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我的1997:岁月如歌见证巨变 悲欢离合情怀依旧
  • 我的1997:岁月如歌见证巨变 悲欢离合情怀依旧

    时间:2017-07-21 20:07:18  来源:  作者:

      专家学者把脉“四川造”电视剧《我的1997》

      《我的1997》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段热播

      平均收视率

      居收视率前三甲

      全网播放量突破2亿

      网络受众

      64.45%年龄在18岁-29岁之间

      从6月22日起,由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电视剧《我的1997》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段热播,平均收视率突破1%,居收视率前三甲。全网播放量突破2亿,无论是该剧的剧情,还是演员,甚至服饰,都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

      7月2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我的1997》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的专家学者畅谈看法,为“四川造”电视剧把脉。

      “四川的电视剧上了央视一套,非常难得,这是应该祝贺的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作为一个四川人,他为家乡出品了这样一部优秀电视剧感到自豪。

      

      艺术价值家国命运呈现得更为立体

      通过新闻纪录影像和电视剧虚构影像的有机结合,诠释了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1997》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巨变的20年里,融入了励志、亲情、爱情、商战等多重元素,让观众看到一个层次丰富的时代巨变。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怎样才能吸引观众成为“自来水”呢?“核心的一点就是主旋律的电视剧同样要重视艺术性,任何艺术上的失误和粗糙都会让作品的思想价值打折扣。”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李跃森一针见血。其他参会嘉宾也纷纷表示,即使是放在重大题材下,电视剧的艺术性也要保证,要讲好故事,真实反映时代特点。

      对于《我的1997》取得的成功,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认为,“整个作品人物设计上有戏剧性功能的考虑,除了戏剧性关系,还有一些矛盾冲突的设计。在设计剧中人物时,考虑到了香港社会各阶层的典型性,因此电视剧把戏剧冲突跟社会意义表达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这部作品最难的一点。”他表示,“人物设计的多层次,使这个故事更有说服力。这也是最难的一点,既要完成宏大叙述,但同时要让故事变得有说服力、感染性。”

      令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国印象深刻的是,该剧通过新闻纪录影像和电视剧虚构影像的有机结合,诠释了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变得强大。“新闻纪录影像以它庄严的历史性,记录了最伟大的时刻,当年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影像来给我们回应。”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黑特则认为,剧中流行服饰、标语、流行语等元素反复出现,唤起了观众对二十年前的集体记忆,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它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年的一部重要作品,有很高的价值,也为拍摄重大题材作品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谈

      社会价值关注时代变迁的成功探索

      时代的变迁应通过个人的命运来展示,个人的奋斗应该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王伟国是该剧的忠实“粉丝”,他感叹:“随着电视剧产业的发展,IP大剧、仙侠剧、玄幻剧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网络上都有很多,穿着古人的服装,演着当代人的故事,已经远离现实。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我的1997》这部电视剧,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十分钦佩制作方和播出方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媒司司长袁同楠表示赞同:“这部电视剧是现实主义的一种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一直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要选取历史的大事件,往往展示宏大的历史叙事,它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脱离了平凡的生活,缺少了生活和情感的真实,也不容易反映一些普通的小人物的命运。另外,如果聚焦生活,反映小人物,很容易离开时代的大背景,这样就缺少时代的底气和生活的内涵。”在袁同楠看来,大背景和小人物有机融合,《我的1997》是一个成功的探索,时代的变迁应通过个人的命运来展示,个人的性格、心理、奋斗,应该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中国网络视频指数数据显示,在网络平台上,《我的1997》受众年龄64.45%在18岁至29岁之间,从教育背景来看,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受众占到74.6%,白领人群超过一半。尹鸿表示,《我的1997》正好在香港回归祖国20年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候播出,它带有很强的实效性和使命感,让年轻人能回顾历史,关注当下。

      专家视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

      靠诚实劳动开创美好生活这就是主旋律精神

      “看了这部片子很亲切、很激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谈起《我的1997》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感情,20年前,他曾见证、报道过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盛举。

      《我的1997》的时代背景从1976年跨越到1997年,“这2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部剧选取这个时间段,视角独特。”李准表示,要完整地、高视角地表现这段历史,如何叙事是难点,但该剧找准了切入点。“这部片子在承担宏大主题的同时,又用虚构的人物来表现,最大的亮点是以高家的家庭叙事作为主线,兼顾个人叙事和宏大叙事。”

