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沐川县关停逾千家土法造纸厂 谋划转型开辟增收新路
  • 沐川县关停逾千家土法造纸厂 谋划转型开辟增收新路

    时间:2017-07-18 20:23:06  来源:  作者:

      落后的造纸工艺为生态环境带来隐患,沐川县关停逾千家土法造纸厂

      从青翠欲滴的鲜竹,到洁白轻盈的纸张,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深谙其中的转化秘密。但造纸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由于生产工艺问题,也为生态环境带来隐患。

      在四川,尤其是川南宜宾、乐山等地的竹海中,隐匿了大大小小数千家土法造纸厂,它们的存在,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一大威胁。

      从今年2月起,一场关停土法造纸厂的“环保攻坚战”在沐川打响,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县共1247家土法造纸厂已关闭,结束了这个行业在当地的污染史。

      然而,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开始,如何防止这些土法造纸厂死灰复燃?“靠山吃山”,该怎样换种“吃法”,让纸厂的业主和当地竹农找到新的增收路径?这是更大的挑战。□本报记者 梁现瑞 吴亚飞

      

      洁白的纸张来源于青山秀水,但落后的造纸工艺也在破坏青山秀水

      “走,我带你们去!”7月14日,川南乐山,隐匿在万亩竹林中的沐川县永福镇闷热异常,听到记者要看造纸厂,万寿村村民兰志兵抄起一件衬衫,出门就走。

      今年41岁的兰志兵是名副其实的“纸三代”。永福镇盛产慈竹,造纸产业在当地绵延了上百年。当地村民用慈竹做原料生产出“火纸”,这种纸呈黄色,表面粗糙,主要用作祭祀。起初,村民们的生产规模都不大。

      由小变大的转折点在2005年前后。从1999年开始,当地大规模推进退耕还林,全县很多坡地被改为竹林,四五年之后,这批竹子普遍成林,沐川竹林面积达80万余亩。

      同期,土法造纸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截至2016年底,沐川县境内土法造纸厂上千户,涉及就业人口4000人,年产量约为9万吨。

      兰志兵家每年生产火纸四五十吨左右,年利润在10万元左右,这在当地算是不错的收入。据县环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土法造纸厂年总产值在4亿元左右。

      土法造纸,带来的不只是财富,也有环境污染。当地村民普遍采用半机械化土法造纸,利用石灰水或是烧碱将竹片浸泡软化,所产生的污水ph值达12以上,在几乎没有任何治污措施的情况下,废水、废渣都直接排入河流和土壤中。

      在50余岁的万寿村村主任曾志明印象中,十多年前,穿村而过的同福河清澈见底,水中来回穿梭的河鱼有一尺多长,而近年来,随着土法造纸厂的兴起,同福河几乎鱼虾绝迹。

      不止万寿村,记者在当地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土法造纸业比较发达的乡镇,水污染问题都比较严重。据初步测算,按照年生产5万吨火纸计算,每年直排入河流的污水至少在数十万吨,而沐川位于长江上游,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

      治

      “河水不变清,我们不回家”,沐川县以“断腕”的决心关闭土法造纸厂

      今年2月初,沐川立下目标,要在6月底前,关停县域内全部土法造纸厂,结束这个行业在当地的污染史。

      “一开始根本不甩你。”提起关闭的艰难,曾志明感慨,尤其是一些生产大户,投资几十万元,年收入几十万元,一旦关停,就断了他们的财路,“吃了多次闭门羹。”

      但国家战略不容妥协。硬与软结合,当地一边坚决执行国家的硬政策,一边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矛盾降到最小。

      这期间,沐川县委书记鲁力带领工作组,连续多日在临河、临主干道,存在严重污染的土法造纸厂前蹲守,现场办公,“河水不变清,我们不回家。”

      多辆环保宣传车在乡道上穿梭,宣传环保政策、讲解法律法规;各乡镇工作组在每户土法造纸厂前张贴“敦促令”,明确关停时间节点、执法标准、法律责任、奖补措施。

      “疏”与“堵”结合,沐川作出规定,对按时按要求关闭的业主实施1万-2万元的关闭补助,1万元产业转型补助以及为期3年的5万元贷款贴息补助,在4月底前,主动关闭的给予每户2000元奖励。

      据县环保局统计,按照相关补助政策,直接兑现奖补资金约为4500万元,涉及后期长效治理和帮扶资金约为9000万元。这对年财政收入约为2.5亿元的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的沐川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透露出沐川县“断腕”的决心。

      “组合拳”之下,从抗拒到配合,关停工作逐步推进。到6月20日,全县1247家土法造纸厂全部关闭,目前正进入督察验收阶段。

      

