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 港媒:增公屋搶私樓地 恐兩頭不到岸
  • 港媒:增公屋搶私樓地 恐兩頭不到岸

    时间:2018-12-22 17:35:00  来源:香港《星島日報》  作者:

    香港新聞網12月22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22日發表題為“增公屋搶私樓地 恐兩頭不到岸”的文章,全文如下:

    《長遠房屋策略》調整目標,由於預計未來十年住屋需求放緩,加上增加公營房屋比例,平均每年新增私樓供應量會大減四分一,政府解釋最初五年每年都會供應超過二萬個私樓單位,反而更添五年後私樓供應量會否“插水式”下跌的憂慮。

    政府預計住戶數目增長會放緩,把未來十年新增住屋需求由四十六萬個單位調低至四十四萬五千個,建屋目標稍為預得鬆動一點,定為四十五萬個,再加上把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比四改為七比三,平均每年出租公屋會比本來的預測增加二千個,居屋等資助房屋增加一千五百個,而包括首置盤在內的私樓就大減四千五百個。

    現時私樓租售俱高,導致市民對公營房屋需求大增,平均公屋輪候時間加長到五年半,至於最新一期居屋更收到破紀錄的二十七萬二千份認購表格,超額六十點四倍;白表申請人就算抽中第一批號碼,都不保證有機會揀樓。

    當局增加公營房屋,紓緩中下層市民的住屋開支壓力,方向正確;特別是針對中等收入市民的置業需求,把每年居屋新增供應量由八千增加到九千五百個,增幅接近兩成,比出租公屋為大。

    雖提高目標 防淪為空談

    政府早前公布把安達臣道八幅本來劃作私樓的土地,改為興建公營房屋,昨日公布由房屋委員會和房屋協會平分,全部用來興建資助房屋而非出租公屋,展示了當局增加資助房屋供應的決心,但同時凸顯了公營房屋與私樓“搶地”的現象。

    本港土地供應一直未能滿足《長遠房屋策略》,近年私樓供應量透過縮小單位面積等手法,湧現一些“納米樓”,總算能夠“超標”完成任務,但是公營房屋則一直未能達標,按照當局原先預計,四年後公營房屋供應量還會出現“懸崖式”下跌。

    土地本身短缺,而政府在現有社區附近興建出租公屋,又往往受到地區人士反對,有附近私樓居民擔心拖低樓價,而且公屋屬於高密度發展,所產生的交通、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種種公共設施需求,將大增原有設施負荷。

    公營房屋用地本來就不足以應付年建二萬八千個單位的需求,未來十年還要把每年目標提升到三萬一千五百個,更是難上加難。政府就預計未來十年尚欠可供興建九萬五千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

    控市民預期 須大力闢地

    要是不能解決土地供應,莫如增加出租公屋供應,連原先訂下的目標都達不到。如果公屋供應不足,而私樓又因為供應放緩而漲價漲租,逼使更多人要依靠公屋解決居住問題,輪候公屋人龍就難望縮短。

    政府設法令公營房屋供應量達標,除了覓地和加快建屋進度,還打算修改一些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公屋地積比率,讓每幢公屋可以建成更多單位。這類增加社區密度的措施,只能作權宜之計,並非理想的增加供應方式。

    當局推算未來本港住屋需求增長會放緩,市民當下的感覺卻是,當局低估了住屋和置業需求,導致土地和房屋供應不足,是形成近年樓價飆升和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的主要原因,故此未必全信當局對未來十年的需求預測。

    要市民改變未來住屋供應持續不足的心理預期,當局除了中短期加強闢地覓地,還須透過填海,向市民展示能夠增闢大量土地儲備,將來無論需求起跌,都可應付裕如。若覓地仍然捉襟見肘,十個瓶只有五個蓋,私樓供應不足而公屋又未能達標,便會陷於兩頭不到岸窘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