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太平花回归故里都江堰 五次迁徙折射半部中国史
  • 太平花回归故里都江堰 五次迁徙折射半部中国史

    时间:2017-07-13 21:40:35  来源:  作者:

    太平花归来 于右任数登青城山寻花

    都江堰举行特别仪式迎归太平花。

    迎归太平花诗词朗诵

      从青城山辗转至成都,然后客居开封,再到北京“定居”故宫。

      太平花,经历了千年迁徙,在2017年初夏,正式回归故里四川都江堰。

      它的故乡,为它的归来,举行了盛大的仪式。红裙红杉的少女,提着大红灯笼引路,身着古代服装的壮汉,用肩膀挑起树种,成为“护花使者”。沿途是期待的市民和游客,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吟诵过太平花的诗词歌赋,在这个最合适的场合再度被诵读。在巡游队伍的护送下,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移赠的太平花,经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送至被誉为川派盆景精品园的清溪园栽种。

      文人笔下/

      泪痕空对太平花 陆游慨叹山河碎

      太平花的命运尽管颠沛流离、变化多舛,但丝毫不能影响历代文人墨客对它的欣赏与喜爱。

      宋代文坛领袖、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从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起担任蜀州(治所为今崇州市)通判,距青城山不过咫尺之遥。工作之余,他曾无数次登临青城,遥望京都,寄托家国之情。

      他在青城山留下了108首诗词。其中就有太平花的诗词《瑞圣花》:“扶床踉跄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宵旰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眼前的太平花繁花似雪,而天下并不太平,每当念及中原未定、山河破碎、家国危难,陆游心中的悲愤便无处宣泄,只好用“泪痕空对太平花”这样的诗句以表达其深沉隽永的爱国情怀。

      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 6月30日,陆游的挚友,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度过索桥,前往青城欣赏名满天下的太平花。奈何此时花期已过,范成大不由得忆起四年前与陆游同赏太平花之情景,于是题诗《太平瑞圣花》云:“云外扪参岭,烟中濯锦州。密攒文杏蕊,高结彩云。百世嘉名重,三登瑞气浮。挽春同住夏,看到火西流。”凭此追忆往事。

      明代新都籍学者杨慎(1488-1559)为明代第一大才子,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散曲、音韵等有高深造诣,而且在金石、书画、博物、植物学等方面颇有建树。他曾多次游览青城山,更有诗作《登青城赠黄梓谷》记之,其中就有写到太平花的诗句:“玉女房头交让木,宝仙洞口太平花。采真他日重期子,烟驾云装两鹤车。”

      清末有位瓜圃老人金梁(1878-1962)是位老北京,历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内城警厅知事,他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典守沈阳故宫古物,对太平花熟稔至极,他曾在一本叫《北京名园趣谈》的书中写道:“北京城里的太平花,由于是多年丛种,生长缓慢,干细如指,不易成树,所开花朵也逐渐演变成了单片小白花。然而,太平花仍不失当年姿色。”

      抗战之时/

      自《太平花》改作起 张恨水开始写抗战小说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太平花》正在上海《新闻报》上连载。太平花下无太平,面对家灾国难,张恨水改变了自己原来“鸳鸯蝴蝶派”的写作风格,在小说中加入抗战内容。后来他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说:“自《太平花》改作起,我开始写抗战小说”。

      东方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平生关注植物,他在《大觉寺》一文中,详细记载了他与大觉寺的因缘,尤其对寺内的太平花难以忘怀。“而对面的一棵太平花则正在疯狂怒放,照得满院生辉。晚饭后,我们几个人围坐在太平花下,上天下地,闲聊一番。”并且还提到,他曾经写过一副与太平花有关的对联,联云:屋脊狂窜小松鼠,满院开满太平花。

      当代著名学者朱家(1914-2003)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世孙,从小在北京长大,早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即被聘为专门委员,对故宫一草一木,皆有深情。他曾在《故宫》中写道:“轩前琉璃花台中除点缀湖石、散植花木以外,迎轩植太平花一丛。此花芳香馥郁,花瓣尤为洁白,花开时层层叠叠,还保留一些‘雪’的色彩。”