      在李准看来,这样的构思非常巧妙。因为如果没有电视剧中个人的体验,情感方面就会薄弱,这样整部剧就会拍得不生动;但如果光有个人体验,没有其它角度的叙事,香港和内地这20年来的巨变就没有如此宏大。这部电视剧展示出导演、编剧的高水平。李准认为,展示内地和香港这20年来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个人命运,“是这部剧的一大成功,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够这样形象地展示这段历史。”

      截至7月20日,《我的1997》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已播到27集,印小天饰演的高建国,一 开始在香港身无分文,通过十余年的顽强拼搏,已成长为香港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并在深圳开办电子厂,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对这样的剧情设计,李准感触良多,主人公的奋斗历程,不仅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还对观众具有教育意义,这部剧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主旋律精神。“一个有志的青年,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香港,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去争取美好生活、开创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这就是主旋律精神。”

      李准认为,剧中不同人物的对比,正是对年轻人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作出一个很好的参考,特别是在香港的这些年轻人,比如脚踏实地的高建国、李欣欣,投机取巧的张伟豪,摇摆不定的李浩南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有志向、有毅力的人,最终取得成功,满怀阴谋诡计,只有走上弯路。“这些对比对年轻人怎么选择生活提供了启示。”李准说。

      精彩幕后

      谁在看《我的1997》

      观众年轻化、知识层次较高

      《我的1997》无论是在电视还是网络播放平台上,都取得不俗的收视率。那么都是谁在看呢?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柯继铭透露,这部主旋律电视剧的观众呈现年轻化,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一个趋势,根据中国网络视频收视指数显示,网络平台上64.45%的观众年龄在18岁到29岁之间,“90后”“95后”成为该剧在网络平台上的主力军。从教育背景上来看,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受众占到74.6%。除了收视率和播放量以外,这部剧也收获了良好口碑,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7.0。

      柯继铭还透露了《我的1997》的诞生历程。2016年8月《我的1997》开始筹备,2017年1月下旬在香港杀青。2017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司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重要宣传期优秀电视剧展播工作的通知,《我的1997》作为4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主题的作品之一,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多家单位的重点关注。柯继铭表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一直在探索用好的、优秀的影视作品来展示作为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责任担当,始终致力于打造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精品,为四川影视制造探索一条可行路径。

      导演心声

      “命题作文”的“完美历程”

      在研讨会上,导演王伟民披露了《我的1997》的“完美历程”。

      王伟民说,《我的1997》是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的“命题作文”,去年8月开始筹备,时间紧、任务重,因为它要在今年6月开始播出。要如何顺利拍完这部难度非常大、很有挑战的作品?

      在拍摄过程中,整个主创团队非常年轻,有些人曾经历过香港回归的过程,有些年轻人则没有这样的经历。所有主创都不断学习,不断了解当年的历史。大家抱着一种非常大的热情,抱着一种极大的自豪感,更抱着一种对国家进步腾飞的赞美,去投入创作。因为香港回归是国家的一件盛事,这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的拍摄,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升华历程,“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非常幸运。”王伟民说。

      王伟民目前正在拍摄新戏《索玛花开》,在拍摄间隙,也会看看《我的1997》以及观众的评论。当被问到为什么一部大部分剧情发生在香港的戏,却有普通话、香港话、广东话、“港普”等配音时,王伟民解释:“配音是这部戏特别大的一个难点,用什么语言配音,我们下了很大功夫,反复跟配音导演斟酌。因为这部剧是央视播出,面对的大部分受众是普通观众,但大部分故事又发生在香港,要带有香港色彩。”面对这样的难题,剧组根据人物的重要程度,配不同的语言。

      “主要人物还是用普通话,不然观众很难接受。一些次要人物,可以说粤语,比如高建国的婶婶,再次一些的角色,比如香港的警察,可以讲英语。”所以,在电视剧的后期配音团队里,可以看到香港、内地以及英文配音导演,这些导演经常在录音棚里反复探讨。“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做电视剧,在配音工作上遇到的巨大挑战。群杂里面有香港录音棚录的,也有广东录音棚录的,因为广东话和香港话还是有区别,一些香港的群杂,比如叫卖声,在内地是录不出来的。”王伟民感叹,这部剧的配音工作,比之前的拍戏工作量大了一倍。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杨琳(本报北京7月20日电)本版图片均由剧组提供

      本报制图/朱濉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