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走近成都“寻虫者”:和昆虫对话 与自然相融(图)
  • 走近成都“寻虫者”:和昆虫对话 与自然相融(图)

    时间:2017-08-08 19:40:18  来源:  作者:

    8月5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一群小朋友在自然教育老师的带领下夜观昆虫。

      四川已经发现昆虫约5万种。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昆虫爱好者的增加,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物种被人们发现。

      这些年,成都发现昆虫的种类越来越多,是因为喜欢昆虫的人越来越多,也表明公众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持续增加。

      夜晚的成都金博路车来车往,沿街店铺的霓虹灯点亮了整条街道,一道绿色屏障相隔的金沙遗址内却有另一个世界:鸟儿在树上栖息,蜘蛛布下天罗地网,还有青蛙、蜻蜓、美洲大蠊……

      8月5日晚上8点,18个2至15岁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在金沙遗址开启了一场夜观昆虫、鸟类、两栖爬行类的“丛林大冒险”。

      如今在成都,越来越多的像黄科、何力、赵力一样的寻虫爱好者,把儿时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着、发现着、保护着那些与人类同样值得尊重的万物生灵。

      寻虫者说

      “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许多奇特的昆虫种类,仅蝴蝶就已经发现了714种,超过了整个欧洲大陆蝴蝶种类数。”

      “四川已经发现昆虫约5万种,而实际上应该有20万种。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昆虫爱好者的增加,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物种被人们发现。”

      “这些年,成都发现昆虫的种类越来越多,是因为喜欢昆虫的人越来越多,也表明公众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持续增加。”

      夜晚的成都金博路车来车往,沿街店铺的霓虹灯点亮了整条街道,一道绿色屏障相隔的金沙遗址内却有另一个世界:鸟儿在树上栖息,蜘蛛布下天罗地网,还有青蛙、蜻蜓、美洲大蠊……

      8月5日晚上8点,18个2至15岁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在金沙遗址开启了一场夜观昆虫、鸟类、两栖爬行类的“丛林大冒险”。

      如今在成都,越来越多的像黄科、何力、赵力一样的寻虫爱好者,把儿时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着、发现着、保护着那些与人类同样值得尊重的万物生灵。

    [1][2][3]下一页 尾页

    一只蛙类被小朋友们发现。

      寻虫记

      夜探金沙遗址

      原来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昆虫、青蛙、鸟儿……

      “蟑螂!蟑螂!蟑螂!”十几个小朋友围站在树下,手中的强光手电齐刷刷地照向树上两只虫子所在之处,这突如其来的“曝光”,让两只虫子受到了惊吓,只能一动不动和孩子们展开对峙。“这个是美洲大蠊,另一个就是德国小蠊,虽然叫德国小蠊,它却不产于德国,而产于非洲。”最终,还是带队的黄老师出现,打破了这场僵持。

      8月5日晚上,18个小朋友和12个大人,在“西南山地”发起的夜观金沙活动里,展开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丛林大冒险”。从6月24日开始,连续10期的夜观活动,吸引了300名小朋友和家长参与。

      “妈妈,你看这个鸟长得好好笑啊。妈妈,这个昆虫也太奇怪了吧。”2岁10个月的是这支队伍里最小的成员。“她对所有会动的生物都很好奇。”的母亲吴女士说。

      “金蝉为什么会脱壳?”“是因为它要长大!”7岁的欧阳杉,开学就要上小学二年级了,因为就住在附近,所以对金沙遗址再熟悉不过了。不过,这次与平常来这里游玩不同,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晚上寻找观察生活在这里的昆虫和动物,还是让欧阳杉很兴奋。

      晚上9点,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没有灯光的金沙遗址内已经是一片漆黑,小朋友们却没有丝毫的畏惧。黄老师给小朋友们一人发了一支强光手电筒,借着手电筒的光,小朋友们在树上、草丛里、水塘边仔细地寻找着。“希望他们都能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看到大自然的另一面。”这也是“西南山地”组织这场活动的初衷。

      讲虫人 黄科 生物学硕士

      辞去工作,带领小朋友亲近自然

      “不同的蜘蛛,建的网完全不一样,像成都比较常见的,就是这种立体型的,更有利于捕食。”花、鸟、鱼、虫,随着给孩子们讲解的深入,一张详细而全面的自然生态网在黄科的脑中铺开。“西南山地”最初找到黄科时,一提到是给孩子们做讲解,黄科就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黄科的童年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度过的,一有空闲,黄科就蹲在花园里,看着昆虫和小动物。大学时,黄科来到了成都,就读于川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许多同学去了沿海城市发展,或者进入生物医药公司,而黄科选择留在成都,又辞去了收入稳定的工作,在公益组织里做环境教育。