      1941年,燕京大学停学。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当时还是学生,他不愿坐在家里吃闲饭,又怕留在北京会被日本人逼着任伪职,于是去了重庆。临行前,王世襄把家里养的他最珍爱的太平花端了一盆送给女友,请她帮忙浇水。而且还时常写信回京,关心太平花长势。女友回信告诉他:“你留下的太平花我天天浇水,活得很好,但愿生活也能像这太平花。”

      著名作家冯不二曾在《恭王府夏日纪实》中写道:“天香庭院南面院落有六丛灌木,旧历五月以后开花,花开串串白色,甜香四溢;花形十字冠顶,肥白多姿。因是去锅炉房打开水的必经之路,花发期间,去欣赏那雍容富贵的姿态,去领受那沁人肺腑的幽香,就成了每天的晨课,往往驻足久久,不忍离去。以后在紫禁城御花园西侧绛雪轩前见一坛这样的花,看说明是太平花,始知自身竟是太平花下的太平人。若干年后,听一位老旗人讲述,才知道太平花原是皇宫禁苑的上林奇葩,难怪北京之大,也只在紫禁城和恭王府见过这种花。传说太平花原产四川青城山,原名丰瑞花……另外,清末的两朝帝师翁同也喜欢太平花,恭亲王曾亲折数枝以赠,想来恭王爷所折之花必定是在恭王府这六丛之间的。”

    [1][2][3][4][5]下一页 尾页

    古装兵士抬起太平花株,美女护送

    迎归太平花

      青城寻迹/

      名山名卉知名久不见花开醉太平

      人们不禁要追问,经过如此多的战乱,太平花安在否?

      至少在明代,太平花都还在青城山繁衍。然而从清末开始,太平花却在青城山神秘地消失了。

      从清末至今,人们一直在寻找太平花的踪迹。寻踪的人群里,既有知名学者,亦有专著于地方文化的杜政远、程玉长、苏可文、王克明、施廷俊、彭刚等。

      经过辗转寻找,人们终于发现,太平花越来越少见了。朱家自家上房阶前曾种有两株太平花,取名“太平双瑞”。王世襄自家西窗外种有一株太平花。然而这三株太平花都在上世纪60年代枯死了。另外,人们在北京故宫的御花园绛雪轩门前、北海白塔前的小山坡上、中山公园南门西墙内、皇城遗址公园中亦曾见过太平花。

      著名学者康有为的二女康同璧,是当时名媛。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被毛泽东称为妇女解放“支那第一人”。她家在北京狮子胡同,院子里即种有太平花。据传这丛太平花是清宣统皇帝(溥仪)“陛见”康有为时所赐。

      抗战时期,四川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当时的灌县(今都江堰市)更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处。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钱穆等皆在此读书写生。被誉为“三百年来草书第一人”的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亦曾数次登上青城山,寻访太平花,但每次都抱憾而归。1943年春夏之交,第三次寻访太平花未果后,于右任在他的《青城纪事诗》中无比惋惜地写道:“名山名卉知名久,不见花开醉太平。”他还在诗后注:醉太平为山上名花,余三至未见。其遗憾与惆怅之情溢于字间。

      空留遗憾/

      欲共携归归未得 卿须怜我我怜卿

      都江堰市地方文史学者、著名书法家李启明,早年与张大千、赵少昂、关山月、林思进、赵熙、于右任、向楚、白敦仁、庞石帚诸名士交好,常有诗歌往来。尤其是与董寿平先生在抗战时期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他晚年曾自述:年轻时读范成大、陆游等人的诗歌,了解到至少在宋代时,青城山中就有一种叫“太平瑞圣花”的名花。但是,若干年来,他攀爬青城不下千次,然终不见此花踪影。后来,李启明在读徐珂的《清稗类钞》时,又了解到此花尚存于北京故宫。

      为此,他曾三上北京到故宫寻访此花。1950年,第一次进故宫,但未能见到。1985年,在董寿平先生指引下第二次进故宫,他终于在绛雪轩前的花台上见到了寻找已久的太平花。1980年代末,他在弟子张通杰的陪同下,第三次到故宫,再次得见此花。其时,先生已年近七旬,他在绛雪轩前伫立良久,思绪万千。“欲移植回里,殆非余力能办,望望离去”。

