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成都美食:味蕾搭建起世界桥梁 外国菜餐厅扎根
  • 成都美食:味蕾搭建起世界桥梁 外国菜餐厅扎根

    时间:2017-07-06 22:27:21  来源:  作者:

    位于成都远洋太古里的中东料理店,每天都会吸引在蓉各国外籍友人前来就餐。(苏坦中东料理店供图)

      豌豆面。(兵哥豌豆面供图)

      一份味觉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性格,一道美食承载着太多人的记忆。当各种美食汇聚在一起,便迅速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人们卸去伪装,在大快朵颐中放飞自我。

      随着成都市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成都的美食也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今,放眼望去,无论是国际化新地标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外国菜,还是天府广场附近小街边新疆酸奶,抑或街头巷尾的各种国内其他城市的地方菜,人们在这里创业、在这里品味、在这里沟通……成都,正以美食为媒介,散发着一座城市包容而开放的气质,搭建起沟通世界的桥梁。

      歪果仁的苏坦生活

      □本报记者阳菲菲

      7月3日下午,周一。盛夏的成都,在一场暴雨之后,显得愈发闷热。走进位于太古里的苏坦中东料理店,绚丽色彩的装修让人眼前一亮,尽管还不到饭点,但这里已经座无虚席,英语、阿拉伯语、德语,还有四川话在这里混着中东的烤肉味儿交融贯通,国际化大都市的范儿彰显……

      从位于玉林小区的苏坦土耳其餐吧到进驻太古里的苏坦中东料理店,波斯湾畔的美食在成都走过了11年的路程。创始人郭琳告诉记者,“很多食客都是熟人,他们会来这里会朋友、谈生意、谈恋爱,有时候就是喝杯酸奶,然后静静地发呆……”现在,这家餐厅已经成为在蓉外国友人圈内很有名的聚集地,每周不同国家风格的Party、分享会在这里轮番上演。一些曾在土耳其、埃及等地旅行的人被邀请至此,分享他们在当地的经历与体验。

      餐厅中一些菜品的来历也和这些外国友人的分享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很传统的土耳其家常菜会在这里现身,分享者就是这些离乡万里的人们。“苏坦的菜单上将近一半菜品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来的。”郭琳看到,大家在这里交流感情,也在分享厨艺。2014年,开店的第7年,她和常来餐吧吃饭的埃及老公Ahmad Elganzoury完婚,那场浪漫而简单的中式婚礼至今让她记忆犹新――接亲、堵门、塞红包、找鞋子……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朋友纷纷加入伴娘团、伴郎团,一切按照中式婚礼举行仪式,让她感动满满。“如果没有美食,我的世界也不会这么精彩。”通过开餐厅,郭琳认识了很多外国朋友,经常她旅行目的地都是来餐厅的食客为她提供攻略。美食作为一条纽带,让她了解了更精彩的世界。

      “苏坦”只是成都众多外国餐厅的一个缩影。10年前,外国餐厅在成都还是凤毛麟角,提供的菜品也大都是牛排、意面等“大路货”。随着成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程度日渐加深,越来越多的正宗外国菜餐厅扎根成都。两年前,郭琳等4位外籍餐饮老板发起成立了成都外籍餐饮联盟,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老板加入。每一家分布在成都街头、各具特色的外国餐吧,也就成为外国友人在成都的另一个家。

      新疆特产店的成都梦

      □本报记者阳菲菲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这是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旁白。在成都市太升桥旁的一家新疆特色小店,每天都在上演着人生和食物的流转。

      “过来了,来点啥?”“两箱奶啤,一袋面粉,抱到我车上去!”7月4日下午,在成都太升桥旁的新疆特色小店里,简单直爽的交流,典型的新疆购物场景,在千里之外的成都复制了。这家以卖新疆牛奶、酸奶为主的小店,还辅营其他新疆特色产品。它的外表看起并不起眼,却和生活在成都的新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瓶酸奶,满满地装着一杯乡愁和一份情怀。

