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四川开展地灾隐患大排查 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回头看”
  • 四川开展地灾隐患大排查 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回头看”

    时间:2017-07-20 20:31:16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 寇敏芳

      全省部署

      对通过工程治理、排危除险、避让搬迁等措施处理“销号”的隐患点,进行“回头看”,重点检查治理工程运行状况、评估周边地质环境是否有新变化、查看避险搬迁群众有无返回居住现象等。

      7月17日,位于宝兴县城区北部的冷木沟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再次通过排查验收。

      5年前,冷木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4年前,“4・20”芦山强烈地震让隐患进一步加剧。如今,通过治理的冷木沟已变成地质公园。“能防百年一遇的泥石流。”宝兴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铭说。

      今年7月以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要求,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回头看”。冷木沟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能否通过这次“全身体检”?

      8道拦砂坝能防百年一遇泥石流

      冷木沟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着沟内及沟口县城居民区1.2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若爆发特大泥石流,还存在堵塞与堵溃宝兴河的危险。“冷木沟不是每年都发生泥石流,但一旦发生就是重大灾害。”李铭细数历史上的灾害,最近一次发生在2012年8月18日,暴雨致冷木沟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下泻泥石导致河床升高,泥石流涌入县城沿江路。“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冷木沟沟内固体物源总方量增加到68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库容。

      地震后,省政府迅速启动冷木沟应急治理工程,2013年6月30日完成应急抢险主体工程建设,同年10月又启动综合治理工程。2014年6月30日前实现主体工程完工,10月31日前全部竣工。

      李铭介绍,冷木沟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按照100年一遇的降雨强度设计,采用“多级拦挡、固沟护坡、拓宽行洪”的设计思路,综合治理工程以拦砂、固源与清淤相结合,辅以排导。沟内共设8道拦砂坝,其中主沟上游7号拦砂坝高32米。

      对冷木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不仅要看沟内的治理工程有无损伤,更要排查山体上的隐患部位,比如松散的堆积体是否增多、山体是否变形松动、滑坡趋势是否加剧等。“如果有大的岩石掉下来堵在沟内,泥石流就可能翻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高级工程师陈近中说,如发现就要马上建议当地政府清淤。

      “全身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宝兴县的排查工作由省地质工程勘察院负责。7月17日一早,排查队员李江和3名队员带着无人机、遥感地图、地形图、工程设计图等设备和资料进山。冷木沟长约10公里,治理工程从沟口到最高的7号拦砂坝,长约4公里。“再往上没人住,综合成本等多种因素考虑,没有设计工程。”李铭介绍。

      公路只通到7号拦砂坝,剩下6公里左右山路,排查队员需徒步,“必须要走到沟底。”李江背着无人机走在最前面,伸手折下一根树枝,一边敲打一边找路,因为“经常有蛇”。

      排查前一晚,队员们已对照遥感地图和工程设计图,圈出8个重点排查部位,“这些点位都需爬到山上去看。”他们先从公路边爬到7号大坝顶端,放飞无人机对附近山体隐患仔细检查,如发现有问题就爬到山顶继续检查。队员们沿沟道向上,每到一个山体都重复上述步骤,到下午6时,终于完成山上隐患点排查,再从7号大坝往沟口走,沿途观察治理工程是否有损伤。

      “我们的排查相当于给冷木沟做了个‘全身体检’。”李江整理完排查报告,已是夜里11时,他把报告提交给信息收集组的同事,“很健康,一切正常。”

      “正常”不仅体现在排查报告上,更看在老百姓的眼里。地灾监测员刘万淑每天都盯着沟口的水质,“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雨,水一点都没有变浑浊。”冷木沟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运行3年来,有效抵御和经受了多次极端性强降雨袭击,防洪、防灾成效明显。

      原标题:给冷木沟做一次“全身体检”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