      回川后,他连赋诗词四首,反复咏叹,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此后,每当李启明谈到太平花时仍然兴趣盎然,继之叹息,然希望太平花能重返故里的心情愈加迫切与强烈,直至2012年,李启明以96岁高龄辞世,亦未能在故乡见到太平花绽放。唯留花诗念花名:“名花生长本青城,流转兵戈滞北京。欲共携归归未得,卿须怜我我怜卿。”

    首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尾页

    栽种太平花

      流落千年/

      从开封到北京 太平花终于归故里

      2016年秋,所有关注和牵挂太平花的人都提前闻到了太平花的那一缕源自故宫的花香。为了让太平花早日回归故里,都江堰市组成考察组,开始了对太平花的寻访与考察。

      第一站是追寻花蕊夫人的移栽路线,寻到了开封。在开封市文物局协助下,考察组赴开封市龙亭公园、禹王台公园、繁塔公园等三处种植太平花的公园进行实地考察。据文物公园研究所所长程玉长介绍,他们从史料上发现太平花在北宋年间从四川剑南以南(青城山)引种到开封(宋时汴京),但开封在历史上遭受过多次黄河泛滥,太平花已经在开封市消失多年了。后于2014年3月从北京市北海公园引种了200丛太平花回开封,目前,长势较好,已经开花结果,正积极扩大种植。

      第二站,考察组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考察太平花。植物分类学专家叶建飞博士介绍,从植物学分类角度看,史料记载的太平花应该包括山梅花和溲疏两大类,植物园种植的太平花便属于山梅花属。之后,叶建飞陪同考察组到故宫博物院,对故宫绛雪轩前一丛太平花和东华门文华殿前4丛太平花进行现场确认,故宫博物院种植的太平花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栽培的太平花属于同一种植物。

      2017年1月,都江堰市委相关人员前往故宫,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了太平花的历史与现状,并表达了希望引种太平花,让其回归家乡的愿望。单霁翔感念都江堰市多年来对历史文化保护、挖掘、梳理与弘扬所做的积极工作,欣然同意。

      2017年5月,流落千年的太平花,终于回归了故里。

      王国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摄影何勃 绘图 罗乐

      太平花散赋

      □谭继和

      万花争艳,锦簇中华。花乃名族美之根,故族曰华,山亦曰华,仰韶玫瑰花纹,中华文明祖源,尤重为奇葩。

      天府之土,花开 蜀国,亦民族花之摇篮,神仙乡之始源,故花重锦官城,红湿青城崖。

      有太平花者,根祖青城。虽群芳竞艳,未若兹花之丰;虽众蕊生香,未若兹蕊之瑞,故蜀人号之曰丰瑞花。

      太平花独胜出者,尤在其魂。花繁如缀,先后相继,旧未萎而新蕊已开。昭然相续,传承鼎新,开放兼容,博爱可亲,此其可贵者一。

      花率秋开,繁而不艳,数十跗共为一花,一两干支撑百花。众跗聚英,如众人凝聚天心。灿烂一房,若众干拱卫朝廷,中华凝聚力之标志,民族向心力之象征,此其可贵者二。

      有此二端,故宋仁宗赐名瑞圣,重其花魂;嘉名太平,重其花神。成都太守程相献花汴京,千里见君心。青城太平名花不再独享,百世濯卿云。

      辗转帝王家,瑞气满乾坤。回种都江堰,故宫擢秀情。胜事常归蜀,奇葩又验今。太平逢盛世,故作《太平吟》。

    首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尾页

      历五次迁徙

      一朵太平花 折射半部中国史

      北京故宫御花园的东南角,有一座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小型殿宇绛雪轩,是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

      每年春日到初夏,绛雪轩内的太平花正值花期,簇簇洁白似雪,花朵枝头怒放,仿佛在用它的芬芳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千年前的故事。

      一千多年前,生长在都江堰青城山中的太平花,在历史的风雨中一路北迁。两次被皇帝赐名,五次不平凡的迁徙。

      花运系国运。这株花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微型缩影,它以一朵花的形态和芬芳,与中国近千年的历史遥相呼应。

      2017年初夏,太平花终于回归故里都江堰。在栽种现场,著名学者蒙曼动情地说:“不要小看这一朵太平花,半部中国史就过去了。”

      蜀山之奇葩/

      最好的“丰瑞花”

      只生长于剑南道青城一地

      幽幽青城山,传说在上古时期,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许多学者称其为“仙源故乡”。