      新疆乌鲁木齐与成都直线距离2800余公里,飞行时间在3个半小时左右,火车要坐两天两夜。一年前,90后小伙李鑫来到成都,开始了他的“成都梦”。“我父母都出生、长大在四川,虽然我出生在新疆,但是家里人都讲四川话,从小就对成都充满了向往。”到成都后,李鑫和朋友入股了这家小店,虽然股份并不多,但他想先从和他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儿开始。

      “大哥你是新疆的?”每当顾客买单时,李鑫都会很自然地问一句,就这随便一问,李鑫知道了许多故事,“不是,我的初恋是新疆人,我对新疆有感情。”在他的顾客中,有和他一样在新疆长大喜欢喝新疆奶啤的程序员女孩、有在成都上大学的新疆学生、有从新疆退伍回川的大爷,还有的顾客同事是新疆人……他们都或多或少与新疆有着丝丝关联,每次来买东西,或带着乡音,或带着故事。

      除了面对来店的散客,李鑫还要为在成都的新疆餐馆供货。“远至金堂、新都的新疆餐馆,小到一家街边烤肉,我们基本上都能找到,想吃新疆饭就来找我。”新疆美食离不开新疆的饮料和新疆啤酒。一边是新疆美食在成都分布的多而广,另一边则是李鑫生意的蒸蒸日上,“我们店刚开第一个月奶啤的销量是30多件,现在每月可以销售4000多件,我们觉得还有增长空间。”开业一年多,销量成倍地增长,未来,他们还打算把成都作为中转点,在网上发展全国业务,对于李鑫一家人的“成都梦”,他看得见希望。

      豌豆面里的川湘情缘

      □本报记者周显彬

      对于湖南人张阳来说,成都家乡味道的据点一直不多。以前大家喜欢到一家名叫南亭的湘菜馆聚餐,后来也渐渐地少了。“川菜和湘菜的近似度太高,不容易保持特色形成爆款。”同样是湖南人,且在餐饮行业经营了5年的李晓这样解释,为什么火遍中国的湘菜在成都流于普通。除了偶尔商会老乡聚餐特别提议之外,她对于家乡的味道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热望。

      相对于张阳对于南亭的眷恋,同样来自湖南的老坚则更加的随性。他相信,每天经过自己的手做出来的几千斤面条,同样是满满的湖南味道。

      在今天的成都,兵哥豌豆面是一家为众多面食爱好者熟知的连锁面馆。这里面条食材都是老坚每天亲自监督、生产的。5年前,第一家兵哥豌豆面在成都东湖畔的翡翠城开业,两年以后,随着业务的发展,第三方供应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面馆的需求,于是建设自己的面条加工点提上了议事日程。于是,老坚走出湖南老家来到成都,成为面条加工业务的负责人,转眼就是3年多的时间。

      “我们现在的员工有7成左右来自湖南,其中有一半左右的人已经成为门店的股东。”作为创始人之一的李晓告诉记者,在合伙人制度之下,这些来自湖南湘西山乡的年轻人正在异乡实现创业致富的梦想。5年多来,公司的核心团队已经有50人,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这个核心团队也会不断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并留下来。

      从早晨到深夜,城市的街巷里,一间间小小的面馆成为一群湖南人凝聚乡情、融入成都的起点。几乎每一个在成都的湖南人都曾经在这些面馆里感受淡淡的家乡味道,也有越来越多的成都人和新成都人不断地光临。在这个开放和包容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地域差异,演化成以食物为载体的奇妙交流。“混合了川渝小面的味道,同时也保留一点湘菜特色。”

      从兵哥豌豆面开始,老班长火锅、大象花园泰式海鲜料理、如意鸡汤……伴随着更多业务的铺开,李晓印象最深刻的是,“和某些城市相比,成都不排外,能感受到很多的善意。”地域特色菜肴的味道,其实是情感和记忆共鸣的味道。美食给人带来的味觉体验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情感共鸣背后,是因为人的集聚、城市发展和包容,让这些味道弥散得更远。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