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看成都这个社区综合体如何用1900万元撬动5000万元投入
  • 看成都这个社区综合体如何用1900万元撬动5000万元投入

    时间:2021-04-07 20:49:21  来源:  作者:

    没有高高的服务柜台,也没有冰冷的宣传陈设,更没有印象中长期大门紧锁的活动中心……一走进焕然一新的锦江区喜树路社区综合体“喜乐荟”,简洁明亮的新派川西风格建筑在莫兰迪色系植物的映衬下清新自然,街角的咖啡店调低了灯光的饱和度,洒在皮质与木质元素相结合的装潢上,多了几分时尚复古的气质。空气中厚重的咖啡香气,包裹着刚出炉的吐司香甜。贪吃的孩童牵着父母,早已在店门前守候多时,构成一幅生动的社区美学空间图。

    在全市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营造幸福美好生活进程中,存在这样一个摆在社区面前的共性难题――偏重商业,影响体验;偏重公益,难以自立。

    日前,伴随着全市首个社区商业孵化基地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综合体“喜乐荟”焕新亮相,这个难题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找平衡

    实现社区和社区商业的共同发展与双赢

    总面积2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如何为辖区0.38平方公里内超3.3万人口提供优质社会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幸福城市。刚开年,成都市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启动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实现由服务户籍人口向服务常住人口转变。

    “回应辖区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推动幸福美好生活工程实施的抓手。”喜树路社区党委书记杨青松介绍,在三圣街道的带领下,社区先后走访学习上海、苏州等先进城市社会治理经验,同时也向本地社区取经。“我们想要找到的是一种社区公益与商业长期可持续良性互动的平衡。”

    “商业过多,社区公益属性就会削弱;公益过多,社区综合体难以自支,长期只能依赖政府持续兜底。”杨青松告诉记者,经过街道和社区多轮论证,喜树路社区在党建引领下,摸索出以培育社区商业,再反哺公共服务的社会治理新路径,形成公益和商业6∶4的业态占比配置,实施商业运营和物业管理两大板块驱动综合体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综合体运营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区别于传统社区商业形态,社区综合体中的社区商业不再是单纯的一种商业行为,关键要义是和社区、社群的紧密结合。”

    生长于“喜乐荟”的“小榄山”橄榄鲜品生活小馆,便是社区、社群紧密结合的范本。

    “虽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离传统意义上的商圈比较远,但正是扎根于社区,我们的橄榄鲜品生活小馆也成为这里的一部分。”“小榄山”负责人颜瑶告诉记者,作为一家集咖啡馆、轻食馆、健康生活集成馆等多元业态于一身的商业主体的同时,“小榄山”也是居民社区生活的一部分。“每半个月我们就会免费组织主打健康品质生活的沙龙,引导社区居民共享品质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社群逐渐形成,居民既是我们的核心消费人群,也是社会公益服务对象。”

    “社区商业孵化与社区公益融合让社区商业不再局限于促销手段,而是紧密结合居民需求包装公益项目,开展公益活动,收获更多流量,实现社区与社区商业的共同发展与双赢。”杨青松介绍,在新型社区综合体打造中,政府投入1900万元撬动了5000万元社会资本参与。“每年商业收入450万元左右,预计政府投入部分4年就能回本,随后财政不再持续兜底,商业反哺公益服务,将有力推动社区综合体可持续发展。”

      提品质

    场景营造满足多元体验

    “有些意外!从写字楼的工作室搬进社区综合体,就像从默默无闻的幕后走到台前,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从业珠宝设计多年,近段时间,VANROSA工作室创始人井传真找到一种久违的感动。“器物之于人不只是物质性和消费性,更多的是体验和使用过程中发现它的美,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设计师与顾客对美的共鸣。”

    在“喜乐荟”,还有更多青年和井传真一样,找到梦想之花成长的土壤。

    为了让中青年安心置业,社区引入省级创客空间桉树林,打造1100平方米城市创客中心,帮助孵化企业实现自我造血,通过创收促进可持续发展。锦江区委社治委、喜树路社区还依托“桉树林城市创客”建立了由空间运营总监负责,设立企业发展部及专职孵化人员,对空间企业跟踪辅导服务的三级动态管理制度。“我们定期梳理分析动态跟踪数据,并及时反馈和跟进,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匹配相应的资源,邀请专家、导师为企业进行政策解读、技能培训等。”“桉树林”创始人龚媛媛表示,孵化基地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工商注册、财税、知识产权、法务等服务,前半年企业无须缴纳租金,只需专注发展业务。

    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社会的温暖。

    让孩子们开心成长。社区依托2所公办幼儿园、3个儿童小游园、华熙528下沉式儿童广场等场景,努力构建儿童“15分钟公共空间体验网络”。

    让老年人舒心长寿。社区依托800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创办社区老年大学;积极对接、引导三圣卫生院入驻并增设科室,升级为全诊医疗机构,打造喜厨美食餐厅(长者食堂),提供慢性病营养配餐,并设立养老服务金卡消费点,提供低价公益餐,全方位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引入辖区蜀绣、面塑领域的残疾艺人,打造社区巧手空间,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创作、展示、销售的就业平台。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空间等方面,社区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安装无障碍(语音提示)电梯,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无障碍卫生间、残疾人停车位。

    本报记者 李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