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奋战在138米的高塔上 椒江特大桥建设者顶着烈日赶工期
  • 奋战在138米的高塔上 椒江特大桥建设者顶着烈日赶工期

    时间:2020-08-25 12:55:51  来源:  作者:

    浙江在线8月25日讯(记者 王世琪 许峰 共享联盟椒江站 丁玲 栾旖旎 通讯员 戴志强)烈日当头,碧空如洗,驱车进入台州市椒江区,湛蓝的天际线上,两座高塔赫然耸立。

    那是椒江特大桥的主塔。作为浙江省重点项目——杭绍台铁路的控制性工程,椒江特大桥的工期直接影响铁路通车,而主塔的建设进度则是整座大桥的重中之重。

    椒江特大桥是国内首座双向四线斜拉高铁桥。如今,已经“长”到138米的主塔进入冲刺阶段,高塔之上,一支工程队夜以继日、接力奋战,哪怕是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

    下午3时,中铁大桥局集团杭绍台铁路项目四工区经理沈坚羽像往常一样来到工地。他负责的区域位于椒江南岸,包括南岸的主塔。

    1984年出生的沈坚羽在整个建设团队中说话很有分量,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登上主塔,看看工作进展。

    岸边没有遮挡,温度计定格在43摄氏度。“上面更热,那里离太阳更近。”沈坚羽半开玩笑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

    乘施工电梯到达百米高度,却没见到建设者。“还要往上,接下来要靠爬。”顺着沈坚羽的指向,我们看到一道狭窄的爬梯,只容一人通过。脚下、手边、头顶,通行之处都由铁板、钢筋搭建,向阳的一面,金属材质饱经炙烤,握在上面灼烧感直钻手心。

    最后的30米,举步维艰,折腾20分钟,终于到达顶层施工平台。

    登高望远,椒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但脚下踩上去“哒哒”响的钢板路让人有点心虚,我们还在一步一步小心向前挪着,沈坚羽已经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主塔的施工区。

    “老单,这里铁丝松了,再紧一下。”主塔西侧,沈坚羽发现一个小纰漏,马上招呼正在忙活的单春雷矫正。单春雷卸下安全绳,挪到问题处,再扣好安全绳,拧紧铁丝……在百米高空,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单春雷穿着长袖长裤,戴着尼龙手套,汗水顺着脸颊从安全帽的缝隙成股流下。“戴着手套没法擦汗,麻烦,随它流。”单春雷继续手边的工作——从腰间小包中抽出铁丝,绑住相邻钢筋。一下午,单春雷要和同伴完成西侧工区的钢筋固定工作。

    这是向阳的一侧,温度计在阳光直射下指向47摄氏度。再热也得干,主塔上的建设者就像在进行一场劳动竞赛,你追我赶。他们常会相互打气,比比谁手上活完成得快,做得多。

    “这些兄弟是我坚强的后盾。”沈坚羽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岸主塔施工进度受到影响。为了确保按期完成杭绍台铁路建设,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主塔施工一直三班倒,近60名建设者日夜轮班守在塔上。“出梅后,一天热过一天,下午这班是最辛苦的,你看塔下的椒江美不美。但我觉得,这些建设者才是这百米高空中最美的风景。”

    沈坚羽是带着一箱盐汽水来到工地的。估摸着到了休息时间,他一声吆喝:“盐汽水来咯!”建设者们都打起了精神。每隔一段时间,工区都会组织人员上塔“送清凉”,给大家解解渴。

    放下手里的焊接工作,乔启阳接过一瓶盐汽水,扬起脖子咕咚咕咚一饮而尽。“上来之后还没喝水呢,就好这一口。”他说。与地面上不同,在主塔施工,要尽量忍住干渴、少喝水,以免上厕所耽误事。

    这不是乔启阳一个人的“口福”。“有劲、有味,特别爽!”单春雷也禁不住诱惑,把手上铁丝重新揣回包里。

    “尝尝,喝得惯不。”沈坚羽递给我一瓶。

    “像放了盐的雪碧,不太喜欢。”我坦言。

    “喝不惯就对了,这是属于工地的味道。”沈坚羽说。在这样的大热天爬上百米高空施工,体力消耗很大。为了给大家补充盐分,汽水是咸的。

    带一箱盐汽水爬塔很麻烦,但沈坚羽不怕,他总是想着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对他们来说,盐汽水也是难得的,我只是尽些绵薄之力罢了。”他说。

    不太看得出,眼前这个不修边幅的绍兴汉子还这样细心。再次端详沈坚羽,作为工区管理者的他与一线建设者并无太大区别,皮肤被晒得黝黑,发放的工装早已掉了几颗扣子却浑然不知。

