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傣家儿女的“好书记”小康路上的“领头羊”——记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
  • 傣家儿女的“好书记”小康路上的“领头羊”——记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

    时间:2019-10-30 20:11:03  来源:  作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河州主题教育先进典型系列报道之三】

    白福,傣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人。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南洞村生产队副队长、队长、党支部书记,勐龙村主任,现任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因病落下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初心不改、勇于担当,带领勐龙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了勐龙村农业产业的三次转型升级,带领村民踏上致富路。他曾先后荣获省、州、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

    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车安达摄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幢幢崭新的现代民居拔地而起,一块块平整的土地里栽种着致富的希望,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谈起村子的巨变,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村民骄傲地说:“是村党总支书记白福为全村带来了希望。”

    勐龙村委会辖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26户,2188人,可耕种土地仅1200亩。然而,这样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的村委会,却创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600元的“奇迹”。在勐龙村,无论要办什么事,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只要白福往那儿一站,就不再有人打退堂鼓,大伙说:“跟着白书记,我们心里踏实!”

    勐龙村村貌车安达摄

    “只要党员干部冲上去了,群众面前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勐龙村坐落于勐龙河水之畔,村庄地处干热河谷地带,是典型的“天然温室”。一直以来,村民们延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一年栽种两季水稻,冬春季节土地闲置荒废。那时候“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瘪着的,口袋里也是空着的。”

    家乡的贫困,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白福心里。1997年,白福立誓:“我要行动起来,彻底改变乡亲们守着土地却过着穷日子的情况,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从此,这个誓言便如同灯塔,成为他奋斗的目标。

    这年冬季,白福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利用当地热区资源,借鉴外地经验,引进黄瓜、辣椒、豇豆等冬早蔬菜在老家勐龙村委会南洞村进行试验种植。在自家田地里试种成功后,白福开始动员20户村民和自己一起推广蔬菜种植。

    种蔬菜是这个村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不少人半信半疑观望着。为打消村民的疑虑,白福与种植户签下责任状,一人担下风险。“如果卖不出去,我就以2元每斤的保底价收购,保证不让大家吃亏”。这一年,当外地还是霜雪冰冻的时节,南洞村的冬早蔬菜已提前上市了,由于成本低、上市早,当年就净赚了5000元。

    在穷了几辈子的乡亲们看来,没有什么能比眼前实实在在的收益更能打动人的了。在白福的示范带动下,全体村民都扛着镢头跟他下了地,勐龙村的种植模式从“稻-稻”轮作转型为“稻-菜-菜”轮作,实现了第一次产业转型升级,村民的收入也因此翻了番。

    2007年4月,在群众的拥护下,白福全票当选为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不负众望,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开创了党的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勐龙村一跃成为全县乃至全州基层组织建设的排头兵,白福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人、带头人。

    白福传授种植技术勐龙村党总支供图

      “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这个党员才没给党丢人!”

    9月的勐龙村,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几名傣族妇女坐在黑色小棚里,腿上摆满了嫩绿的黄瓜苗,她们一手拿着刀片,一手举着瓜苗,小心翼翼地在细嫩的根茎上切着三角形的嫁接口。旁边几个健壮的傣家汉子蹲在一片黑籽南瓜苗前,将切好的黄瓜苗仔细地插在黑籽南瓜刚抽出的叶片之间。“要是没有白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嫁接,哪来的钱盖钢筋水泥房。”说起白福,村民们充满尊敬和感激。

    故事还得从多年前说起。村里家家户户种下了蔬菜,眼看日子渐渐好起来,发展路上却又再一次遇到了坎——“枯萎病”。“刚开花挂果的黄瓜,害上了这个病,果实就全都枯萎掉落,试了很多办法,都没用!”白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学习寻找解决办法,并在自家地里开始尝试用嫁接技术解决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打倒他,在经过无数次执著的尝试后,白福自主研发了“黑籽南瓜嫁接黄瓜”的技术,嫁接后的黄瓜不仅能抗病、产量高,而且无公害。

    作为党员干部,白福事事不忘群众。他无私地把嫁接技术和管理技术传授给了周边的蔬菜种植户,通过“1+X”的扩散效应,他在勐龙村培养了一批“土专家”,辐射带动广大村民发家致富,实现了第二次产业转型升级,走上了依靠科学技术的产业提质增效之路。如今,在勐龙村的蔬菜种植田地里,随处可以看到南瓜藤上结黄瓜、丝瓜秧上结苦瓜、苦子树上挂茄子的景象。

    在科技富农的路上,白福从未懈怠,埋头钻研出多种蔬菜的嫁接技术并进行了推广。村民们说:“这个傣家的硬汉子,为了能让勐龙村人过上好日子,天大的困难都不怕!”而白福说:“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对得起我当初的誓言,我这个党员才没给党丢人!”

    白福的“土专家”运作机制,在红河县进行了推广,不仅建立了“土专家”库,还成立了“土专家”协会。勐龙村“土专家”的“星星之火”,逐渐在全县形成了“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土专家”形成合力,带领着广大群众沿着小康之路奋力前行。

    勐龙村村民正在嫁接黄瓜车安达摄

      “只有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我才配得上这些荣誉”

    冬早蔬菜种植在南洞村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起来,但与此同时,问题却逐渐显现:由于品种不集中,村民之间在价格上存在着恶性竞争,冬早蔬菜的效益开始下滑。

    为把南洞村的冬早蔬菜产业做强做大,白福和几个班子成员带领村民经过长期摸索,于1999年6月在全县率先成立南洞村果蔬专业协会,白福当选为会长,全村72户农户全部加入了协会。

    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白福有效整合全村人力、物力、财力,从资金、信息、技术、政策等方面对村民给予扶持,引进订单农业,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再次使南洞村的冬早蔬菜发展走出低谷,驶入快车道。

    在南洞村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多个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勐龙村委会大量涌现,蔬菜产业越做越大,实现了第三次产业转型升级,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正在栽种辣椒的勐龙村傣家阿妈车安达摄

    然而,这位老书记带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并未止步。2013年,白福成立了红河县兴达绿色科普示范有限责任公司,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新型致富路,实现了土地自然流转与开发利用“双赢”。2016年,他带领村民成立红河县南洞润沣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发“稻渔共作”养殖模式,再次引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致富。2018年,红河县南洞润沣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定为精准扶贫产业帮扶基地,养殖牛蛙25亩,1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每户入股3000元,每年有不低于10%的保底入股分红……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数十年的尽心尽责、为民担当,让白福多次荣获省、州、县三级表彰。如今到了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的白福却说:“这些荣誉让我不敢停下,总觉得只有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我才配得上它们。”

    在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山沟沟里,已迈入花甲之年的白福始终坚守着当初对乡亲们许下的誓言,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从未止步。他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与激情,点燃了群众心中战胜贫困的希望之火,让穷了几辈的山里人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奔头,就有希望!

    云南网记者陈柏宇李树芬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