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四川历史名人杜甫:近三分之二诗歌诞生于巴蜀
  • 四川历史名人杜甫:近三分之二诗歌诞生于巴蜀

    时间:2017-07-24 20:39:31  来源:  作者:

      杜甫画像

      文化传承让四川历史名人“活”起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呐喊,足以彰显“诗圣”杜甫爱国忧民的炽热情感和崇高的理想抱负。

      在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中,杜甫赫然在列。虽然他并非出生在四川,但长期旅居在蜀地,旅居期间,创作出了人生近三分之二的诗歌。

      如今,在成都,还保存着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遗址,杜甫创作了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集古今诗人之大成,开后世无数之法门,在艺术上继承诗骚、古诗十九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影响深远,因此被奉为‘诗圣’。”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明贤说,但最难得的是,杜甫的诗歌中始终贯穿了爱国忧民的主线,即使是在个人最困顿的时候,他心里惦念的也还是苍生百姓。□李婷 本报记者 吴梦琳

      近三分之二的诗歌诞生于巴蜀

      杜甫命途波折多舛,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少逢开元盛世,中年遭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移家赴蜀。

      吴明贤介绍,杜甫初到成都,便赋诗《成都府》写下了对成都的第一印象。“‘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这是杜甫描写的成都的第一个特点;‘但逢新人民’是成都的第二个特点;‘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大都会是成都的第三个特点。后来他写了很多诗,都是这三句的具体表现。”吴明贤说。

      后来,这片杜甫眼中陌生却友好的巴蜀大地,成就了他人生中近三分之二的创作。据统计,杜甫一生写了1400余首诗,仅在成都就作了约475首,占总作品数的三分之一,后到夔州(现重庆奉

      节),他又做了410首诗,因此在巴蜀,他所创作诗歌总数就占到了一生诗歌总量的近三分之二。

      吴明贤认为,从诗歌选材上看,杜甫在四川时创作的题材范围也有所拓展,相较于前期的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现实,杜甫在川开始创作关注百姓生活的农事诗,比如《为农》《种莴苣》《刈稻了咏怀》等。“入川以后,杜甫创作山水诗也逐渐寄情于名胜古迹,比如司马相如的琴台、李冰的都江堰。可见,四川的农耕生活和人文景观,都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吴明贤说。

      杜甫爱民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如今,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绵阳三台杜甫纪念馆、南充阆中锦屏杜陵祠,都留下了杜甫的纪念遗存。吴明贤认为,时隔千年,杜诗依然是一座思想宝藏,更是一座艺术宝库,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杜甫爱民不是一时,而是一世。”吴明贤说,在杜甫自己的生活十分穷困潦倒的时候,已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还是能写出“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这样的诗句,把自己的艰难困苦,推己及人地去体恤百姓。“这一点,就看出杜甫推己及人的感知力。”

      杜诗典范之作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他在成都草堂时所写下的。一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足以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在那样的人生经历下,还能写下这样的诗句,这一点,是真的了不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