    对别人比对自己上心,这让每个团队成员打心眼里服这位“80后”。主塔建设班组长蒋炳生足足比沈坚羽年长20岁,但每每提起沈坚羽,他总会竖起大拇指:“他知道我们辛苦,知道我们最需要什么。”

    不过,更让工友们佩服的,是沈坚羽过硬的业务能力。

    每次上主塔,沈坚羽不一定会待太久,但在塔上走一圈,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问题。“话不多,但句句都在点上。”这是工友们对沈坚羽的一致评价。

    在负责椒江特大桥建设之前,沈坚羽曾任江苏省境内沪苏通长江大桥29号主塔的技术负责人,一直在一线奔波,再加上对造桥技术的学习积累,他很快成为中铁大桥局现场管理的一把好手。

    “补充好能量,继续加油干!”看着送上来的盐汽水所剩无几,沈坚羽又吆喝了一声。一呼百应,片刻的放松戛然而止,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瓶子,继续干活。“叮叮当当”,烈日之下那响彻高空的金属碰撞声,成了团队凝聚力的最好注脚。

    无论为何,站在高塔之上,他们有着相同的目的——不管付出多少,也要如期把椒江特大桥造好。

    屏对屏相见忘了疲惫

    和沈坚羽一样,主塔上的建设者,大都是在结束沪苏通长江大桥项目的施工后再来到椒江畔。他们大都不是浙江人。

    蒋炳生、单春雷和乔启阳都来自江苏。他们去年2月参加椒江特大桥项目建设后,尚未回过老家。对这些建设者而言,亲情是心头无法割舍的牵挂。但工期不等人,这份感情只能靠网络传递。

    他们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就是和家人视频通话的时候。“没特殊情况,每天都要跟家里人聊聊天,孩子都等着。”“我们手机都包无限流量,想聊多久聊多久。”在交谈中,我们得知单春雷和乔启阳儿女双全,蒋炳生则已当了外公。

    提起家庭,铁汉也有柔情。“女儿上高中,儿子上初中,学习都用功,刚刚考完试,成绩都不错。”乔启阳那份骄傲溢于言表。

    提起家庭,3人都有遗憾。“陪家人时间少,感觉亏欠他们。”他们都很清楚,距离杭绍台铁路计划通车的时间越来越近,椒江特大桥工程的施工节奏也会越来越快。

    “工程结束之前,应该没空回家。”晚上和家人视频通话时,蒋炳生将自己的判断告诉家人。

    “快60岁的人了,还这么拼。行了行了,今天少说两句,早歇着吧。”听完老蒋讲完白天发生的事,家人如是说。“工程进度不能往后拖。你们也早点歇着吧。”蒋炳生笑着挂断了视频。

    夜越来越深,宿舍中不时能传来微信视频邀请的声音,和家人屏对屏相见,让建设者们忘掉了白天的疲惫与汗水。这份温暖的亲情,帮助着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在高塔之上与工期赛跑。

    看到大桥通车很开心

    坚守在烈日之下,很多大桥建设者心里都有一份梦想与追求。

    有很多同事和朋友不理解沈坚羽的选择。“他家是办实业的,条件很好,却还一直在工地上奔波。”工区某负责人说。

    每每提到这,沈坚羽总是说出两个字:“喜欢”。沈坚羽喜欢造桥,从技术负责人到工区负责人,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大桥合龙、通车,他有一种成就感。

    在椒江,沈坚羽是第一次负责整个工区的统筹工作,他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我所在的工区,是杭绍台铁路控制性工程中的控制性工程。”沈坚羽总是这样提醒自己,不能出半点差错。

    蒋炳生说,在沈坚羽身上,他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那股子造桥的热情与拼劲。“造桥是百年大计,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机会呢。”

    如今,蒋炳生参与建设的大桥遍布全国,而椒江也不是他的最后一站。“这里完工了,要去山东滨州。”他言语中充满了期待。

    日前,记者再次登上高塔,找到那些顶着烈日不知疲倦的建设者,挨个问了他们一个问题——环境艰苦,是什么让他们甘于坚守?

    “当初因为生计选择这一行,现在生活好了,却也放不下,造桥怎么说也是门手艺。”乔启阳说。

    “自己参与建造的桥通车了,我都会去走走,走在桥上心里感觉就不一样。”单春雷说。

    “做这份工作肯定辛苦,太阳又大、又危险,但能和兄弟们一起做,很开心。”腾树兵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