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国际要闻 > 全球政商及学者代表汇聚库布其沙漠 为国际治沙合作建言献策
  • 全球政商及学者代表汇聚库布其沙漠 为国际治沙合作建言献策

    时间:2017-08-01  来源:环球网  作者:张骜

    库布其沙漠生态光伏示范基地

    【环球网赴内蒙古特派记者谭利娅、林梦月、朱洁、郑璐报道】7月29至30日,库布其沙漠国际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召开,全球300多位政商及学者代表参加论坛,为如何更有效治理荒漠化问题建言献策。目前全球沙漠化治理工作现状如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否给国际治沙合作带来新契机?民间企业可通过什么途径加入生态保护行动中?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论坛寻找答案。

    “牧家乐”帮助库布其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一大难点问题。两年一届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正是为了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而设立的,该论坛也是全球唯一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的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本届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的主题,交流和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与合作、沙漠生态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创新与发展、沙漠治理与消除贫困等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沙漠化对人类的威胁体现在方方面面,一些地区热点问题背后都有其影子,比如近年来困扰欧洲的难民涌入问题。非盟委员会负责在非洲开展外交活动的协调员埃里温・保罗・塔根在论坛发言时指出,非洲一些年轻人正在离开自己的国家,穿越撒哈拉沙漠并渡过地中海从意大利去法国等国家,这其中大部分年轻人都是来自干旱国家。“荒漠化会使人饥饿、营养不良、失业,现在还有其它新出现的问题,比如像恐怖主义。”他说。“一些恐怖组织都分布于非洲的干旱地区,原因是它们很容易在当地招募年轻人培训成恐怖分子,因为家乡土地荒芜、干旱,这些年轻人无事可做,。”

    中国也是全球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论坛秘书处提供的资料显示,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比耕地面积占比高15%。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罗布泊和楼兰古城由于植被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已造成湖泊干涸和古城消亡。不过,一个好消息是,由于中国政府治沙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在全球已率先实现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论坛会址所处的库布其沙漠,就是中国在沙漠化治理领域的一个成功案例。据论坛秘书处提供的数据显示,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近30年来,致力于荒漠化治理工作的中国亿利集团已绿化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还发展起“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产业体系。记者乘坐大巴车来到库布其生态光伏区参观时,看到一望无际整齐排列的大片太阳能板,如同太阳能板的海洋。亿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亿利规划在库布其沙漠建设1000MWp生态光伏治沙项目,目前已和国内一家领先的光伏企业合作建成310MWp,治沙两万亩,年发电量5亿度,且所发的电已并入国家电网可以进行销售,目前年发电量已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态光伏业也是一种立体化的新型产业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将沙漠资源进行了有效和充分利用。

    这种多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也成功帮助沙漠地区大批农牧民脱贫。记者走进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由亿利捐建的牧民新村一户人家采访时了解到,这个新村共有36户人家,每家住的都是一所106平米的单元房。在亿利企业的引导下,牧民们这几年办起了牧家乐,用自己家的马和骆驼搞旅游,也因此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夏季是沙漠旅游旺季,牧民家里最近基本每天都招待至少一桌客人。当地陪同记者采访的人介绍,这些牧民家情况好的一年能有上百万元收入,最少也有二十多万元。当看到这家牧民家外面挺着的一辆小轿车时,陪同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这个新村每家每户都有小汽车。

    实际上,“库布其模式”在此次论坛上也获得嘉宾纷纷点赞好评。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言的希腊前总理安东尼斯·萨马拉斯感叹说,他看了库布其沙漠后感到“非常震撼”。他说:“我看到了人类可以把沙漠变成一个绿洲,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它可以把一个噩梦变成一个愿景,变成充满快乐、希望的前景。”

    “一带一路”令国际治沙合作迎来新契机

    “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中亚和西亚多个国家都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影响,因此,沿线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空间也是本次论坛热议话题之一。此次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嘉宾都一致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让国际治沙合作将拥有新契机。

