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沧桑巨变70载 温润保山铸辉煌
  • 沧桑巨变70载 温润保山铸辉煌

    时间:2019-09-05 18:19:59  来源:  作者:

    原标题:沧桑巨变70载 温润保山铸辉煌

    保山新貌 范南丹 摄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山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谱写了建设、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经济发展翻天覆地

    保山,古称永昌,寓意“永世良久、昌盛繁荣”。

    1949年10月28日,保山地委、人民行政专员公署成立。成立之初,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保山一穷二白,百业待兴。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克难奋进、跨越赶超,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保山市2018年生产总值达到738.1亿元,是1952年0.85亿元的868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168元,是1952年的361倍。

    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市经济步入发展黄金时期,经济发展增速超过10%以上的年份达到23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5.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8.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山没有像样的市政设施、像样的基础工程,1952年全市基本建设总投资仅70万元。1978年至2018年累计完成投资总额5000多亿元,年均增长24.6%。公路通车里程从1978年的2758公里增加到14036公里,通县通乡道路硬化率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2021年大瑞铁路保山段也将建成通车。

    70年来,保山不断加强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逐步构筑起了一张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水面、从有形到无形的现代立体交通能源信息网,做到内通外联,保山大地旧貌换了新颜。

    近年来,保山的产业发展基础更牢,已逐步培育形成了以农特产品加工、新材料、轻纺、信息、旅游文化、现代物流为重点的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7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72.02亿元,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1%,比1978年的15.3%提高了22.8%。

    通过搭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扶持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保山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保山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29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6.68亿元。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曾经,保山各族人民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饱不挨饿、穿暖不受冻,到1978年全市贫困发生率仍高达81.68%。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保山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众生活水平一天一个样。

    随着改革开放大幕拉开、纵深推进,保山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78年以后的7年中,保山坝区14.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连续过千斤。从1980年起,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排名全省第一,保山被省上列为农业生产基地,保山农业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农业农村部多次在保山召开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从此,保山获得了“滇西粮仓”的美誉。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保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25元提高到2018年的32636元,增长14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24元提高到2018年的11280元,增长91倍。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2018年的2.67%。

    70年来,保山人民告别了物资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的时代,从过去的“三大件、四转一响”就已经是奢侈品,到现在家庭轿车已进入千家万户,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已成为普通百姓的一种生活常态。

    近几年来,保山市投入230余亿元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投入320余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投入30余亿元推进“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目前,保山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9.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6.5%,保山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腾冲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不断提升。

    此外,保山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28.4%提高到2018年的65.8%,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0个。保山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腾冲被评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正当时

    七十年励精图治铸辉煌,新时代与时俱进谋发展。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保山将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保山新篇章。”从长远来讲,保山将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保山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发展定位,朝着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不懈努力。

    具体而言,保山将按照“2020年出形象、2025年成规模、2035年达目标”的总体安排,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核心,以“一线两园”开放平台为主阵地,以“小城带大市”向“大双心”引领转变,形成“双心带动、全域共荣、城乡协调”的新局面,努力建设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城市。

    从近期来讲,保山将努力实现“两个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第一个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走在全省前列。坚持高质量与高速度发展相统一,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全省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主功能区、绿色食品规模生产主产出区、健康生活目的地消费主承载区。

    第二个是努力在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中走在全省前列。保山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着力建设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公路,推进厕所革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当下,保山正着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目前,全市38.95万贫困人口中,已有33.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龙陵、昌宁两个县实现摘帽退出。保山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争2019年实现整市脱贫目标,并将持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保山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将书写更加辉煌壮丽的华章。(记者 李洪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