标本。1964年,在康县采到最后一只标本。此后,有关朱消息彻底断绝。

      “1981年,当听到科学家重新在陕西洋县发现了朱的消息时,我觉得很振奋。”接受采访时,张智言从书房抱来厚厚一摞时间追溯到1990年的资料,在向甘肃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局和陕西林业保护局发出申请并获批后,张智言坐火车经陕西西安,转道洋县,走了几十里山路,最终到达洋县保护站三岔河观测点。他选择了“三岔河”中部的“老坟山”为自己的观测点。这一代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都是茂密的古青冈树,可供朱营窝筑巢和繁衍生息。

      等待2天后,在老坟山的一处小山头,朱果然出现了。张智言架好三脚架,每日观察着鸟巢里的朱。“当时正是繁殖季节,朱两口子刚孵出3只小朱。”但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张智言发现,在3只幼鸟中发生了明显的抢食行为,其中2只小朱已经出现了虚弱的情况。虽然这是动物界的自然法则,但眼看着珍贵的朱很可能就此夭折两只,张智言坐不住了。

    2017年3月13日,张智言向记者展示他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研究朱时的报道。

      小朱垂危 电热炉和羽绒服救活幼鸟

      张智言迅速向当地林业部门打报告,申请对幼鸟进行救助。得到同意后,请了2名当地人提着篮子爬上树,取下2只小鸟。“大朱当时在天上盘旋,密切注视着我们的行动,但是朱毕竟是天性胆小的鸟,最终营救行动还是比较顺利。”张智言刚救下这2只幼鸟,又得知另一个巢区送来了一只体弱的朱,“3只鸟不能养在一起,要打架。幼鸟吃东西也是个问题。”

      为了给朱保温,张智言和当地工作人员一起,搞了2个1000瓦的电热炉放在朱笼子旁边,还把自己的羽绒服脱下盖在笼子上。为了给朱喂食,他们模拟野外环境,把手握成管状,把泥鳅剪成小段放入手里,让小朱在自己手里吃东西。

      7天时间之后,3只小朱逐渐健壮起来。离开洋县之前,张智言抱着自己亲手救下的一只小朱,留下了这张珍贵照片。

      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潜心研究后,张智言的多篇论文被国外学术期刊发表,他也被称为“业余鸟类研究工作者”。1986年6月,张智言收到加拿大举行的第19届国际鸟类会议的邀请书,由于当时经济原因没能参加。遗憾之余,组委会发来信件称,“你虽然未到会,但你对鸟类研究做出的贡献,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你是飞翔着的中国人。”

      尽管后来没有机会再与朱“相遇”,但张智言仍一直心系着朱,期待朱能重新出现在四川的天空。近期,朱“第二代”顺利在川降生的消息让他激动万分,他与朱的“约定”终于圆满了。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相关链接

      消失半个世纪

      朱重返四川

      朱属鹳形目科,号称“东方神鸟”,粉羽白翅,形态优美。和大熊猫一样,朱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中国仅存2000多只,属濒危物种。

      “楚威王时,有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则复有赤者,旧鼓吹朱鹭曲是也。”朱鹭即朱,最早记载于春秋,也曾现身于《史记》。汉代著名辞赋家扬雄曾写:“朱鸟,归其肆矣”。千百年后,这位成都人未曾想到,这种优美典雅的鸟儿会一度绝迹。在中国西南地区,半个世纪前,四川广元最后一次发现朱活动痕迹。

      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汉中洋县发现几成“绝唱”的7只野生朱,开启朱的种群复兴大幕。而在四川,2016年11月,50只来自河南、陕西以及浙江等地的朱,相聚在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试验站朱驯养繁殖基地,拉开四川重建朱种群的序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雪实习生钟晓璐摄影谭曦杨涛

      朱重生记

      1930年

      我国朱曾见于个省份。

      1957年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陕西洋县采获两只标本。

      1964年

      甘肃康县采到最后一只标本。此后,有关朱消息彻底断绝。

      1981年

      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朱种群复兴大幕开启。

      2012年

      开始实施四川朱种群复兴计划。

      2016年11月

      只来自河南、陕西以及浙江等地的朱第一次到四川定居。

      2017年4月18日

      第一只小朱破壳,至今已经有只朱第二代在四川降生。

    首页 上一页[1][2][3]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