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武定县:聚焦重点 攻克难点 决战贫困
  • 武定县:聚焦重点 攻克难点 决战贫困

    时间:2019-10-19 18:56:28  来源:  作者:

    话题:作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唯一的深度贫困县,武定县贫困人口总量、贫困发生率、深度贫困人口占比均位列全州10县市第一,脱贫任务占全州的1/3。目前尚有未摘帽贫困乡镇2个、贫困行政村6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43户25157人,贫困发生率9.88%,是彝州脱贫攻坚主战场。

    面对艰巨紧迫的脱贫攻坚任务,武定县各级各部门主动加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聚焦重点、攻克难点、决战贫困,因地制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工作,积极抢抓沪滇扶贫协作宝贵机遇,全面构建起政策、项目、产业、社会、沪滇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为实现今年整县脱贫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定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通讯员 邵显舒

    幸福日子搬出来

    秋日清晨,走进狮山镇西和村委会永吉村红土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只见一幢幢黄色高楼拔地而起,整洁宽敞的水泥路穿梭其间,两旁绿意盎然的树苗错落有致,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安置区楼房为6层钢混结构,每套房屋面积约90平方米。按照相关政策,搬迁户只需自筹1万元即可拎包入住。”安置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局副局长张加亮介绍,安置区距县城4.5公里,有安置房11栋29个单元,涉及全县11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343户1881人,是全州最大的集中安置点,“343户易地搬迁群众已全部入住,安置区附近有小学、中学、医院和建材市场,搬迁户能就近就学就医就业。”

    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武定县聚焦“最难啃的骨头”,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在群众“搬得出”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安置区附近建设市场、发展产业,优先安排搬迁户就业,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确保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以插甸镇老木坝村为例。这个全县深度贫困的傈僳族山寨,危房众多,产业单一,10个村民小组345户中有217户为贫困人口。

    在挂包帮扶的省委组织部积极协调下,老木坝村先后争取农村危房改造、美丽村寨建设等项目资金750万余元,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80户危房完成改造,原先住在山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40户贫困户搬迁到了安全舒适的新居,村里发展了蔬菜、核桃和中药材种植,不少村民通过武定壮鸡、黑山羊等特色养殖增收致富。

    “村里新建了村史馆、党员活动室、民族文化广场,漂亮得很。”村党员干部张自福乐呵呵地说:“如今的老木坝,从一穷二白真正变成了美丽宜居的幸福村。”

    统计显示,过去3年武定县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9.8亿元,硬化农村公路2708公里,村小组公路通达率达99%;完成饮水安全建设工程685件,有效保障12.3万人的饮水安全;20278户农村危房改造如期完成,307个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的改造提升全面完工。

    特色产业补短板

    金秋的猫街镇猫街村胤泽农业出口蔬菜基地里,各类特色蔬菜长势喜人,农民在田间地头忙个不停。发展高原特色蔬菜产业,为这个贫困村引来了“活水”。

    2016年3月,云南胤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猫街镇550多亩地,建起山区高原特色精品出口蔬菜种植基地。作为基地工人中的一员,贫困了大半辈子的猫街村村民钱绍兰现在每年在基地打工能拿近2万元工资,还有合作社分红,去年终于甩掉了“穷帽子”。

    “武定地势较高,正好可以利用高山反季节冷凉气候发展优质高原特色蔬菜。”公司副总经理李勇介绍,目前像钱绍兰一样在基地打工的贫困户有几十户。

    据了解,猫街镇所辖15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至去年底有猫街、百子和仓房3个贫困村摘帽出列。

    “我们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猫街村委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全村391户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副镇长杨绍君介绍,合作社以沪滇帮扶产业合作项目资金482.5万元入股胤泽农业,作为贫困户资产收益股金。公司收益按5%分配给合作社,合作社将其中的20%留作村集体收入,80%二次分配给贫困户,“去年猫街村委会获得5万元以上集体收入,贫困户户均分红500元。”

    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是武定县决胜脱贫攻坚的重拳之一。

    过去3年,全县先后建成以白路、环州为主的5万亩早青豌豆种植基地,以猫街、高桥等地为主的5万亩高山绿色蔬菜基地,以及狮山镇樱桃、己衣镇芒果、东坡乡柑橘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引进培育了康骋中药材等农业龙头企业31家,培育57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53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990元。2014年至2018年底,全县共减贫18873户75413人,贫困发生率从36.46%下降至9.88%。

    时下,武定县还在加紧推动产业扶贫,以壮鸡、黑山羊、肉牛等为主的9个特色畜禽养殖点正加快建设,1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即将启动实施……

    沪滇帮扶添动力

    秋高气爽,置身狮山镇古柏村委会山居村登高远眺,蓝天白云下,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被郁郁葱葱的大山环抱。村中,敞亮整洁的小广场上,孩子们嬉戏打闹,极具彝乡特色的新房前,大人们忙着家务……这就是山居村,既安详恬适,又充满生机。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

    古柏村党总支书记杨文亮介绍,风光秀丽的山居村水源充足、土质良好、物产丰富,却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长期发展滞后,全村224户人家中有212户是贫困户,“村民只能靠人背马驮,将种植的水果运到山外贩卖,经常是迎着朝阳出门、披星戴月回家。”

    这一状况,因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实施而迅速改观。“去年,1400万元沪滇帮扶项目资金的注入,让这片土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文亮说,全村核桃、樱桃等经济林果种植面积扩大至3000亩;新修的硬化路使片区内三个村落环路相连、顺畅通达;打造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交易市场……渐渐地,山居品牌打出了知名度。沪滇帮扶项目落地开花,让片区205户贫困户去年户均增收3500元,一举甩掉多年的“脱贫帽”。“路好走了,生活也更有盼头了。”村民杨云芬兴奋地说:“今年我家六口人收入能比去年多3万多元!”

    一次精准帮扶,造福一方百姓。武定县积极抢抓沪滇扶贫协作宝贵机遇,认真贯彻“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帮扶方针,做到面上协作全面开展、重点协作深度推进、携手小康求实创新,形成横向协同推进、纵向深化拓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全县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统筹,成立沪滇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编制出台相关规划,将90%以上援助资金用到贫困村、绑定贫困户,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高位强势推动工作。

    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脱贫目标,全县认真做好沪滇协作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工作。自2016年以来,上海市及嘉定区先后到位财政援助资金7196.8万元、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资金840万元、社会帮扶资金和实物折资205万元,援建各类项目90余个,超过9.6万贫困群众受益,帮助332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摘帽。

    县委书记李玉林表示,2019年是武定县脱贫攻坚工作决战决胜之年,抓实沪滇扶贫协作是全面构建“五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的关键举措,“我们将加强与上海市及嘉定区的对接联系,进一步完善扶贫协作机制,突出帮扶工作重点,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深化产业帮扶合作,强化劳务协作对接,全力以赴为实现整县脱贫目标注入持久动力。”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邵显舒 贺明辉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