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远去的航线 回望岷江水上枢纽新津港(组图)
  • 远去的航线 回望岷江水上枢纽新津港(组图)

    时间:2017-08-02 20:29:22  来源:  作者:

    大水南门码头。蔡盛秋供图

    新津渡口河岸泊舟。

    旧时水上人家。

    岷江上的大型船舶。

    暂停河岸的商船。

      赖上天造化,新津地势低,岷江(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并西河、南河流来新津交汇,形成一个航线节点。如此地理特点,引起了一个官员的注意。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犍为郡守南阳人李严于新津南河南岸开凿天社山,打造成一条沿江车道,道旁遂形成一个新口岸,即新津。

      新津因水成县,历史上形成了著名的“新津港”,它是旧时代岷江中游重要的物资集散转运中心。

      从新津辐射出去,过境新津的几条大河,北上,经西河(文井江)可至崇州,经杨柳河可至双流、温江,经金马河可至温江、都江堰。西去,经南河可达邛崃、蒲江、大邑,沿岷江顺流南下可到彭山、眉山、青神、夹江、乐山、犍为、宜宾、泸州、重庆,还可经彭山江口沿岷江之内江(府河)上溯至华阳、成都。这个水运网道绵延千里。

      从前移民兴建的湖广会馆(今新津中学内,临南河,与修觉山隔河相望)有一副对联:武阳城外庙貌犹新;修觉山前衔湘在望。说的正是新津江河连接着遥远的湖广家山。由此想见,新津当年是怎样一个繁盛的水运枢纽了。

    [1][2][3]下一页 尾页

      1 川西动脉

      枯水季 新津15天到宜宾

      金马河是1933年叠溪地震后形成的岷江外江正流,自灌县流来新津县邓公场,又经岳店子、青龙场,流至江口与成都流来的岷江内江正流府河汇合。邓公场以下亦称大南河,因汇入杨柳河、羊马河、西河、南河,水量丰沛,水势浩荡,终年可航6-50吨木船。

      据《成都通览》记载:自新津邓市码头起航,三十里至江口。十里彭山县。十二里锅魁滩。八里太和场。二十里眉州。十里王家场。十里张家坎。十里红花堰。十里太平场。二十里青神县。五里象鼻子。十里刘家场。十里鸭婆滩。十里汉阳坝。五里平羌峡。二十里板桥溪。十里荔枝湾。十里横梁子。十五里乐山(嘉定)。十五里沙板滩。十里老木孔。十里竹根滩。十里道士观。三里铁蛇坝七里磨子场。十五里板桥溪。三里石门滩。十七里岔鱼寺。十里犍为县。三十里幺姑沱。五里猪圈门。十五里麻柳场。三十里月波。二十里泥溪。二十里干柏树。二十里蕨溪。十里渣口石。三十里高家场。二十里牛石碥。四十里宜宾(叙州)。这条水上航线在旧时是川西交通主动脉。枯水季节,自新津起航,约15天到达宜宾。

      杨柳河在温江玉石堤分金马河水,经和盛、温江县城、柑梓、彭镇、黄水、黄泥渡,于金华岳店子汇入岷江,每年6至12月通航,可航4至10吨木船。

      羊马河自灌县起水,经崇州流入新津,只三江以下至兴义、龙王渡约30里可通航3至6吨木船。

      西河(元通以上称文井江),发源于崇州山区,经元通、白马、西江、崇州县城、牛皮、方渡、文井、吴店子、龙王渡,于新津县城东南汇入南河,全长110里,每年4月至11月可航5至10吨木船。

      南河发源于邛崃西山,经高河火井、油榨、水口、齐口、马湖、白合、邛崃县城、宝林、前进、固驿、高埂、永丰、牟礼、永兴、商隆、新津县城,于县城东南邓公场汇入大南河,全长200余里,全年通航8至20吨木船。南河流经地带,又于齐口汇入夹关河(白沐江),其上有夹关、道佐、平乐、下坝各口岸;又于代林汇入大邑斜江,其上有灌口、大邑县城、苏场、安仁、唐场、冉义、羊安各口岸;又于两河口汇入蒲水,其上有霖雨、蒲江县城、中兴、寿安、高河、龙各口岸。

