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家长:暑假过半 不如带孩子去高校博物馆长知识吧!
  • @家长:暑假过半 不如带孩子去高校博物馆长知识吧!

    时间:2017-08-04 20:04:03  来源:  作者:

      四川新闻网成都8月4日讯(记者 陈淋)孩子们的暑假时间已经过半,家长们是否还在思考带孩子去哪儿玩,既有趣又能学到东西?四川作为教育大省,高校里的宝贝可不少。今天,四川新闻网就特别为您盘点四川高校中的博物馆,趁着周末,带着孩子去博物馆里长知识吧!

    四川大学博物馆服饰厅一景。

      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高等院校中惟一一所综合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至今已有103年历史。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开始筹建,由美国学者戴谦和(D.S.Dye)教授出任馆长。到20世纪40年代,华大博物馆就已经发展为一座规模较大、海内知名的博物馆,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的美誉。此后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最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在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四川大学博物馆民族厅一景。

      103年来,四川大学博物馆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藏品。现有文物五万三千余套/八万四千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称誉国内文博界。

      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坐落在蓉城风景秀丽的锦江河畔,与望江公园毗邻,总建筑面积达13000余平方米,整体轮廓舒展宏伟,与四川大学百年老校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成为古城成都的又一座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展厅分4层,目前常设考古学陈列馆、石刻艺术陈列馆、民俗学陈列馆、民族学陈列馆、书画艺术厅、古代瓷器厅、古代服饰艺术厅等几个基本展馆,展区面积7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000件,新馆陈列设计手法新颖,特色鲜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采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辅助展出,营造气氛。常年向社会观众开放。

    [1][2][3]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四川大学博物馆之清代 “周瑜打黄盖”皮影图。

      四川大学动物标本馆:动物标本收藏西南地区首屈一指

      四川大学动物标本馆是由原四川大学动物标本室和原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合并建立的,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908年。著名生物学家周太玄、刘承钊、陈义、雍克昌、马德、胡淑琴等曾先后为动物标本馆的建设和发展付出过辛勤的劳动。

      经过历次野外考察和实习,数代人的卓越工作和艰苦努力,目前该馆的标本收藏已达到8万多号。其中,既有珍贵的模式动物标本、珍稀濒危动物标本,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扭角羚、华南虎、野驴、绿尾虹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白鹇峨嵋亚种、绿孔雀、褐马鸡、扬子鳄、巨晰、蟒蛇、大鲵、中华鲟、胭脂鱼、马湖鲤、深沟杜拉蚓、酉阳环毛蚓等,又有国际间交换、赠送的珍贵标本,例如袋鼠、鸭嘴兽、鸸鹋、食火鸡、犀牛、斑马等。很多标本的的野生种在自然界中已很难见到,属于无价之宝。

      四川大学动物标本馆内的动物标本收藏丰富、种类较齐全、规模较大、历史久远,不但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而且在全国高校中也是名列前茅。该馆具有非常显著的地区性特色,标本收集长期侧重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包括在动物演化、物种形成上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研究物种形成、区系演变、生物多样性及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该馆已被批准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基础性数据库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建设成为数字化标本馆。近几年来,利用该馆研究获得的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有5项。

      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目前共收藏植物标本50余万份

      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馆藏资料丰富,建馆历史悠久,富有特色,成为我国重要的植物学研究基地,对植物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馆由我国植物学先驱钱崇澍教授于1935年创建,后由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方文培教授发展壮大。目前共收藏植物标本50余万份。其中经过研究发表的植物新种模式标本1000余份,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名列我国高等院校首位,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

      早在本世纪50年代初,该馆就被收入世界著名植物标本馆专集。在西南地区,该馆是贮藏资料最有权威性的单位之一。此外,还通过馆际标本交换收藏了云南、广东和东北等地的标本;通过国际间的交换,保存有美国、英国、日本、原苏联、法国、保加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标本。先后接待了数百名国内外学者来此查阅资料,开展研究工作。先后主编或参与完成了植物学专著:《峨嵋植物图志》(四卷)、《中国植物志》(六卷)、《中国四川杜鹃花》(一卷)、《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树木志》、《四川植物志》等20余部60余卷。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共300余篇,获得国内外奖励(如有英国皇家园艺学会银质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20余项。

      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作为植物学的研究基地,汇集了丰富的标本资料,为编写世界植物学专著、国家及区域性植物志提供了充足的标本资料,为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植物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学、古植物学及药用植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物标本;也为农业、工业及医药卫生事业等生产应用部门提供了资料及依据。同时该馆还为国内外植物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学位论文,以及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该馆已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基础性数据库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建设成为数字化标本馆。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老师向家长和小朋友讲解。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让“恐龙”带孩子探索地学奥秘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秋,建馆之初,本着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和收藏保管标本之目的,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设立了三个地质专业陈列室,随着师生员工在野外地质实习采集回来的地质标本日益增多,1962年,这些地质专业陈列室合并,命名为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主要陈列展示岩石、矿物、矿产和古生物等地质标本,它不仅是成都理工大学重要的专业认识实习基地,同时也对外接待一些零散的社会参观者。1965年,著名的合川马门溪龙在北京由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之父”杨钟健教授研究后运至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了陈列这具长22米、高达3.5米的巨龙,并充实博物馆陈列内容,成都理工大学决定扩大陈列馆的面积,于是在1965年建立了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综合馆。

    家长和小朋友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展厅内开展寻宝活动。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已从原来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一个教学陈列馆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据悉,成都理工大学新博物馆科普陈列内容有8个固定展厅: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恐龙厅、矿物厅、宝玉石厅、矿产厅、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厅、人与自然厅,以及2个临时展厅、一个科普大讲堂。除博物馆建筑外,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还设计有43200万平方米的科普广场、园林和停车场等。以科普宣传为宗旨、馆园相结合的新博物馆能承接上万人的大型科普活动,能为成都市的科普活动提供了一个大型的活动平台,也将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成为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场所。

      (文中配图来自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首页 上一页[1][2][3]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