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 2017年“云南好人”事迹选登:平凡人生 绚丽如花
  • 2017年“云南好人”事迹选登:平凡人生 绚丽如花

    时间:2018-04-18 16:02:48  来源:  作者: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叱咤风云的壮举。

    他们,是我们身边普通的一员,却用平凡的举动,擦亮人性的光辉,点燃道德的火花,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树立起崇德向善的好榜样。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云南好人”。

    根据中央文明办部署和云南省文明委安排,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省文明办每月向中央文明网组织推荐10名我省“中国好人”候选人,得到了全省上下积极响应。通过发现和宣传身边的凡人善举,我省挖掘和树立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好人。截至2017年,我省共评选出“云南好人”223人,其中160人上榜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组委会每年组织拍摄30名“云南好人”故事短片进行展播,组织年度“云南好人”电视颁奖晚会。

    2017年,全省评选出“云南好人”54名。本报遴选出22组“云南好人”代表进行报道,他们是“云南好人”群像的缩影。让我们记住他们平凡中的坚守、细微中的伟大、人性中的美善。

    普德玲

    ◆与29个老人的美丽约定◆

    在边境县镇康,无论是风和日丽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日,普德玲都按照每月一次的约定到敬老院为老人们免费理发。两年多来,她用自己的爱心、执著和善良履行着与29个孤残老人的美丽约定。

    普德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理发师,2005年起在镇康县南伞镇经营一家小小的理发店。当了解到镇康县敬老院距离县城5公里,老人们理发、购买日用品不方便时,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老人们安度晚年尽上一份力。除了为老人免费理发外,她还经常给老人们捎带上一些日常用品。到敬老院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老人们都把她当做自己的闺女一样,亲切地拉着她唠家常、掏心窝。“我就会这点手艺,只是举手之劳。”对于老人们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激,心地善良的普德玲总是这样回答。

    秦秀菊

    ◆山区孩子的“伴读”阿婆◆

    每天凌晨4点,永德县德党镇忙见田完小学生食堂的厨房里,总会出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远近闻名的“伴读”阿婆秦秀菊,一个年过花甲、一脸慈祥的布朗族妇女。

    13年前,秦秀菊所在的阿乜寨自然村小学被撤,村里所有学龄儿童都转到9公里外的村完小就读。由于入学孩子年龄较小,生活不能自理,家长也无暇照顾,18位孩子集体失学了。为了不让这18个适龄儿童辍学,饱尝没有文化之苦的秦秀菊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到学校里给孩子们当“伴读”。她背着自家的菜锅,拎上大米菜蔬,住进学生宿舍,为孩子们做饭、洗衣服。2008年,学校建起了食堂,秦秀菊成了食堂的一名临时工。十多年来,一波孩子长大远走了,另一波孩子又加入。“如果哪天走不动了、做不动了,我就守在村口,看着孩子们上学回家。”秦秀菊说。

    关祥祖

    ◆回报桑梓 造福家乡◆

    建桥铺路、捐物捐款、建房送乡亲……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则黑乡万德村,关祥祖回报桑梓、造福家乡的感人事迹广受赞誉。

    关祥祖生在大山,长在农村,经过二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如今已是一所民办学院的院长。深怀一颗回报父老乡亲的赤诚之心,他先后为家乡投入扶贫资金2400多万元,使家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经济收入、生产生活条件等得到改善。出资为村民修公路、打水井、架电线,帮助村委会建盖农村合作医疗室。万德村部分民房年久失修,为让村民住上安全房,筹集资金给村民建盖了40套住房。现在,他又出资860万元,建盖43户农民住房。此外,多年来,他还为数十名在校贫困学生免除学费,提供勤工俭学岗位。

    施家鹏

    ◆善行义举不停步◆

    施家鹏是楚雄彝族自治州食品药品检验所的一名高级工。2014年初,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伴筹建了公益救援组织——楚雄蓝天救援队,并一直担任救援队指导员。他始终牢记服务宗旨,处处带头,刻苦训练,积极出队,总是把最危险、最困难的任务扛在自己肩上。几年来他累计服务时间近3600余小时,多次参与了全省各地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等救援。

    施家鹏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参与贫困山区水窖援建、无偿献血和帮助残疾人等爱心活动;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进学校、企业、机关进行防灾减灾知识义务培训;积极参与重大活动通讯、医疗保障等服务。为了能更好地提供专业服务,他多次自费到北京、昆明等地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救援队提供的都是无偿服务,所需费用还得自筹,更多时候是自掏腰包,几年来施家鹏付出了太多,但他表示不会停下善行义举的脚步。