      秦代的时候,国家开始大规模祭祀山川,当时全国共有36处山川享受国家祭祀,而在江河纵横,重峦叠障的蜀郡,却只有一山一川享此殊荣,山即青城山,川即都江堰所在的岷江。

      太平花,就是出自青城山中的一朵奇葩。根据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资料显示,太平花,别名太平瑞圣花、丰瑞花等。是虎耳草科、山梅花属中的一种,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枝叶茂密,花乳黄而清香,花多朵聚集,颇为美丽。

      “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下山坡、林地、沟谷或溪边向阳处。喜光,稍耐荫,较耐寒,耐干旱,怕水湿,水浸易烂根。产自中国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

      看来看去,太平花产地中居然没有四川。然而经过历史考证,不难发现,遍布他地的太平花却与四川密不可分,一千年前的蜀地为其最初产地。

      著名学者苏叔阳和蒙曼介绍,太平花,最早名丰瑞花。太平花,原产四川,尤以青城山为胜,为蜀中的珍品名卉。后被宋仁宗赐名为“太平瑞圣花”,世称瑞圣花。彼时,据说最好的“丰瑞花”只生长于剑南道青城一地,有宝仙、醉太平、玉真等品种。堪称生于蜀中,名扬天下的一朵奇葩。

      缘何恋青城/

      白者为玉真

      成都人竟移莳园中以为尤玩

      北宋有位声名远播的工部尚书叫宋祁(998-1061),此人不仅是一位能臣,也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与其兄宋庠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因其词《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人称红杏尚书。

      宋祁不仅雅好诗词,而且对动植物偏爱有加。他曾经为青城山所产之慈竹、天师栗、楠、桤木、红豆、蝉花、芎、金星草等植物和红桐嘴、胡花鸟等鸟类也纷纷写诗赞美,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尤其是他为太平花所做《瑞圣花》一诗:“众跗聚英,烂若一房。有守绘图,厥名乃章。繁而不艳,是异众芳。”对太平花之赞美由此可见一斑。不惟如此,宋祁还在《益部方物略记》动情地写道:“瑞圣花,出青城山中,干不条,高者乃寻丈,花率秋开,四出,与桃花类,然数十跗共为一花,繁密若缀,先后相继而开,凡阅月未萎也。蜀人号丰瑞花,故程相国琳为益之年,绘图以闻,更号瑞圣花。然有数种,差小者号宝仙,浅红者为醉太平,白者为玉真。成都人竟移莳园中,以为尤玩。”对太平花之身世有了明确交代:出青城山中。

      人们不禁要问,绽放与青城山的奇花为何命名为太平花呢?有学者认为,“太平”是道家的哲学理想。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花冠以“太平”是实至名归。也有学者认为,青城山下的青城山镇,古名太平场,寓意美好,因此人们亦将山上的祥瑞之花名为太平花。

    首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尾页

      以花托相思/

      得蜀王喜爱

      花蕊夫人移植太平花到王宫

      都说“文运从来系国运”,其实,花运也系国运。

      原本产于四川的名花,最后在蜀中居然找不到踪迹了。原来在漫长的一千年间,太平花有过不平凡的迁徙史。

      太平花的第一次迁徙,大约在五代时期。

      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后宫中有“大小徐妃”,两位徐妃皆为青城县(今都江堰市)人徐耕之女。王建对二位徐妃宠爱有加,常陪她们回乡省亲,而二位徐妃也做有《祷青城山回》等同题诗多首,对青城山之美景极尽铺排之笔。

      王建父子还携带后宫嫔妃宫娥彩女头戴莲花冠子,身穿彩衣,飘然若仙地在青城山游乐穿行,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山水实景演出。青城遍山开放的太平花,不仅花白似雪,芬芳醉人,而且还有“天下太平”之寓意,自然得蜀王喜爱。而且两位徐妃移植太平花到后蜀王宫,寄托相思也在情理之中。

      太平花的第二次迁徙,大约在蜀亡之际。公元965年,宋灭后蜀,蜀后主孟昶和他最心爱的贵妃花蕊夫人被俘,押解到宋朝京师汴梁(今开封)。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一的著名女诗人花蕊夫人,亦生于青城县,对产于家乡的太平花自是从小喜欢,据说她除了在蓉城遍植芙蓉之外,种得最多的就是从青城山移植而来的太平花了。

