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国际要闻 > 中国多部门接连对印发强硬警告 印仍用“和平谈判”蒙混拖延
  • 中国多部门接连对印发强硬警告 印仍用“和平谈判”蒙混拖延

    时间:2017-08-05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赵建东

    近日,西藏军区某部在海拔4600 米某高原演训场,组织火箭炮、加榴炮等炮兵分队,跨昼夜进行多弹种精确打击实弹演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军队从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和地区和平稳定出发,始终保持高度克制。但善意不是没有原则,克制不是没有底线。印方要打消任何以拖待变的幻想。”中国国防部网站3日深夜刊登新闻发言人就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谈话,再次对印度进行严厉警告。8月3日上午至4日凌晨,国防部、外交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先后就印方越界事件严厉发声,强调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同一时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西藏军区某旅进行多炮种跨昼夜实弹射击演练的画面,也引发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揣测。

    “中国对印度警告升级”,“德国之声”4日称,在周四至周五凌晨,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驻印大使馆等机构先后发声,谴责印度“非法越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连说4次“这绝不是为了和平”。中国国防部周四深夜约11时多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印方立即将越界的边防部队撤回边界线印度一侧,尽快妥善解决此次事件,恢复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官网8月4日凌晨刊登消息称,中国驻印度使馆刘劲松公使3日在使馆向《印度教徒报》、《新印度时报》等印媒记者吹风并答问,刘劲松强调,中方必须再次敦促印方立即无条件撤出越界边防部队,敦促印方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

    一连串密集声明发出后,立即引起印媒高度关注。4日一大早,《今日印度》头条文章援引了前一天晚上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的声明。此外,《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教徒报》《金融快报》《第一邮报》、新德里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报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引述中国方面最新表态,如国防部、外交部以及新华社等国家媒体等的一系列言论,且大多数都用了“中国警告印度”“中国强硬表态”“善意不是没有原则,克制不是没有底线”等语句来形容中方的警告。《印度时报》在报道中国国防部声明的同时还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在中印边境对峙事件上的措辞更加强硬,文章援引中方的话称,印度若不撤兵,将面临“严重后果”。

    印度PRESSTV称,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都敦促印度军队立即撤出,警告如果不撤退就会面临“严重后果”。中国外交部在声明中说:“事件发生至今已经一个多月,印方不仅仍非法滞留在中国领土上,还在后方整修道路,囤积物资,集结大量武装人员,这绝不是为了和平。如果印方真的珍视和平,就应该立即把非法越界人员撤回到边界线印方一侧。”周三,中国外交部发表了长达15页的有关对峙事件的声明。中国国防部警告印度“打消任何以拖待变的幻想”。中国官方媒体也警告印度的命运可能会比输掉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还要更惨。

    与中方严厉的警告以及对事件核心性质和法理的清楚阐述不同,印方的回应则含糊不清,仍企图用“和平谈判”蒙混拖延。4日下午,印度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在推迟了一天后举行,这也是印外交部现任发言人巴格雷卸任前主持的最后一场发布会。不过现场记者显然没有给这位“老朋友”留面子,一系列针对洞朗对峙的问题涌向他。有印度记者以满腹狐疑的口吻问道:“印度政府一直在强调与中方外交沟通渠道是畅通的,那你能告诉我有哪些谈判在展开吗?是谁?在哪里参与的类似对话?”巴格雷对此只能故作轻松地笑着回应:“我只能告诉你外交沟通的渠道一直存在,但具体的商谈细节我不能透露”。也有记者问巴格雷,中方发布了有关洞朗对峙的“真相”与“立场”,印方为何不做出类似的正式“声明”?后者含糊地称:“印方的回应已在6月30日做出过,此前和此后也都进行过多次回应,相信大家对此事的背景及印方立场已经很清楚。”

    从本次发布会所呈现的问题来看,中国外交部2日发布的立场文件成了各方发问以求澄清的蓝本。例如“在洞朗地区修路问题上,印方是否接到过中方的通知”,“中方在声明中提到对峙地区印方士兵人数从400降至40,这一点是否能被证实”,对类似问题,巴格雷的回答都很短暂,用词局限于“对于这个问题,我不能承认也不否认”,“这是军事操作层面的事情,我不便回答”。

    就3日晚间印度外交部长斯瓦拉杰在印度议会上院联邦院接受质询时就洞朗对峙的回应,有记者问为何印外长只强调外交沟通,而放弃其他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是否意味着印度立场有所转变?巴格雷称,“印度一直坚持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边境争议问题,而且这也是印中两国首脑所达成的共识,相信中方也会在此问题上信守承诺。”

    【环球时报驻印度、德国、加拿大特约记者 周良臣 青木 陶短房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陈一 柳玉鹏】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