    杨念 杨清华

    ◆为山区发展募集爱心◆

    2017年9月底,禄丰县高峰乡7所乡村小学相继收到560套、价值9万元的崭新课桌椅,这批课桌椅由云南导游界的公益团体及旅游企业募集而来,活动的主要发起者是两位导游杨念、杨清华。

    杨念、杨清华从事导游近20年,云南边远山区的贫困深深刺痛着他们的内心,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努力为山区的发展呼唤爱心,在向各地游客宣传云南的同时,也把山区的贫困落后告诉游客,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到他们的爱心团队中。2011年,杨念以个人名义发起了“杨念爱心公社”,是云南导游界成立较早的公益组织之一,成员已发展到360人。2016年,杨念曾经带过的一位河南游客,向怒江贫困山区捐赠了2000套全新的保暖衣物。杨清华也成立了自己的公益组织“98爱心助学”,帮扶对象以贫困学生为主。

    左伟

    ◆让山野歌声飘进全国舞台◆

    去年7月,在第六届中国童声合唱节上,禄劝崇德小学的彝苗彩虹童声合唱团以一首《金色的芦笙吹起来》荣获A组金奖第一名。这首描写苗家少年过上了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歌曲,正是这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们的真实写照。

    左伟是昆明市合唱协会会长。义务到崇德小学组建合唱团,源于他心里的一个夙愿:用音乐贡献扶贫力量。合唱是一门要求极高的艺术门类,要让一群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甚至没有音乐常识的农村孩子跟上节奏,不抢拍,不走音,需要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更让左伟头疼的是,就是这样一支业余团队,队员也从未稳定过,糟糕的时候,四十多人只剩下十几人。他甚至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从2013年开始,左伟坚持每周抽出两天时间守着这些孩子。如今,孩子们自信地站上了全国的舞台。

    朱彩焕

    ◆81个孤残孩子的妈妈◆

    从师宗县儿童福利院诞生那天起,朱彩焕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现在生活着9个被遗弃的孩子,他们身带残疾,最大的20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之中。

    2001年,只有18岁的朱彩焕成为刚成立的师宗县儿童福利院唯一的员工,面对的是14个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不能与人交流的孩子,吃喝拉撒都要全管。朱彩焕一共带过81个孩子,一直跟着朱彩焕在福利院长大的是脑瘫患儿阿刚,今年已经20岁,现在已能简单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刚开始,朱彩焕每月工资只有200元,今年增加到了1800元。前几年,福利院进了一个新人,能给朱彩焕搭把手。35岁的朱彩焕自己有两个女儿,但她很少有时间照顾她们。朱彩焕说,她不会离开福利院,舍不得这些孩子,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段鸿飞

    ◆敬老院里的爱心带头人◆

    从2014年开始,每月初一支爱心团队都会准时出现在腾冲市敬老院,为老人们免费理发、按摩。段鸿飞是这一活动的发起者。

    1990年,27岁的段鸿飞被诊断为进行性肌无力,双腿无法站立。从健全人突然变成残疾人,他自卑、痛苦,不愿和人接触、不肯迈出家门。在父亲勤劳、正直、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下,他开始努力生活学习,逐渐从病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2010年,在参加残疾人家电维修培训时,看到有的同学学习费劲,很自卑,他就建立QQ群,义务给大家补课、陪大家聊天,QQ群最后发展到200多人。三年前,他和群里会按摩的老刘一起成立了爱心团队,老刘负责按摩队,他自己负责理发组、家电维修组和交通组。因为热心公益,性格乐观,2015年,段鸿飞被聘为腾冲市残疾人培训基地心理辅导员。

    斯那定珠

    ◆崖壁上的开路人◆

    香格里拉巴拉格宗大峡谷,群山环抱,峡谷壮美。曾因大山阻隔的美景,如今揭开面纱,全靠一条路。54岁的斯那定珠便是这条路的修路人和管路人。

    年少时他走出大山,外出闯荡;35岁时,他回到家乡,决心实现儿时的修路梦。但他的想法遭到村民们的反对、嘲笑,说修路是白日做梦。斯那定珠叫来了施工队,施工队被大山吓跑了。他索性自己干,钱没了,路没通,他变卖餐馆、门市,抵押房车,跑遍所有银行和信贷公司。2008年,终于盼来了路通车,巴拉村到县城由以前的5天时间缩短到一个半小时。然而,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路震毁了。但地震没有击垮斯那定珠,公路又重新修建起来。斯那定珠还注册成立了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公司,企业发展了,他又出资帮助村民通电、通电话、通网络。

