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乘着战机的翅膀 航模泰斗陈应明魂归苍穹(组图)
  • 乘着战机的翅膀 航模泰斗陈应明魂归苍穹(组图)

    时间:2017-04-16 23:25:21  来源:  作者:

    航模泰斗陈应明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自中学开始看航空知识杂志,一直看陈老的画和文章,数年前因为一位中国飞行员的故事拜访陈老。之后数次走访,难得和陈老用他的家乡话广东话交谈甚欢。能认识他我感恩,学到很多。

      ――香港导演陈嘉上在网上向成都商报记者讲述与陈老交往点滴

      陈应明老师开航空画一代先河,激励了无数人的航空梦想――包括我。深切缅怀陈应明老师。

      ――北京航模人 戴小鹏

      忆及老师和我近十次在各类全国次性航空活动和航空大会期间,一起彻夜聊航空典故,一起煮咖啡,一起去吃肯德基,一起伏案翻阅史料档案,一起涂鸦飞机……依然历历在目,无法忘怀。如慈父般的老师留给我的是做人的道理和治学的方法。老师一路走好!

      ――上海航空史专家、航模制作大师 江东

      一支笔,描绘出碧血长空的波澜

      一双手,让精密飞行器纤毫毕现

      一卷史册,道出中国百年航空史

      年与时驰、英雄迟暮,95岁高龄、航模泰斗陈应明14日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事业,身归他最向往的蓝天。

      这位航空艺术大师,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早期参与者,以航空史专家、航空绘画家、航模设计师等身份为大家所熟知,一直到离开的那一刻,他也没有停止对中国航空史的求索。

      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航空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各种飞机在陈应明的笔下栩栩如生,他的航空画,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以一种“教科书”的形式存在,让不少青年将目光投向苍穹。

      网友缅怀

      他的画作激励下 一批人投身航空事业

      4月14日5时零5分,陈应明离开了人世,作别了他生活大半辈子的成都,儿子陈达波想要遵从老人遗愿、一切从简,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天南海北的陈老学生、航空爱好者、航空史研究者纷纷转发、缅怀。

      一位军迷网友告诉记者,他和很多朋友都是看着陈老的飞机线图长大的,“他对中国航空知识的传播,影响了一批人投身到航空事业中去”。

      陈应明拥有一大拨崇拜者,就连香港导演陈嘉上也几度来到陈应明的成都家中拜访。2016年,他在微博中晒出了《航空知识》及陈老近照,提到“这是我年轻时最喜欢的杂志,里面各种插图我视为珍宝。和他(陈老)聊中国空军史,大乐”。今年1月24日,他再次晒出与陈老合影,并祝老人家春节快乐。昨晚,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后,他发微博表达哀悼之情,“老师走好。”据了解,陈嘉上准备拍摄一部关于抗日空战的电影,希望陈老能帮助完善剧本、提供意见和指导。

    陈应明手绘歼十图

      生命最后

      将手稿赠予学生 嘱咐继续研究下去

      陈达波是陈应明唯一的儿子,今年67岁,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去年底,老人因为膀胱结石做了手术,后来肺部感染,出院后就不怎么吃东西了,生活也难以自理。陈达波提出送老人去具有医疗功能的养护中心,但老人却难以舍弃自己小房子中那满满一屋的资料,它们融入了老人毕生的心血。

      直到3月份,老人才答应到养护中心,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老人还指点学生整理家里的手稿和资料。钟义辉是陈应明最信任的学生,“他的记忆力超强,即使话已经说不清,对一些抗战史和空战人物却记忆清晰。”

      陈应明临终前,将一些资料交给了钟义辉,让他“进一步整理出来,好好利用”。钟义辉提到,陈老未竟的事业,就是让更多人参与航空研究和宣传,让更多人愿意从事飞机设计和制造,让我们的航空装备、航空事业真正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而对陈达波来说,比较遗憾的是,父亲并没有给自己留下一架飞机模型、一幅航空画。陈应明曾委托孙子给清华大学捐赠了几十幅航空画,但只给儿子留了一份手稿和一些手抄的曲谱。

