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一组老照片 揭秘百年前的成都人如何纳凉(图)
  • 一组老照片 揭秘百年前的成都人如何纳凉(图)

    时间:2017-07-06 22:24:17  来源:  作者:

    凉棚下吃饭喝茶。

    煮老鹰茶。

    河边洗澡纳凉。

    挑水。

    送水车。

    草鞋、斗笠、折扇,热天出门必备。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在没有空调、电扇的那些日子里,百年前的成都人是如何熬过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做到“顺四时,适寒暑”的呢?

      成都四周环山,盆地少风,夏天潮热温湿,传统的纳凉避暑法子延续千百年。

      俗话说得好,大树下面好乘凉。往蔽日遮阳的树下一坐,喝口热茶,微风一吹,小汗一出,好不惬意。

      在唐朝,人们就喜欢搭建凉棚以供人避暑。在没有树木的闹市,夏日里成都的商户也会撑起凉棚,供人餐食和茶水,颇有些现代户外“纳凉晚会”的意味。当然,“纳凉晚会”应该是有钱人的消遣,劳苦大众更多的还是喜欢方便简易的凉棚。

    [1][2]下一页 尾页

      成都民俗专家刘孝昌说,老成都们夏日避暑最喜欢喝一种解暑清凉又便宜的老鹰茶,也就是俗称的红白茶。这种茶由红茶与白茶混合而成,是最低档大众化的饮料,两三分钱就能买一大包。一到夏天,路边的干杂铺里都能买到。

      伙计干活累了,浑身大汗,端起海碗,咕咚咕咚一口就是一大碗,很是解暑。盛夏的中午或晚上,出苦力的人往往还用茶水泡饭,上一点豆瓣或泡菜,就是一顿饭。

      成都街头有不少乐善好施之人,一到夏天,就在自家门口摆上免费的茶水摊,用干净的小木桶装满煮开的茶水,备上几只土碗,用纱网布一搭,避免灰尘和蚊虫。走累了的路人或轿夫苦力,人人都可来上几碗。

      稍微讲究点的人家,就不饮用红白茶了,而是另一种清凉解暑的圣品――银花露。现在银花露在成都几乎已绝迹,但在老成都,每到夏天,家家中药铺都备着有。

      柜台前放着大炉子,上面一口锡制的蒸馏锅,里面蒸馏着金银花水,从早到晚。有客人来时,伙计用杯子接一些蒸馏管下流出的金银花水凝露,再冲沸水,加蜂蜜,不仅退热解暑,更是清凉甘甜,广受老成都的喜爱。

      入夜了,成都人拖出竹马架子或两张长条凳,一卷竹席,小巷街沿成为纳凉的好地方。打着光胴胴的人们将竹席往地上一铺,大人扇着扇子,闲话家常,小孩在长辈们扇子的凉风下酣然入睡。

      月亮渐渐移到中天,凉风习习,一天的暑热被夜晚的凉风逐渐吹散。刘孝昌说,讲究的老成都更喜欢楠竹做的竹凉板,能用很多年,而且是越睡越凉快。

      除凉板、竹席、扇子,夏日纳凉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法宝――蚊香。老成都的纸火铺从冬天就开始为准备蚊香而奔忙了。将土白纸裁成3尺长、两指宽的纸条,卷成纸筒,里面填上陈艾、桔子壳、青蒿、野菊花等避蚊材料。

      还有必不可少的材料黄鳝骨粉末。刘孝昌说,这是因为黄鳝骨有血腥气,可诱使蚊子前来。每到黄昏时分,就有小商贩挑着担子,上面一卷卷蚊烟,一卷不过一两分钱,放在凉板下,能燃四五个小时,包你一夜睡得安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谭曦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1919年在中国共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他在四川拍摄了400多张照片,其中标明在成都地区拍摄的有100多张。

      老照片作者:西德尼・戴维・甘博

      原标题:百年前 老成都咋个纳凉?

    首页 上一页[1][2]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