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3代传承 嵩明做大香的村庄 传统手工制作落后了吗?
  • 3代传承 嵩明做大香的村庄 传统手工制作落后了吗?

    时间:2018-04-12 16:01:21  来源:  作者:

    原标题:3代传承 嵩明做大香的村庄 传统手工制作落后了吗?

    2016年的春节前夕,记者曾前往嵩明县小街镇阿古龙村委会大甸心村小组采访报道当地手工制作大香的工艺。两年时间过去了,大甸心村目前制作大香和小香的人家有56户,相比几年前减少了。据村民说,原因之一是村庄里延续了至少3辈人的手工制香被来自其他省份的机器制香分割了市场份额。

    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工业时代大机器批量生产的大势之下获得属于自己的生存之地?记者在村庄,听到了靠双手勤恳劳作、提升生活品质的大甸心人在积极讨论,嵩明县小街镇的公务人员也正为此作出努力。本期“新人文”版面关于嵩明手工大香村庄的记录和探讨,或许能让滇中新区更多有着产业发展潜力的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暂时停下手里的活儿,向发展的纵深处望一望。

    选料后研磨成粉
     

    碰上新机遇新问题

    大甸心村技术达人王进文去年接到最大的香单来自大理,客户要求制作3.9米长的大香3支,“光这一单就有上万元收入,相当于我做上千对普通大香。”王进文告诉记者,大甸心村春节期间卖得最好的大香通常都是1.6米长,要把长度做到近4米,而且保证不断不裂,显然对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收缩率和普通大香不一样,内芯也不能再用葵花秆,而是用整根云南松,用掉的木粉量也大。前后花了半年时间,等着干透。”为做好这3支大香,王进文甚至在院子里专门搭了个架子,“单支重量在180公斤左右。”

    2018年春节前,客户来取货,大甸心其他做大香的人家也来帮忙,村民们对大甸心“最长大香”都隐隐地心怀骄傲,“还请了画工来彩绘,画的是龙,光画工我就给了1000元钱。”王进文非常认真地对待找上门来的定制单,看着村里的4个伙伴用架子分次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抬上车,“客户很满意,还给了我红包。”像这种超长手工制作大单可不是总有,能接上一两回也是因为阿古龙大甸心村做香的手艺已经传了几辈,远近闻名。

    搅拌木粉成泥
     

    1968年出生的王进文13岁就跟着父亲学做大香,“我爹那辈做1.2米的大香,拿到嵩明县城菜市场才卖1角5分钱。现在随便谁家都可以做到2米长,一对卖十几二十元。”王进文和妻子正是靠着做大香盖起了新房,“当时花了30万不到。”他的一儿一女也以制香为业。

    中国历史上对线香的记载始于元代,在此之前,中国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使用香料的经验。 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记载了线香详尽的配方和制法,明代燃烧线香的工具也开始完善化和制式化,人们甚至使用专门的线香香炉,而且通常是炉、瓶、盒3件一组的轻巧香具。记者在大甸心发现,老式“一颗印”房子大门两边的墙壁上,留有专门的插香处,正是一对石头雕的小花瓶。“嵩明很多村庄都有点香的习惯,尤其是春节,在院子里点一对大香,我老家玉溪也是。每年春节,线香、大香都是农村必备年货。”小街镇工作人员朱玲芳告诉记者。

    记者路过“一颗印”式老宅时,宅子的主人之一黄凤莲正赶着制作绿色小香,想在清明节期间多卖一些,“遭广东香挤了。他们是机器生产,量大还便宜。”机器生产抢去了原本属于大甸心村手工香的部分市场份额,村民们该如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呢?

    第1页 第2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