      2 旧时码头

      往来舟楫颇繁 有江南情调

      新津港是一个泛指。它的主体乃是县城东大门大码头、及其以东的邓公场邓市码头,两地相距约3里。除东门码头外,县城自西向东,尚有西门码头,大水南门码头、三渡水码头、老五津镇码头分流其容量。

      盛时,县城南河边,全都泊了木船。此外,杨柳河入岷江河口左岸的金华岳店子、金马河左岸的花桥场、右岸兴义的许筏子、马河左岸的兴义场、西河右岸的文井张场、小河右案的太平场、南河上游左岸的永兴场,也是县境河道上的重要口岸。各口岸依据各自的地缘特点,凭借水道,形成了一个个繁荣的农村场镇。县境各码头,皆以采自长丘山的红砂石砌成石阶,顶上石阶上有拴船缆的石柱。除平常船只泊岸外,居民亦天天在码头汲水、淘米、洗菜、洗衣、待渡。

      民国时期,新津船只约有200多只,总吨位约14,000吨。为川西州县第一。日常停泊在新津码头的船只,远不止200只。据老人们说,最盛时,那些南来北往的木船、竹筏泊在各码头有五六百之谱。《新津县乡土志》记载:“船只栉比,帆墙如林,舟楫往来,乃之声不绝”。1945年,著名画家叶浅予前去康定写生,过渡新津渡,目睹繁华渡口,在日记中写下:新津河河面甚宽,往来舟楫颇繁,有江南情调。

      其时码头颇为兴旺,常年有几百成千的码头工人依托货物装卸谋生。据统计,1949年码头工人最多,约有1300多人。码头工人分为柴炭、椁板、油米盐和杂货等帮口,各有业务,互不干扰。彼时码头工人极能吃苦,一两百斤重的包子扛在肩上走二三里不歇气。一个码头工人一月干满20天,约有260至300斤的大米收入。以今之米价计算,码头工人月收入亦是当今最低收入阶层。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3 水运行规

      船业弊病甚多 合约要巨细

      新津水上运输分长航和短航。20公里以上远程为长航,余则为短航运输。

      新津至眉山、乐山、犍为、宜宾、泸州、重庆;新津至成都、温江;新津至邛崃、大邑、蒲江为长航运输。短航主要往来于本县城乡,运送农副土特产品及生活用品。

      除长航、短航运货外,亦搭旅客。旧时,陆路不便,县人外出求学、经商、游历,多自本县走水道,谓之买舟东下。乘船者先雇船,本地称为“写”,亦即订合约。要言明价钱,船上之柴米油盐均包在价内;又要言明须码头方能泊船;又要言明船夫不得贪利搭载他客。诸样约定不一而足,究其原因,乃是旧时船业弊病甚多,合约如不细,船一离岸,一切听船夫摆布,那就无可奈何了。写船的运价,货物或载客,由雇主与船主协商,其间枝节甚为复杂,上下水、航道难易、枯丰水等等皆有讲究,运费最高要占货物价值一半;最低亦要占十成之三四,如新津运石灰至成都。

      由于币值的变动,运价变化极大,今天已很难清楚理解。清末,新津至重庆,如乘大盐船,约费40余两银子,按一两银值200元计算,约合今8000元。如是小一些的船(长宽七八尺),约费三四十两银;再小则费20两银子。这个价格今天看来也颇高昂,但当年水运比陆运便宜多了,一般水运比陆运便宜30%-40%。

      早年间,新津河道运销的物资年达30万吨左右,这在旧时代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那些物资,以大米、食油、盐巴、棉花、棉纱、木材为大宗,其余为大麻、药材、百货、柴炭、日杂用品、石灰、灰石等。

      大米、菜油,由邛崃、大邑、蒲江、崇庆等州县的河道运到新津,再加上新津的出产,向东南运销到乐山七县。彼时蒲江下来的船只大半是竹筏,竹筏前头上翘,俗称狗头筏。竹筏在1950年后弃之不用。

