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昌宁:“联合舰队”载农抱团奔小康
  • 昌宁:“联合舰队”载农抱团奔小康

    时间:2019-07-01 21:05:19  来源:  作者:

    原标题:昌宁:“联合舰队”载农抱团奔小康

    炎炎烈日,让地处低海拔河谷区的昌宁县柯街镇热浪滚滚。但炎热挡不住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田间地头到处一片忙碌。刚刚从育苗棚里钻出来的昌宁县橄榄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永华,虽然热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他说:“我们就是要用这样的热情,把蔬菜这些特色产品推出去,与乡亲们抱团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家一户小打小闹赚不到钱,传统方式种植赚不到钱,松散合作方式赚不到钱。只有把所有菜农联合起来,‘抱团取暖’才能大获全胜。”李永华说。今年刚好不惑之年的李永华是土生土长的柯街人,2009年牵头成立了昌宁县橄榄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吸纳周边140多户蔬菜种植户为社员,联合起来以优质的蔬菜货源和真诚的服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并通过开展新品种试验、统一技术标准,认证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余亩,申请注册了“橄榄河”商标,逐步走出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合作社年销售量在10000吨以上,销售收入在4000万元以上,2017年被全国供销总社评为国家级示范社,成了当地及周边乡镇蔬菜产业的“联合舰队”。合作社还将200余户贫困户吸纳为社员进行管理,实现贫困户社员户均增收在8000元以上,所吸纳的200户贫困户社员中有197户在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李永华说:“我是农村人,我知道农村苦,我就想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发展,多为我们村子的发展做些贡献。”

    橄榄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只是昌宁县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近年来,昌宁县始终立足于山区农业县的实际,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紧紧围绕有劳动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与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的目标,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科学实施项目,打造出一批能带动增收脱贫、推进乡村振兴的农业产业“联合舰队”。目前,全县62个贫困村至少组建了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24个村(社区)中有122个村(社区)至少有1个合作社,220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10户因无产业、无劳动能力等原因不符合新型经营主体覆盖条件外,其余22012户全部由544个合作社覆盖带动。

    在具体发展中,坚持把提高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攻坚积极性作为基础,通过广泛宣传,让覆盖带动工作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觉行动。坚持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指导各个合作社,从收购社员产品、合作社用工、土地流转、增加股份、当年盈余分配五个方面,对收益分配制度进行细化完善,确保成员有收益可分配,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完成率100%。坚持积极争取项目,利用整合资金对合作社进行无偿扶持,让资源变资金,让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变股民,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2018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扶持合作社项目9个,总投资588.42万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15户。同时,由县供销社统一印制、核发《社员证》《股权证》,清楚记录成员现金股份、量化股份、年度分红返利情况,明晰股份份额让广大社员特别是建档立卡的社员吃下“定心丸”。

    “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昌宁县供销社主任王国相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从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农民群众的参与能力、农产品的竞争能力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不断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质量,打造更多的产业“航母”和“联合舰队”,让新型经营主体在脱贫成果巩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不断拓展,带动更多的群众“抱团”闯市场、“抱团”奔小康。(记者 吴再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