      为了寄托相思之情,独处异乡的花蕊夫人特命人将家乡的太平花从四川辗转运送至开封,天圣中(公元1023年),太平花被作为贡品献给宋仁宗赵祯,赵祯为它赐名太平瑞圣花,移入御花园中种植,太平瑞圣花之名由此远播。

      命运多坎坷/

      火烧“三山五园”

      幸好长春园中两丛幸存

      太平花的第三次迁徙,大约在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当年,金兵统帅海陵王率兵攻进了汴梁城,便将皇宫里的珍宝、文物抢劫一空,甚至连宫殿上雕刻精美的门窗也不放过,安装在自己居住的宫殿上。他还将原来宋徽宗建造艮岳从江南搞来的太湖石也都运到了燕京,同时,还抢运了大量太平花之类的珍奇花卉。后来,海陵王迁都燕京,便从开封移植过来的太平花移植到了金中都及中都的西郊。金朝灭亡以后,金中都皇城里面的太平花被毁弃,可是在京郊的太平花却躲过了劫难,年年花开满枝,香飘十里。

      太平花的第四次迁徙,是在元、明时期。北京京郊的太平花被移植到皇城御花园中精心培植。

      太平花的第五次迁徙,是在清初。清政府把太平瑞圣花移植到畅春园和圆明园里种植。因为嘉庆帝去世后,谥号仁宗睿皇帝,因“睿”字跟“瑞”字同音,为避讳,道光皇帝下令把太平瑞圣花的“瑞圣”二字去掉,太平花一名沿用至今。同一花卉经两位皇帝赐名,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当时,皇城的社稷坛、紫禁城的御花园都种有太平花,是皇宫中的珍贵名卉。1860年,太平花再经劫难,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时,畅春园、圆明园中的太平花全被焚毁,只有长春园中幸存两丛。1886年,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将幸存的两丛太平花移植到了排云门前,一边一棵。不料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平花再遭浩劫,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第二年春天有一棵冒出了新芽,慈禧太后见了非常高兴,移植一部分种在排云门的另一侧。清末,由于慈禧和隆裕两太后以及瑜妃、瑾妃等常以此花作为礼品赏赐王公大臣,不少的王公子弟都以种植太平花为荣。加之李连英、小张德等总管太监偷挖私种,因此北京城里官家私宅才开始有了太平花。北京大觉寺自明代成为皇家寺院,院内共有5丛太平花,虽无文字考证,但推断也该是明清时皇帝的恩宠以至延续至今。

      北京城里的太平花,由于水土原因、多年丛种,生长缓慢,太平花已大不如蜀。然仍鲜艳袭人,不减当年。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太平花的迁徙过程,不难发现,这株花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它以一朵花的形态和芬芳,与中国近千年的历史遥相呼应。王国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

      关于太平花

      根据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资料显示,太平花,别名太平瑞圣花、丰瑞花、北京山梅花、常山、绢毛山梅花等。是虎耳草科、山梅花属中的一种,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枝叶茂密,花乳黄而清香,花多朵聚集,颇为美丽,乳白色,微芳香。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下山坡、林地、沟谷或溪边向阳处。喜光,稍耐荫,较耐寒,耐干旱,怕水湿,水浸易烂根。产自中国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

      迎接一朵花的归来

      □杨牧

      我们站在唐朝的门边

      像一排青葱

      或白发的老树

      迎接一朵最初的花

      从远处归来

      必须以最隆重的形式

      才能托起你一千年的流浪史

      托起五代、宋、元、明、清

      每一柄锄头下的变迁

      钟爱和绑架

      宠幸和裹胁

      都是绿叶钻心的痛

      你太美了

      红杏尚书和花蕊夫人

      都是你不同性别的闺蜜

      你太苦了

      靖康之耻和八国联军

      都是你亲阅的屈辱与记忆

      一朵花,如此沧桑

      令所有的花都显得浅陋

      今天,我们

      站在时光的岸边迎你

      像一队儿童

      迎候一条溯流而上的

      美丽而又资深的鱼

      你也终于如约而归

      回到你的最早和最初

      以雪的姿态

      代言兴盛

      代言平安

      

    首页 上一页[1][2][3][4][5]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