      经新津转运乐山、成都的木材,部分由灌县、邛崃、蒲江漂放,捞上岸的漂木架成井字形,堆放在岸边。部分由川西各州县运来,有枋材,原木。年集散转运木材二十万方。清代乾隆年间,木材转运最盛。

      当时川西各州县是典型农耕社会,除开农业出产,日用品多依赖外地输入,那些来自成都、重庆、乐山、宜宾的大宗物资,有棉花、棉纱、五金、玻璃、毛铁、熟铁、锅碗、药材等日用品。一年四季,载满日用品的船队由下游溯江而上,到达新津后分航,再驶向川西各州县。

      食盐是日用品大宗。因为新津的水运枢纽地位,清末,四川当局在新津设了盐务机构,负责管理附近7个县的食盐运销,覆盖人口100多万。因南河、西河合流处有通济堰拦江大坝,盐船要在邓市码头或金华岳店子停泊,然后卸下盐包分装到容量小些的木船,再经大坝的船道北上或西进。

      4 水渡风情

      船家常以号子抒发心中的愁苦

      当年,自下游来的大盐船挂满风帆,逆游而上,好似一道壮丽的风景。此船长10余丈,两头慢弯,载重50吨,船尾有小木屋可供起居生活。大盐船最后一次亮相是1980年的夏天。当时它泊在南河边,船身破旧,油漆剥落,一副焉头焉脑的样子。之后,此船不知所踪。

      不过,新津有一样日用品向外输出,此即土布。新津土布在清末民国间享誉川西南。土布也称家机布,分“台正(长四丈)”和“条子(长三丈)”两种款式。有蓝白两色。当年的城墙根常常挂了刚出染缸的土布,河风吹来,飘飘扬扬。新津土布年产量约60万匹,一半外销。外卖最远要销到康定、甚至拉萨、青海。销康定方向的土布约10万匹,另有20万匹销往川西各州县。

      河里往来船只多了,便有些别样风景。船挂了帆,河风吹来,呼呼作响。船老板立在船头,一只脚使劲踏着船舷,然后猛将一支长长的竹篙插到水里,船儿于是缓缓前行。那时每逢县城赶场,各乡镇的船撑来县城,大大小小的木船一字排开泊在岸边,满载柴禾、慈竹、稻米、蔬果。岸上站满了买家,你呼我喊好像开水炸了锅。船家脸上皆写上淡淡喜色,手中的货并不急于出脱,要端点架子熬个好价钱。当年物资短缺,船上的货物总不愁买家,约中午时分,各样交易基本完结。可是船家并不慌起程,他们还要喝点老酒。几个撑船的把式,各自凑点钱,打点酒,买点花生、盐蛋、卤肉、豆腐干什么的,在局促的船窗里,将食物铺在草纸上,海碗里灌满白酒,一人一口,挨次轮去,这叫喝官杯。脸堂喝得红红,然后大声说话,一个辛劳欢乐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这要归结于新津人的性格。新津地处川西平原的腹心地带,一水、二丘、七分坝,水源充沛,土地肥沃,谋生并不艰难,故而民性散淡,韧性好。做什么事都抱了一种随意放松的心态。行船生涯劳碌多风险,船上生活又单调,船家常以号子抒发心中的愁苦:

      “不用慌来不用忙,哪一个忙人得久长。昨日打从忙山过,见几个忙人在商量。头一个忙人诸葛亮,五丈原兵败一命亡。二一个忙人关云长,夜走麦城好惨伤。”

      繁华最终走向了沉寂。1960年,流泻于新津地界上的几条大河纷纷建起了钢铁大桥,水运淡去,陆路运输崛起。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到1979年,水运彻底终结,只留下两三只木船在大水南门摆渡。而今,新津江河上,渡船隐去,宽阔的水域显得有些冷清寂寞,然而大江日夜流,往昔繁华的航线,渐渐成了远去的故事。

      朱鸿伟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实习生 武明 图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远去的航线 回望岷江水上枢纽新津港

    首页 上一页[1][2][3]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