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身边党员】纳溪区太和村“第一书记”葛鹏程 改变村貌换了思想
  • 【身边党员】纳溪区太和村“第一书记”葛鹏程 改变村貌换了思想

    时间:2017-07-26 19:52:35  来源:  作者:

      四川新闻网泸州7月26日讯(杨涛 记者 岳东)“这段时间身体怎么样?”7月25日中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泸州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第一书记”葛鹏程再次来到贫困户黄正连家。71岁的黄正连正在剥绿豆,葛鹏程提了把椅子便坐下帮着剥绿豆,就像到隔壁串门一样。

      “王光荣呢?”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啪啪”声,豆角爆开,绿豆滚落在簸箕里。“要打谷子了,他出门去做点零工,准备打谷子。”老太太望着葛鹏程,就像家中的老奶奶,念叨着。

    与村社干部交流

      2015年7月,葛鹏程从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下派担任大渡口镇太和村“第一书记”,运用“学、融、干、联”“四字决”,改变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主体意识,用好用活帮扶力量,带领太和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新路子。

      两年过去了,现在走进太和村,硬化的水泥路通到了每个社,群众出门方便快捷了。“葛书记很能干很务实,村里都兴起赶场了。”路边,毗邻的江安县留耕镇人民村的群众不仅为葛鹏程点赞,还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两年里,葛鹏程带领村社干部上争外引。“为太和村硬化村社公路12.2公里,实现‘社社通水泥路’,生产便道8公里,整治山坪塘24口,新建蓄水池10口,农网改造建设高压线路7km、配电变压器7台,改造低压线路50km。”村支部书记李光亮如数家珍,太和村的天然气、新村自来水管、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等实现从无到有。“要是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葛书记不仅给我争取来了资金,还改变了我们的思想。”

      葛鹏程是一名80后,在工作、生活中对互联网的接触比较多,也深知互联网的优势。“近几年来,近郊亲子游非常火爆,我就在思考能不能依托自己身边的力量,并拓展到更多的网友,以此来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葛鹏程说,他思考再三,决定结合太和村自身的优势,在太和村主街道上搭建起“临时集市”。随后,他联系一家本地媒体组织百余名网友、微信达人到太和村赶场,活动的主题就是邀请城里的网友们来村里摘西瓜、采板栗、踩溪水,购买土特产……

      “我们的甑子都在网上卖,不能完全用刨子刨,要用砂轮砂。”太和村一社的卢志均昔日做甑子只知道背到隔壁江安县的留耕销售,现在坐在家里就能将货发到全国各地。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带来不同的思想和激情,各地打工创业的青年陆续返回。“不管挣多挣少,有这样的书记,我们也得给力撑起撒!”太和村一社的杨忠琼大学毕业在外打工创业,现在回到村里建成凤林虫草鸡太和基地,流转土地200亩,新建鸡棚1000平米,养鸡6000余只,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养鸡8000余只。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查看水果生长情况

      太和村按照“向外借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引进3家农业企业到村投资,吸引省外投资200万元,市内投资100万元,基本形成林下鸡2万只、散养野香猪500头、温氏猪3000头、茶山500亩、生态青蛙20万只、花椒200亩、果树800亩的产业发展规模。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万元。

      “往年没有改造电网,我们的电扇、电视都只是摆设。”二社村民李二娃坐在家中吃着村里栽种的西瓜,享受着“第一书记”带来的福利。

      鸡在鸣,蛙在跳,公路在延伸……两年过去了,太和村有了新的气象。“第一书记”葛鹏程就要离村回到原单位,他骑着进村后才学会的摩托车,再次走进每一户牵挂的群众家, 话叨家常,为村民鼓劲加油。(纳溪区宣传部供图)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