    王亚 陈彪 谢云达 刘武超

    ◆“最暖订单”传爱心◆

    2017年10月22日,一份被网友称为“最暖订单”的事件在朋友圈刷屏。点餐的是一名大学生,接受外卖的是一名乞讨者。

    那天很冷,餐馆收到订单的时候,马上就要打烊。单子上所点的菜品是平常的豆花米线、南瓜粥、叉烧包,总价格26元。店员谢云达发现,这是一个专门为乞讨者点的单,备注中写道:“麻烦快递小哥一定送到”,说那个乞讨者从早到晚一直睡在一座天桥上,不知道有没有吃饭。谢云达马上把单子交给经理陈彪,并开始配菜。当餐品按正常份量做出来后,陈彪又让小谢重做了一份,米线和佐料都加了量,还多送了一份汤圆。送餐员刘武超也优先派送,订单下达27分钟后,餐品顺利送到那位乞讨者身边。通过订单所留的电话找寻,点餐者名叫王亚,是昆明理工大学一名研三的学生。在那个寒雨夜,王亚、陈彪、谢云达、刘武超四人的爱心传递,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带来了温暖的一餐。

    王加勇 余自达 李良军

    ◆盘龙江中写大爱◆

    2017年6月5日凌晨,一名年轻女子在昆明盘龙江跳河轻生。看到有人跳江,王加勇毫不犹豫地跳进江中救人,余自达和李良军也跟着跳下去支援。最先下水的王加勇体力不支,在他脱手后,余自达拽住了轻生女子,把她救上了岸,而李良军则在水中继续寻找王加勇。最终,李良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上了岸,但王加勇却被江水吞噬,年仅22岁。

    王加勇是贵州毕节纳雍县人,在昆明一家餐厅做副厨师长。王加勇最后一次回家,是2017年3月,农忙季节,樱桃丰收,他特意回家帮爷爷奶奶摘收樱桃。可这次相见,竟是最后一面。和王加勇一起下水救人的四川小伙余自达,是昆明火车站附近一家饭店的配菜师,来昆明不到半年时间。同样伸出援手的,还有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的李良军。

    普玉玲

    ◆危急时刻奋勇抢险◆

    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密罗社区八组的居民代表普玉玲,用危急时刻迎难而上、奋不顾身抢险救灾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真正内涵。

    2017年9月10日,由于连日降雨,普玉玲所在村子对面的密罗河堵塞,河水将淹没农田,田中的庄稼和稻花鱼受损,并危及部分民房、道路和行人安全。为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失,普玉玲与组长施明坤一起积极参与河道抢修。抢修中突遇山体滑坡,不幸遇难,年仅46岁。普玉玲曾在云南活发集团大营街水泥制造有限公司上班,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同事。2016年5月,普玉玲当选为社区居民代表兼廉政义务监督员。居民代表没有任何报酬,但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舍小家、顾大家,儿子说她是“拼命三郎”,丈夫说她是“工作狂”。生活中,普玉玲勤俭持家,善良热心,尊老爱幼,与邻居和睦相处。

    陈慧英

    ◆面对百万巨奖不贪利◆

    陈慧英的彩票投注站开在元阳县新街镇。县政府从新街镇迁到南沙镇以后,新街镇冷清了许多。但2016年4月,一份巨额彩票的诞生,让新街镇又火了一把。这份巨额奖票,就出自陈慧英的彩票店。

    一天,一位老顾客打来电话,委托陈慧英代买一份420元的复式彩票。当天晚上开奖之后,这份彩票竟然中了一等奖、奖金高达876万元。第二天早上,忐忑了一夜的顾客早早就给陈慧英打电话,说自己中了大奖。陈慧英当即叫这位顾客过来取回中奖彩票。当时,买彩票的顾客只是通过电话提供了号码,投注的420元钱是陈慧英垫付的,彩票也在陈慧英手上。按照福利彩票不记名、不挂失的特点,陈慧英完全能够从这笔八百多万元的巨奖中分一杯羹。可月收入仅有三千元的陈慧英并没有这样做,见到顾客之后,她将中奖彩票原封不动地交给了顾客,并且婉言谢绝了对方的酬谢。

    和立生

    ◆守护光明的“电力卫士”◆

    客户说,他是个热心肠,不论大事小事总是一帮到底;妻子说,他只把家当旅馆,从没陪家人出去玩一趟;同事说,他是个工作狂,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

