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浙江新闻 > 温州博物馆展出四件珍贵大宝贝
  • 温州博物馆展出四件珍贵大宝贝

    时间:2017-06-16 15:37:00  来源:  作者:

    温州博物馆《典藏东瓯》汇报展览这几天正在举行。这次是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成果展,共展出了约220件珍贵文物,将于8月10日结束。其中,东汉瓯窑青釉五联罐、元龙泉窑青釉牧童骑牛瓷、清光绪瑞安吴恒吉锡店款錾花锡暖锅、西周青铜簋等4件珍贵文物的来历和故事引发关注。

    西周青铜簋:

    具有强烈越文化特征,墓主可能是军事首领

    2003年9月,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村民在杨府山上建造公园平整山顶土墩时发现墓葬,挖掘出1件青铜铙和1件青铜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等得知后赶往现场,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西周青铜簋放于墓底北头,保存十分完好。它高10厘米,口径19.1厘米,底径14厘米;肩腹间等距离分设4只牛首形的装饰性小耳;腹外壁上还有浮雕感特强的粗凸大型“C”形云纹;重要的是,簋的内底装饰有一只大龟纹,龟背中心饰涡纹,四周饰云纹。考古人员从纹饰的繁缛程度和制作精美程度判断,它堪属珍品。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温州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伍显军介绍,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该墓随葬品中不但有大量的玉器,更有鼎、簋、铙等大件青铜礼乐器,表明墓主人生前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青铜簋等青铜器具有强烈的越文化特征,墓主可能是一位统兵打仗的军事首领,应是越族贵族。

    东汉瓯窑青釉五联罐:

    为了解温州人生活习俗提供珍贵资料

    2013年2月19日,瓯海区丽岙街道丽塘村建筑工地发现13座东汉至清代古墓。该墓是一座长方形带甬道的砖室墓,墓砖上有“兴平四年九月六日立”铭文,出土了釉陶壶、五联罐、铜钱、铁刀等48件陪葬品,是目前浙江省范围内发现陪葬品最多的一座东汉墓。

    五联罐(又名五管瓶)高29.5厘米,口径12.5厘米,罐身上方五个小罐相联,是一种随葬明器,是瓯窑创烧于东汉晚期的重要例证。该五联罐的五个小罐旁边还塑有站立的小狗、坐着小熊以及四只小鸟。同样的五联罐曾在1958年温州市东郊的杨府山东汉墓有出土。因此,该五联罐以及同墓出土的陪葬品为全面了解东汉温州人的丧葬习俗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元龙泉窑青釉牧童骑牛瓷砚滴:

    让人仿佛看到了古代瓯江两岸繁忙情景

    1983年4月18日,泰顺县文物普查小组到新浦乡开展文物普查,据当地群众反映,新浦乡(原属筱村区南浦乡)孙坪村村民夏克洪不久前拆建旧屋时,在原屋基距地表约0.5米深处挖到七件瓷器和一只铜钹。经乡政府领导和文物普查小组的宣传教育,夏克洪等村民自愿将文物捐献给国家收藏。该砚滴就是其中之一。

    该砚滴整体为牧童骑牛造型,牛身长9.5厘米,牧童高4.2厘米;头梳双髻的牧童跪骑在牛背上,双手前曲,执笛吹奏;牛伏卧于地,昂头远视;牛嘴为流口,牛脊上牧童之后开注口。

    温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沿海港口之一。伍显军说,泰顺发现的这批元代龙泉窑瓷器,以及1988年洞头县东屏镇后垅村后垅山脚窖藏出土的一批元代龙泉窑瓷器,与1976年韩国新安底沉船发现的元代龙泉窑瓷器有很多的相似性,均属于外销瓷。它们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温州“瓯江两岸,窑场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日夜繁忙”的情景。

    清光绪瑞安“吴恒吉”锡店錾花锡暖锅:

    反映当时温州锡器制造盛况

    该锡暖锅通高18.5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3厘米。伍显军说,该锡暖锅是清末民初温州锡器行业的代表,反映了当时温州锡器制造的盛况,所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吴恒吉”字号的锡器店铺开在瑞安城区南大街,店主吴阿棉。他制作的锡器,外表花纹图案均为手工制作,工艺精细,构图巧妙,风格独特,曾两度参加国际性博览会展出,宣统二年参加南洋劝业会获褒奖,民国四年参加美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四等奖。伍显军认为,文物的价值由历史、艺术和科学三方面价值组成,其高低需要综合评定。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