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快的打车赵冬:像保姆一样,培养这个市场
  • 快的打车赵冬:像保姆一样,培养这个市场

    时间:2014-11-20 07:54:00  来源:  作者:

    智能手机刚出现时,很多人还把电话和短信以外的功能定义为“花里胡哨”。但如今,我们可以不带钱包出门,手机却是万万不能落下的。它能满足各种需求,可以帮你花钱,当然也能赚钱。

    用快的打车COO赵冬的话来说,当生活资料上升到生产资料时,一切都不一样了。

    经过今年上半年的补贴大战,相信全国的出租车司机对于这句话都深有感触,一个打车软件把许多人都变成了时髦人士、手机达人。这也是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事情。

    “智能手机的应用一定往前走”

    创业初期,只考虑市场容量

    浙大信电系毕业的赵冬是快的打车的元老,从创立初的一线摸爬滚打至今,对行业的了解非常透彻。他身上有着IT男的特质,穿着休闲,思维敏捷,回答问题不含糊,数据就像刻在脑袋里一样清晰。

    “我们在2012年打算做打车软件,首先是看到国外有成功的榜样,例如Uber、Get Taxi等,同时国内市场的规模也到了。那时,全国有110万辆出租车,大约4000亿市场容量,但平均空驶率达25%。我们想通过对空车的调度帮助司机降低空驶率,降低5%就可能创造几百亿市场。”赵冬说这是创业时最早考虑的,“当然会受制于其他因素,比如移动网络的覆盖率、移动支付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等。但我最初并不担心智能手机应用这块,因为从长期看,手机的发展一定会往前走。”

    当然,不担心不代表没做过调查,赵冬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们获得的隐藏信息:2011年底,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的普及率约20%,但出租车司机的智能手机使用率比想像的高。于是想着,也许时机到了。

    像保姆一样,培养这个市场

    各个突破,亲手教司机用软件

    “最初推广时,我们蹲点在出租车服务区,放《最炫民族风》,只要有司机过来,我们就送一瓶水。”赵冬回忆那些漂泊在街头苦乐交加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他们有些人是觉得好玩来凑热闹,也有一些聪明司机,看到这对生意有利,会主动来问。但多数还是得靠我们各个击破。”

    2012年8月底,赵冬他们把目标瞄向机场的出租车服务区,并且观察到每天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以及晚上7点到第二天零点,都会有出租车排队的现象。“我们七八个人在附近酒店开2个房间,横七竖八躺着休息,到点了就出发。那时2天大概装了200多个司机。”赵冬笑称自己像保姆一样,因为得一个个教,从下载APP到使用软件,还得配备手机架和充电器,有的甚至帮司机买手机,同时温馨地选好流量套餐,要保证省钱又好用……

    想让司机买账就得不断改进。“乘客端说话的方式和微信一样,是按住的,考虑到司机的安全,我们把司机端的说话方式改成按一下;软件最初是文字版,后来增加语音。”赵冬终于看到收获,司机们尝到甜头后可积极了,“他们现在为抢单,愿意买更好的手机。移动刚出4G时,整个杭州市区移动营业厅都断货了,有人跑到萧山才买到。”

    不打一定会死,打了再说

    用一场补贴大战拓展市场

    今年初的打车软件补贴大战让快的和滴滴两家企业一战成名,很多人被“打车还能拿钱”这么好的事吸引。业内认为,这是对市场的快速培育。

    “奖励永远比对手多一块”是快的打车喊出来的,赵冬说对方先发起补贴,当他看到对方订单量剧增时,果断跟进,且力度更大:“他们贴10块我就11块,到今年2月底我们就反超,而且领先很久。”

    这个烧钱大战带来了什么?之前两家订单量一共100万左右。补贴战时,全国出租车订单量高峰期一天能到三千万。“之前我们进驻全国41个城市,日订单量约40万单,用户2300万,司机30万左右。活动后,我们覆盖了261个城市,日订单量623万单,用户超过1亿,司机超过100万。”今年5月补贴战结束,快的的数字虽然回落但一直高过最初。

    赵冬回想当时的心情:“打了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但不打一定会死,所以打了再说。”事实证明,这结果目前看起来还不错。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