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寻知情人 德阳伐木厂藏陶片或与先蜀文化迁徙有关?
  • 寻知情人 德阳伐木厂藏陶片或与先蜀文化迁徙有关?

    时间:2017-06-20 20:55:14  来源:  作者:

      四川新闻网德阳6月20日讯(记者 周鸿)古蜀人是从哪条线路翻越龙门山进入成都平原的?10余年前,一位德阳市伐木厂职工反映在山中发现陶片的事在今天又重新被置于了德阳市文管部门的案头。因为这可能与先蜀文化的迁徙有关。遗憾的是,此事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进行记载。

      “我们现在希望能找到这位已经退休的德阳市伐木厂职工,或者其他知情人,然后找到陶片的位置所在。”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表示,提供线索者可以到绵竹双忠祠绵竹市文管所反映情况(电话:0838-6210129)。

    山区进入成都平原的线路图(图由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发现:古蜀人从山区走向平原

      据考古资料发现,什邡箭台村遗址时代跨桂圆桥遗址第一期、三星堆遗址一二三四期至西周~春秋,是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外发现成规模分布的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遗址二三期)遗存――分布面积最广、出土遗物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聚落等级最高的遗址。

      箭台村遗址邻近的桂圆桥遗址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一期文化陶器特征与茂县营盘山文化较为相似,揭示了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的来源,形成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晚期文化到古蜀文化的发展序列。

      箭台村遗址是蜀人从山区到达平原后,从桂圆桥遗址第一期开始发展到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它是与三星堆遗址并行发展的。桂圆桥、箭台村等遗址是蜀人从山区走向平原到三星堆立国的前进地。

      箭台村遗址发现发掘的意义在于把桂圆桥一期、三星堆一期文化、三星堆文化直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地区性文化发展序列,为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茂县到成都平原的四条线路

      龙门山西麓岷江河谷,从仰韶晚期就有西北文化陆续传入,如茂县的波西遗址,营盘山遗址等。而龙门山东麓,目前发现的最早遗址是什邡桂园桥遗址,并且在文化面貌上,与营盘山遗址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说明龙门山脉东西两麓存在人员交流。但是,人群如何从龙门山脉西麓大约海拔1500-2000米的居住地域越过平均海拔3000米的龙门山进入成都平原,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

      而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及线索,古蜀人从川西北山区茂县进入成都平原,或沿河谷而行、或翻山越岭。交通路线沿河谷而分布,较为便利,而某些非天堑的山口也是重要的交通孔道。分析可能的线路大致有四条:

      1.由茂县沿土门河,经北川、安县(S302)进入成都平原。

      2.沿岷江干流,经汶川县、都江堰进(G213)入成都平原。

      3.由茂县翻越九顶山,经筲箕塘:沿石亭江河谷经红白、什邡进入平原(“5.12”地震后已不能穿越);沿绵远河河谷经清平、绵竹进入平原。

      4.由茂县土门经古城进入绵竹、安县,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绵竹、安县通往茂县的官道(商道)。

      刘章泽基于相关研究和线索首次提出:桂圆桥一期人们进入成都平原的路线,很可能是从茂县翻越九顶山直接进入什邡。

      去年8月,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博物馆、什邡博物馆召开“穿越九顶山,寻路桂圆桥――从茂县到什邡之路”座谈会,茂县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余友强现场展示了在九顶山筲箕塘放牦牛时发现的石斧佐证了刘章泽的这一猜想。

      2016年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博物馆开展鸭子河、石亭江上游区域考古调查,对什邡市境内隐丰镇以上鸭子河流域以及成绵高速复线以西石亭江流域,至龙门山麓为止的范围展开工作。其中在位于什邡洛水洛城村石亭江出水口附近的河流冲积地层中发现桂圆桥时期和三星堆遗址三期陶片,说明石亭江上游峡谷地区可能存在相关遗存,为研究桂圆桥文化的来源路径和三星堆文化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一重要线索似乎更加有力证明了刘章泽提出的路线观点。

      寻找陶片知情人 陶片或与先蜀文化的迁徙有关

      在进入成都平原的四条线路中,其中第三条为由茂县翻越九顶山,经筲箕塘:沿石亭江河谷经红白、什邡进入平原(“5.12”地震后已不能穿越);沿绵远河河谷经清平、绵竹进入平原。

      刘章泽认为,根据之前的发现,目前就现有线索和证据的是:翻越九顶山,经筲箕塘,沿石亭江河谷经红白、什邡进入平原。

      那么,翻越九顶山,经筲箕塘,沿绵远河河谷经清平、绵竹进入平原。这条线路是否也有可能?

      2017年6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茂县人民政府、茂县文体广局、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茂县羌族博物馆主办的“古蜀文明早期遗址调查――穿越龙门山脉系列活动”启动,考察队前往龙门山的西侧茂县土门,寻找茂县通往绵竹、安县的古道遗址,发现了废弃了三十年的一条道路。

      今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打算组织进行穿越九顶山,经筲箕塘沿绵远河河谷进入清平、绵竹;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绵竹平原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进一步寻找古蜀人迁徙路径的线索和证据。

      而在13年前,原德阳市伐木厂一退休职工专程到绵竹市文管所反映:伐木厂某处山上地下有大量陶片。由于研究和认识的局限,这一情况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当考古学家把古蜀文明的萌芽之路锁定在这一片大山深处时,当年的记录已经散佚。

      “原德阳市伐木厂位于绵竹市清平镇绵远河上游山区,区域太大,难以找到确定位置。因此我们希望找到这个人,或者对陶片所在地知情的人。”刘章泽说,这些陶片可能和先蜀文化的的迁徙有关。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些陶片和早期制盐业有关。刘章泽介绍,绵远河上游山区至今仍有大盐井、小盐井、盐井沟等地名,说明这一地区存制盐业的可能,而早期制盐业所用陶器均为一次性使用,会产生大量废弃陶器。

      结果到底如何?找到陶片成为关键所在。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