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环保知识】臭氧层的动态平衡因人类活动被打破
  • 【环保知识】臭氧层的动态平衡因人类活动被打破

    时间:2017-07-25 20:16:43  来源:  作者:

      虽然臭氧污染给人们带来困扰,但臭氧并非“一无是处”。

      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由于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的包围在地球外围空间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分解成氧原子,并很快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进一步化学反应,生成新的臭氧分子。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达到动态平衡,阻挡了大量的有害紫外线到达地球,保护了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因此臭氧层也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但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把地球“保护伞”出现越来越大的“空洞”。1985年,英国南极科考队的科学家约瑟夫・法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过去10-15年间,每年春天,南极上空臭氧浓度就会减少30%,有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氧浓度已极近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空洞”因此得名。到1988年,臭氧空洞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此外,北极、青藏高原地区的臭氧也在不断减少。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年-1991年总臭氧每10年间就减少1%-5%。

      上世纪70年代,人们首次注意到合成的全氯氟利烃(CFCs),俗称氟利昂,可能消耗臭氧层。在平流层中经紫外线照射,其中所含的氯原子分离出来,与臭氧发生反应,分解成氧气和一氧化氯;一氧化氯随机与游离氧发生反应,生成氯原子开始下一个循环。这种反应周而复始,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成千上万的臭氧分子,打破臭氧层中原有的动态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排放到大气中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不断增多,臭氧数量急剧减少。

      事实上,人类活动中大量使用的制冷剂、泡发剂、灭火剂、干燥剂、清洗剂、发胶中都存在氟利昂、哈龙等消耗臭氧层物质(ODS)。 成都晚报记者 薛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