    [1][2]下一页 尾页

    年轻时的陈应明

      他的追求

      坚持留在成都 这里有他的青春和事业

      参与筹备成飞厂 成立飞机模型室

      陈应明原籍广东,其祖父是越南华侨,1923年2月,陈应明出生在越南河内。7岁那年,法国人在河内举办了一场工业展览,陈应明将目光都倾注在了展场的三架双翼飞机上。这次“邂逅”,让他痴迷于描摹飞机、制作航模,与航空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1949年,陈应明来到广州,随后加入民航。1952年,陈应明被调到太原民航修理厂工作,参与制作了新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制作的航模发动机“5138”发动机。

      1956年,陈应明被调到航空部成都新厂筹备处,筹备成都飞机厂(今为中国航空工业成飞公司),1958年,成飞厂正式上马后,他着手成立了一个“飞机模型室”。在这里,他培养了成飞厂第二代、第三代模型制作人员。后来,陈老又被调入清江仪表厂(今为中国航空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据他的学生回忆,在此期间,陈应明也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仪表空速管、第二个航空仪表磁罗盘和第三个航空仪表高度表的成功设计生产。

      钟义辉提到,陈应明很多亲戚都在海外,有亲戚让他去海外居住,但他坚持留在了成都。“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热爱的事业,也习惯了成都的生活。”陈达波解释。

      花费17年 编写中国航空器发展史

      退休后,陈应明仍然喜欢待在书房中,收集、整理资料。他曾经花费17年时间,和国内其他学者合作,编写出了我国航空百年的第一本航空器发展史。

      他绘制的图纸、图画,生动准确,英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博物馆、刊物均以他绘制的图纸、图片为依据复原飞机及模型。陈应明发表《飞机模型图册》《象真飞机模型》《航空彩色图片》《中国飞机全书》等著作,也让他受聘为中国航空博物馆首席高级工艺美术师和航空史顾问。

      1982年到1986年间,他考证复原了20多种飞机的三面图。由他考证、主持、制作的3架有代表性的1:1实大比例飞机模型,即“冯如-2”号、“乐士文”号、“列宁”号飞机,填补了中国航空史的空白。

      陈应明著有《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史 》一书,他反复对钟义辉等学生强调,研究航空史,就是要以史为鉴,“航空技术落后就要挨打!”钟义辉告诉记者,陈应明在河内、香港、广州都待过,跑警报、受轰炸的日子,他一生也无法忘记,研究航空史、抗日空战史的意义莫过于警钟长鸣。

      陈应明生前曾接受成都商报的采访,他表示,“我画航空画就是为了不让振兴中华航空工业和保卫国家而牺牲的人们就此湮没。这些事迹是中国航空发展史的一个缩景,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一环。”

      “若把我的飞机变成三面图,误差不会超过5%”

      成都应明模型研制公司的毋华强已50多岁了,“我们的航模公司以老人名字命名,因为他是顾问,取这个名字也是想要传承陈老的事业。”

      毋华强提到,公司研制一些大的模型,都会请陈老过来指导工作,“一些机型、历史考证的资料,我们都会去请教他。”

      一次,毋华强的公司做了两架航空模型去参展,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模型上,专门做了一挺机枪。不过,陈应明马上指出了模型设计的缺陷,给制作者讲了历史背景,“当年的‘列宁号’是专门用来突破封锁、运送情报的,并没有设置机枪”。

      陈应明的每一张航空画都经过严密考证,除了飞机结构、原始涂装、标志的准确,还要考证当时的背景、人物、地点等。他曾说过,“如果把我所绘制的飞机变成三面图,误差也不会超过5%。”

      他的生活

      吹、拉、弹都擅长 会给每个来访者冲咖啡

      陈达波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但他的选择也受父亲影响,退休前,陈达波在四川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学。6岁那年,陈达波就跟着父亲学拉小提琴,还跟着父亲到厂里进行演出,“我拉小提琴,他用吉他伴奏”。陈达波回忆,父亲当年的厂里搞了个文工团,他擅长小号、小提琴、大提琴。

      生活闲暇,老人喜欢坐下来喝咖啡、吃西餐,这是受早年生活的影响。而陈应明在成都的套二房子,接待了不少航空爱好者,“只要到老人家中,老人家都会给来客冲上一杯咖啡。”钟义辉说,“他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分享。”

      原标题:乘着战机的翅膀 航模泰斗魂归苍穹

    首页 上一页[1][2]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