    他就是丽江供电局职工和立生。1993年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变电站站长、供电所所长、供电局副局长,现在担任市场营销部副主任。41岁的他,在电力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2004年起担任金庄供电所所长,不善言辞的他面对困难不退缩,耐心细致向客户宣传电力法规、讲解用电政策、普及安全用电常识,熟练快捷地为客户办理各项业务。2009年他担任古城供电所所长,一年365天,日复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他的手机号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电力热线”。为了降低损耗,堵塞线损漏洞,他走街串巷,突击检查,逐一突破。近年来,面对电力体制改革新任务、新挑战,和立生事事走在前、样样学在先,用实际行动赢得用电客户的一致好评。

    乐建昆

    ◆盲人足球的领路人◆

    乐建昆是昆明市盲哑学校一名体育老师,在他手下,有一支排名全国三甲的盲人足球队。没有比赛的日子里,他的队员们散落在昆明市的各个按摩院里上班、学习。

    1986年,乐建昆从昆明师范学校体师班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市盲哑学校。看着一拨拨学生们从七八岁长成青年,乐建昆听到最多的是:“要是我眼睛看得见就好了,我要当一名足球运动员。”2005年,乐建昆决定组建一支盲人足球队,帮孩子们圆梦。开始教孩子们踢球时,没有现成的经验,他就摸索着教,学生们摸索着学,每学一个动作都要靠摸。在集训期间,乐建昆既是教练又当保姆,队员的生活起居也需要他来照顾。12年来,乐建昆带领着这支业余足球队,从踢塑料袋包裹的足球到专业的盲人足球,从学校的走道踢到国际赛场。而乐建昆却说:“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们高兴、愉快才是我的追求。”

    桑南才

    ◆怒江大峡谷的绿衣信使◆

    在连绵起伏的怒江大峡谷中间,一个墨绿色的小点在独自前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邮政分公司称杆乡邮政所所长兼投递员和营业员桑南才,30年来一直行走在这条不平坦的山路上,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孤独、艰难和生死的考验,总行程达56万公里……

    桑南才负责投递的辖区称杆乡山高谷深,沟壑纵横,11个行政村,138个自然村,约1.7万余名村民居住得十分分散。称杆乡冬天冰雪覆盖,夏天道路泥泞,高山空气稀薄,谷底气候炎热。走在山路上,一侧是深深的悬崖,另一侧是陡峭的石壁,由于山体地质疏松,随时都有落石的危险。近几年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桑南才一年大约有5个月可以骑摩托车进行投递,但怒江州雨季长达7个月,道路塌方频繁发生,大多数邮路仅能步行出班投递。不管是酷热难耐的晴天,或是阴冷刺骨的雨天,桑南才都马不停蹄,第一时间把邮件准确无误地送到乡亲们的手里。

    张亚坤

    ◆财税系统“拼命三郎”◆

    张亚坤是玉溪市红塔区国税局货物和劳务税科科长。受命于“营改增”在全国试行的关键时刻,他置身在牵头实施“营改增”的重要岗位,以满腔的工作热忱、踏实的责任担当、无畏的攻坚精神积极工作,赢得了纳税人和同事一致称赞。2016年7月8日晚,当他加完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突发脑干出血陷入昏迷,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至今仍处于治疗之中。

    张亚坤呕心沥血,勇担重担。每项重要工作、每个重要改革来临,“白+黑”“5+2”已成为张亚坤的习惯,但他从不要求补休。2013年,他加班后骑车回家发生事故,摔得头破血流、左手骨折,本应在家好好休养,但放心不下“营改增”的他,伤口未愈便回到工作岗位。他业务精湛,热诚服务。如同“就诊专家号”,纳税人有何税收政策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张亚坤。对于纳税人的咨询,他总是耐心讲解,让大家满意为止。

    李小斌

    ◆90后消防“抱火哥”◆

    2016年5月3日,昆明市一居民家中煤气罐发生自燃,火苗蹿起一米多高,情况十分危急。五华消防大队西昌路中队消防战士李小斌和战友接警到达现场时,煤气罐已经燃烧了近20分钟,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李小斌见状后毫不犹豫地抱着这个“烫手山芋”,一口气从五楼跑到一楼,仅用了54秒。

