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四川: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 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近80%
  • 四川: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 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近80%

    时间:2017-07-18 19:56:35  来源:  作者:

    7月上旬,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水工环勘察设计院技术人员,在雅安石棉县新棉镇城北村排查地质灾害。杨建 摄

    7月3日,甘孜州路政执法支队雅江大队工作人员在国道318线雅江境内排查易滑坡地段。 本报记者 李向雨 摄

      聚焦

      7月1日,我省启动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防治工作,根据全省统一要求,排查工作将在7月31日前完成。7月15日,大排查迎来“期中考”。进展如何?排查能否做到无一遗漏?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可以用三个关键字来作出回答。

      □本报记者 寇敏芳

      A

      快 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近80%

      时间过半,任务已经完成近80%。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截至7月15日,全省共排查核实33816处隐患点,其中核实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0346处,排查发现新增隐患点3470处,复核已销号点13241处。

      “15天以来,全省几乎每天平均增加2000多个点位,”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胥良的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着排查报告,每天他都会核查各市州的进度,“这种稳定的频率是最好的,说明排查进展得很顺利。”

      平均每天2000余个点位的背后,有高效率的排查工作体系支撑,有多部门的合作,有业务骨干的争分夺秒。

      6月29日,我省成立了地灾防汛安全隐患排查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全省国土、水利、发改、经信、交通等10多个部门联合起来,通力合作。

      地灾防汛安全隐患排查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编写了《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体方案》《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技术要求》,细化明确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相关工作要求,为各地、各部门顺利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排查期间,767支调查队伍、2119名专业技术人员前往一线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实现了21个市(州)全覆盖。此次排查坚持“熟悉的人对应熟悉的区域”,胥良介绍,所有的排查单位基本到了就能工作,不需要磨合期。

      负责雅安市石棉县的排查单位是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水工环勘察设计院,带队的排查队员覃亮已经连续4年在石棉做排查,“对隐患点的情况和地方国土部门的情况都非常熟悉,工作对接方面几乎没什么障碍。”

      B

      细 “拉网式、地毯式”上山排查复核

      为确保大排查不重不漏、不留死角盲区,此次排查要求“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确保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对凡是有人居住、有工程活动的地段、区域逐点逐段、分级分层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体检,科学评估风险。

      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排查,将对之前排查出的3.8万余处隐患点进行认真、全面、彻底的复查复核,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提出防灾措施建议;对通过工程治理、排危除险、避让搬迁等措施处理销号的1.1万余处隐患点,进行再梳理再排查再整治“回头看”,要重点调查其防灾减灾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治完善的措施建议;对可能成灾的地区进行全面排查评估,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全覆盖。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如何确保无一遗漏?

      胥良介绍,排查中坚持群专结合,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排查开始前,各排查队伍都要先上门“家访”,进一步缩小隐患点的范围。在排查过程中,部分市州组织民间监测队伍和专业监测员一起上山排查,“一方面是带路,另一方面也是监督。”

      通过“地毯式”的摸排,掌握隐患点的变动情况。截至7月15日,全省新发现3470处隐患点,在对已销号隐患点复核中,发现险情改变的299处隐患点,两项均已逐点落实防灾措施。

      细致不仅体现在排查上,还体现在管理体系上。

      排查结果“一日一移交”成为工作常态。对排查新发现的隐患点位,逐一建立台账,分类制定防治方案,明确责任人,落实防范措施、问题、责任、任务清单等,逐处逐项明确整改时限并销号。针对险情急迫、危害大或短时间难以完成整治的隐患点,要采取主动预防避让措施,全力保障受威胁群众安全。

      C

      准 用科技手段精准定位灾害隐患

      与以往的排查不同,此次排查中,高科技手段立下不少功。

      无人机的应用非常广泛。据了解,在勘察地质灾害期间,无人机的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可为灾害监控技术人员提供最真实、直观的数据,甚至为人工无法到达的灾害死角和盲区,提供科学的防治决策依据。

      在峨边,无人机完成了25平方公里航测,让排查队员对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灾害典型特征有了较准确的了解;在射洪,无人机在全县30个乡镇范围内排查了地面的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拍摄了大量图片,为人工排查提供参考……

      除了无人机,本次由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单位开发的地灾排查APP帮了大忙。工作人员登录后,就能实时定位隐患点的遥感地图,把图像拉到最大比例,凡是地上直径1米以上的物体在图上都能清晰可见,也就是说,如果有超过1米的裂缝或堆积体,就能在图上清晰展示出来。“过去只有纸质的遥感图,不能放大,对隐患部位的判断没有现在准确。”覃亮深有体会。

      借助科技的力量,排查队员如虎添翼,也为排查准确性提供了保障。按要求,此次排查须对每个隐患点划出边界,威胁的范围、户数、田地等,“以前说隐患点就是一个点,但是影响哪些地方,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此次要求精准地划出隐患边界,便于后续的动态管理。”胥良说。

      除了过程准确,结果准确同样重要。

      为确保排查结果准确,此次排查要求建立确认机制,排查结果要经被排查对象有关防汛责任人签字认可。对威胁人数较多的隐患点位调查资料,建立由调查人、项目负责人、单位总工、法人亲笔签名的联合会商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排查质量。

      另外,在隐患排查的基础上,精准推送防灾知识,精准落实减灾措施。坚持整治和宣讲同步推进,按照“谁排查、谁宣讲”原则,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今年以来,截至7月11日,我省已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13506场,培训人员276504人,发放宣传培训资料307045份。按照“边排查边整治”原则,对险情紧迫的546处隐患点应急转移避让21351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