    当被问及联合国是否欢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治沙方面的国际合作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普拉迪普·梦噶对记者的回答很明确:“当然。”他表示,联合国始终关注生态修复这一重要问题,并在人类安全、移民及当地就业等方面拥有相应机制。他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在诸多领域开展合作:“我们不仅要种树,还要重视水资源保护,而且沿线国家还可在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合作。”

    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官员蒋南青也认为,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理念和技术将能随着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走出国门,走向更多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尤其是中亚、西亚国家。

    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副主任阿斯兰贝克·欧姆科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在内的中亚国家都对库布其在治沙方面的经验“非常感兴趣”。他还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给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内陆国家在未来发展上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可能,该国政府非常支持本国与中国在能源项目以及经济项目上开展合作,该国企业同样非常乐意与中方企业开展业务交流。“相比欧洲,中国企业往往给出的报价更低,质量也可靠,因此中国企业的投资在我们国家很受欢迎。”他对记者说。

    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院主席沙法特·卡卡赫尔指出,库布其的模式应该得到复制、推广,但应进行一些调整,不可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要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同的地方。2017年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土地生命奖”获得者印度流域组织信托的领奖代表克里斯宾诺·西蒙·罗布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库布其是个奇迹但是要推广模式还要考虑世界各地沙漠和环境条件。他对记者分享了几个治沙的普遍准则:首先,要有远见并持之以恒;其次,需要社区力量的支持。罗布先生认为库布其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当地人口密度比较小,不会有那么多人受影响。“但是印度不一样,印度人口很多,想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最后一点他认为,要实现可持续治沙,要多元方法,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他说:“这不是种树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需要系统的工程,可以变废为宝,变沙漠为资源。但这需要包括政府、私有企业以及公民社会在内的多方努力和配合,才能成功。”

    外国嘉宾畅谈民企如何更好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政府的整体引导和政策扶持对生态保护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底层参与”也同样重要。有关民间企业如何更好参与治沙行动,以及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契机民间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记者也询问了一些外国嘉宾的看法。

    在问及吉尔吉斯坦国内民间企业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热情时,阿斯兰贝克·欧姆科夫表示,吉尔吉斯斯坦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都并不是很大,虽然有不少与中国和俄罗斯合作的合资企业,但规模普遍较小,潜力有限,因此在参与规模较大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时通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表示,该国小型企业多倾向于参与规模较小的项目以在争取在短时间获得回报,不过,所在的研究中心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一直鼓励企业参与到更大型项目中。他还表示,在这方面希望中方可以更加主动一些。

    英国生物碳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无人机种树的英国公司。该公司无人机技术团队生态修复行动主管伊丽娜·费多伦科从企业的角度谈了企业参与生态保护的看法。她说,民营企业在生态保护方面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同时认为,作为一家较小型的公司,她希望看见其他大型企业能够围绕生态系统修复创建出一种商业模式,因为如果想让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找到可以实现收入增长、修复生态并促进人们保护自然敏感性的方法。伊丽娜·费多伦科女士认为,中国亿利等大型企业在这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她也表示,鼓励民间企业参与生态保护行动政府的支持也尤为重要,因为这将体现出这种商业模式是被认可和欢迎的,这样一来就会有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其中。

    当被问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令民营企业面临怎样的挑战时,伊丽娜·费多伦科女士坦言,由于企业将需要与不同国家政府进行合作,对于小型企业来说会有些困难。“如果像亿利这种的大型企业可以帮助小型企业在项目中获得利益,并在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小型企业参与项目工作中发挥领导作用,这会成为一项巨大的成功。”她说。

    科威特环境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拉法特法希米·米萨克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他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合作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建议。他认为,企业参与过程中应考虑投资目标国家的法律、文化等等因素,以此避免潜在的风险。他认为,需要有一个大的“数据库”来为企业参考和服务,提供相应的投资指导等等。诸如外国使领馆的建议或投资指引,就可以成为这种“数据库”的资料来源。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