      防止关停的纸厂死灰复燃,需开辟村民可持续增收的新路子

      7月14日,幸福乡杨柳村,记者见到村民邓凯时,他正蹲在自家干涸的两口造纸池前,大口抽着旱烟。

      半个多月前,他家经营近10年的纸厂正式关闭。2005年,邓凯打工返乡,办起了土法造纸厂。“年产量40吨,年销售收入十余万元,是全家5口人的生计来源。”谈起未来,邓凯眼神中有点迷茫。

      不只邓凯有这样的担忧。沐川县环保局局长李万书说,上千家土法造纸厂关停之后,4000余人的产业转型是当前最大的挑战。而且当地土法造纸的原料多来自本地,造纸厂一关,意味着竹农的收益也会受影响。

      由于纸厂关停,火纸的市场价格也明显上涨,邓凯告诉记者,去年每吨火纸的价格是3000元左右,目前已经上涨到每吨4500元左右。

      “升降”之间,幸福乡杨柳村支部书记李世权有些担忧,“怕土法造纸厂死灰复燃。”

      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地就曾经大规模关停土法造纸厂,但后来又死灰复燃。

      关停只是第一步。要彻底治理土法造纸业,则需开辟村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子。“如何让原来的造纸厂的业主们成功转型?促进竹农增收?这是更大的考验。”李万书说。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沐川,谋划转型的尝试已在开展。7月底,全省乡村文化旅游节将在沐川开幕,当地计划,以此为契机,促进“青山、碧水、净土”建设,拓展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加快融入乐山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另外,还要引导造纸厂业主们转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领村民脱贫奔康。

      最近,兰志兵有了新爱好――钻厨房。7月初,沐川举办厨师技能培训班,他们家第一个报名。兰志兵一家处于沐川竹海景区,他们计划将来发展农家乐,让游客吃上正宗的农家菜。

      而在兰志兵家祖辈相传的土法造纸厂里,也透露出“新生”的信号。经过3个月的改建,如今,曾污水横流的浸泡池变为了鱼塘,晾晒土纸的院坝用来作了养鸡场……

      新的生机在青山绿水间涌动。

      治污看变

      一只石蛙的消失和出现

      □本报记者 梁现瑞 吴亚飞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石蛙。”7月14日,沐川县永福镇万寿村村民兰志兵家中,他9岁的小女儿兰芋铅和姐姐从门前的小溪边捉回一只不足巴掌大的石蛙。

      见到这只石蛙,万寿村村主任曾志明颇为感叹,石蛙是生长在南方丘陵地区的名贵水产,也是水陆两栖的珍稀动物,对环境的敏感度很高,“上一次见到这小东西,还是近十年前。”

      石蛙重现,折射出当地关停土法造纸厂、治理水土污染的成效。

      “以前,可不敢让娃儿们下水,隔着老远就能闻到水中一股怪味儿。”兰志兵记得,几年前,孩子们下河玩水,回来就长了一身红包。

      兰志兵家门前的小溪,是沐川县“母亲河”同福河的支流。之前,村中沿河分布的土法造纸厂将造纸废水直排到河流中,河水由清变浑,鱼虾绝迹、臭味难忍,成为人人绕道而行的臭水沟。

      “没想到,这才两个月,同福河就变清。”曾志明口中的“没想到”,也代表着村中“纸农们”的心声。村民祖祖辈辈与这片山水相生相息,是这里的“主人”,但也一度成为当地环境的“戕害者”和“受害者”。

      望着成长中的孩子们,兰志兵决心更加坚定,“忍过眼前的困难,把儿时的青山绿水‘找’回来。”就在当日,兰志兵陪着女儿们,一起把这只“来之不易”的石蛙放回了溪流中。

      或许在今年夏天,傍晚蛙鸣,将成为万寿村最动听的旋律。

      关停“万里长征”第一步

      当事人说

      当事人:沐川县环保局局长李万书

      到目前为止,沐川全县近千家土法造纸厂已全部关停,治理土法造纸污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努力,我们为全县,甚至全省的生态保护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但我们不敢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关停只是当地生态环境治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第一个挑战是,在土法造纸厂关停之后,先前的业主如何转型?第二个挑战是,失去了先前的市场,上游的竹农如何增收?第三大挑战是,如何防止土法造纸厂死灰复燃?

      在这场关停行动中,沐川县确立了“关得了、稳得住、能发展”三大目标。从内在看,三者之间并不只是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能不能发展,关系着关闭的成果能否保持。相比“关得了”,“稳得住、能发展”的任务更艰巨,牵涉面更宽。

      以转型发展来说,利用万亩竹林的先天优势,沐川谋划发展旅游、康养等服务业,但要让曾经的业主从传统制造业转到服务业,用操作机器的手来握住锅铲,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我们还面临交通不便、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业发展人才匮乏等困难。克服困难,交通、农业、旅游等多个系统必须紧密配合,综合施策,系统推进。

      本报记者 梁现瑞 吴亚飞 整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