    为什么这数字李小斌能清清楚楚地记住呢?他说,速度对于消防员来说就是生命。就像他们平时出警一样,如果是白天出警,消防车出库必须在45秒以内,在夜间出警必须在1分钟以内。快一秒就能抢救一条生命,如果慢了一秒可能会失去一条生命。对于每一名消防员,如果每一次出警都能化险为夷,训练的苦就没有白受。李小斌说,常年训练和出警,都要跟水打交道,每天都是水里来、火里去,但大家都深爱着这个职业。

    田正军

    ◆将生命奉献给江河◆

    2017年10月30日晚,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3名群众乘坐皮划艇钓鱼时被困南汀河。县公安消防大队副中队长田正军接警后率队前往救援。当他们到达现场时,受困的三名群众有一名已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下落不明。另外两人被困水中超过三个小时,体力严重透支。

    当晚南汀河上游突降暴雨,河中水流湍急,漩涡密布。加之是夜间救援,河面一片漆黑,只能靠消防员佩戴的头灯、手电进行照明。为了让受困群众及时脱险,田正军毅然带领消防战士和专职消防员下水展开营救,将携带的备用救生衣给两名受困人员穿上,帮助他们跳出漩涡,顺着水流漂到下游,由其他消防战士接应上岸。但在汹涌的漩涡中,救援队员却无法撤离。关键时刻,田正军让两名战友爬上皮划艇,自己则站在水中扶住艇身。为战友创造出脱险机会后,田正军则被河中的烂渔网、铁线缠在脚上,卷入激流,不幸牺牲,生命定格在27岁。

    自荣旺

    ◆把石头窝变成“花果山”◆

    75岁的自荣旺搬到山里快十个年头了。32年前,还是弥渡县庆丰里村老村长的他,在这里栽下第一棵核桃树,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

    上个世纪90年代,庆丰里的山林遭到大量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村里动员干部上山种树,可响应者寥寥。自老伯最先开始垦荒,雨水一来,水土保持不住,自老伯便一锹一镐地把石头垒砌起来。进入秋季,自老伯把林子里成熟的李子、桃子、大枣、核桃等都送给了山下的亲戚、朋友。常年在山上生活,一切都要自给自足。去年,自老伯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回来帮父亲添置了蓄水桶、通了电。自老伯开垦荒山时,一锄一锄挖出的石头,盖成房子,砌成石埂墙,铺成曲径的石头路。他没有动员到更多的人,但他独守荒山的日子里,先后培育了30多种果树,染绿了百亩荒山。曾经的“岩窝”(石头遍布的山窝),30多年后变成了花草点缀、果树成荫的“花果山”。

    汪克武

    ◆背母看病7年不停歇◆

    由于刚刚下过雨,从广南县岜夺村通往村卫生室的路并不好走,载着母亲的助力车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汪克武骑得非常稳当。从7年前开始,不管刮风下雨,汪克武每月都要带着母亲到离家5公里外的村卫生室打针、复查。母亲年纪大了坐不稳,汪克武就用裹背背着母亲,让母亲稳稳靠在他的背上。村卫生所每天看病的人很多,每次来都要等上很长的时间,加上母亲看病打针,一个来回就是一个整天。

    今年54岁的汪克武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两个哥哥早在20多年前就分了家,母亲一直跟着汪克武生活。他的母亲已88岁高龄,患有多种慢性病,生活行动都不方便。 在村民的眼里,汪克武是出了名的孝子,多年来都悉心照料着越来越年迈的母亲。由于生活拮据,汪克武偶尔会抽空出去帮人建盖楼房,补贴家用,但由于母亲身体每况愈下,近年来汪克武很少出去做活了。他说,活做不了就不做,母亲的病一定要看。

    刘云富

    ◆孝礼悌慈的好榜样◆

    2000年9月,刚到马关县财政局工作不久,刘云富就把年迈的父母和双耳失聪的哥哥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一起生活。十多年来,一家6口人就再也没有分开过,树立了孝、礼、悌、慈的榜样。

    十多年来,刘云富和妻子尽最大的能力,努力让父母和哥哥过得开心幸福,有病就及时医治,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都会尽力满足。父母年老多病,刘云富和妻子四处寻医问药,尽量减轻他们的病痛。刘云富的哥哥自小就双耳失聪,至今没有娶妻,生活艰难。面对这些,家庭收入不高的刘云富夫妻俩总是毫无怨言、尽力而为。刘云富的妻子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平常琐事虽多,可她却从无怨言。刘云富也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家中无论什么事,他都会和妻子商量着办。正因如此,一大家人始终和睦相处。

    记者 陈晓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