      “四川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海拔400多米到海拔4000多米,海拔与气温的变化,也带来了丰富的物种。”黄科说,工作之余,他也时常和好友一起背起行囊,去茂县、理县、卧龙等地赏花、观鸟、寻虫。在西岭雪山,他和朋友根据香味,发现并命名了“西岭万寿竹”。黄科说,自己在成都待了11年,看着高楼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的变化,“希望保护生态环境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把爱自然的理念传递下去。”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小朋友在寻找昆虫。

      寻虫人 何力 电气工程师

      “虫痴”以妻子之名 命名攀西新种虫

      黄科带着孩子们在金沙遗址里“寻虫”的同时,在成都郊外的山林里,国家电网电气工程师何力一如往常点亮了一盏灯,展开一块白布,当虫子因为趋光性,纷纷停留在白布上时,他就可以细心观察研究了。

      今年情人节,国际动物学期刊《Zookeys》在线刊登了何力发现并发表的天牛新种类:午苏伪鹿天牛。其中“午苏”二字,便是来自何力妻子的名字“陈午苏”,这是何力献给妻子的一份礼物,也是他作为一名“虫痴”所特有的浪漫。

      早在童年时期,何力就有了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梦想。他经常会去家附近的花园寻找虫子的身影,他养过天牛金龟子,也抓过壁虎四脚蛇。大学时,由于学校位于峨眉山脚下,每到周末,别的同学出去逛街看电影时,他就常常进入山野之间,在一次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重拾年少时的热爱。

      毕业后,何力因为工作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寻找昆虫的踪影。在攀枝花新建变电站时,何力发现了黑蝉新种,被命名为“何氏黑蝉”。在四川灵岩观音山,何力又和因虫结识的好友周超一起发现了“周超棒角甲”。从2014年至今,何力和周超已经在四川省内发现了5个新的昆虫物种,其中3种已经在专业期刊上进行了发表。

      由于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为了研究昆虫,何力时常要自己查找翻阅国外的文献资料,有时还需要拜托国外友人帮忙去博物馆拍照进行比对。为了拿到更多关于虫子们的数据,何力常常要多次往返采集地,将虫卵带回成都,放在恒温的环境中,细心照料。“从幼虫到蛹,看着差不多要蜕皮了,就要架好相机,彻夜守着。”

      寻虫的过程除了辛苦,还有孤独。有时,行走在大山中,路人会对何力和周超这两个背着大包,浑身是泥的“怪人”投来异样的眼光,在得知他们找虫不是为了赚钱时,又会十分不解。对此,何力说:“希望自己死后,能给这个社会留下一点什么,哪怕是这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昆虫。”对于一名“虫痴”而言,这也算是一种永垂不朽。

      观虫人 赵力 昆虫博物馆馆长

      观虫热,见证着城市人对生态的关心

      “这些年,成都发现昆虫的种类越来越多,实际上就是因为喜欢昆虫的人越来越多。”赵力,是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自幼痴迷于昆虫收集与研究。20年来,为了考察蝴蝶等昆虫,他的足迹踏遍中国,行程10余万公里,拍摄昆虫照片20余万幅。

      在赵力的眼中,广袤的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许多奇特的昆虫种类,是世界昆虫研究的宝地,“在四川,仅蝴蝶就已经发现了714种,超过了整个欧洲大陆蝴蝶种类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赵力也亲眼见证了的四川昆虫研究与生态环境的变化。

      在成都,一个昆虫爱好者的QQ群目前已经有几百人加入。“就在上周,有昆虫爱好者在群里发布说,在都江堰虹口,发现了金带喙凤蝶。”赵力介绍,这种印度国蝶,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及横断山区,在《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是与大熊猫一样稀有的物种,之前只在雅安地区、贡嘎山区有发现记录。这次是距离成都最近的发现点,“说明成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除此之外,成都当地的一些旅行社也陆续推出了“昆虫科考游”项目,“这在过去是我们不敢想的。”赵力说,这些科考游除了对川内的昆虫进行发现、观察和研究,甚至将目的地锁定在国外的许多国家。一些成都的中小学校也在假期组织了昆虫科普教育活动,这些既体现了人们对于昆虫的热情不断升温,也表明公众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持续增加。

      “四川目前已经发现的昆虫物种大约有5万种,然而实际上应该有20万种。”作为一个潜心昆虫研究30年的人来说,赵力对于未来四川的绿水青山更是充满期待,“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昆虫爱好者的增加,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物种被人们发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 见习记者 于婷 摄影报道

    首页 上一页[1][2][3]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