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申城美|“东海救101”:海上“逆行者”
  • 申城美|“东海救101”:海上“逆行者”

    时间:2017-09-25 15:48:00  来源:文汇报  作者:史博臻

    原标题:“东海救101”:海上“逆行者”

    “东海救101”轮坚守在救助一线,实施科学救助、安全救助,致力于海上救助值班待命。(东海救助局供图)

    团队简介

    “东海救101”轮隶属于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是我国救捞系统目前排水量最大、船舶长度最长并首次配有直升机库房的全天候远洋救助船,主要用于海上遇难船舶救生救助作业。现有一线船员23人,其中党员8人。

    该轮常年部署在长江口、洋山附近海域执行救助待命任务,全力保障水域航行安全,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东海海区平安保驾护航,还多次执行国家交付的重大专项任务。曾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上海市青年文明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一片海、一艘船、一群人,与时间赛跑,为生命竞速。

    “东海救101”轮团队,是一支钢铁铸就的旗舰队伍。辽阔的东海,当极端天气来袭时,商船、渔船纷纷回港停靠,他们却铭记“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迎着滔天巨浪,向风暴中心勇敢逆行。

    履行国家使命,担当社会责任。“东海救101”轮坚守在救助一线,实施科学救助、安全救助,致力于海上救助值班待命。自2012年11月15日列编以来,累计值班待命1707艘天,完成救助100多起,救助(援)遇险人员326人,挽救财产价值40多亿元,出色完成“康瑞68”人员脱险救助、“达菲佛罗里达”溢油事故处置、马航MH370两次搜寻,以及2015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海上搜救科目等专项任务。

    坚守在咆哮西风带上

    眼前的“东海救101”轮有116.95米长,配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和机库,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救助船之一。“可到了浩瀚的南印度洋,就成了一叶扁舟。”尽管拥有丰富的远洋经历,但南印度洋之行让老船长刘学洪也捏了把汗。

    从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的那一刻起,各国出动了大量船只和飞机夜以继日地搜寻,中国曾派遣“东海救101”轮等多股力量前往南印度洋海域参与其中。去年1月11日,“东海救101”轮再次出征,与国际搜寻团队一起,担负起失联客机水下搜寻重任。

    这是交通救捞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搜寻,从起航至归来,前后历时348天;这是我国历史上海域跨度最大的一次搜寻,远赴南印度洋,航行3.6万余海里,水下搜寻扫测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排除可疑区域39处;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困难最大的一次搜寻,气象海况恶劣、团队构成复杂、意外状况频发。“东海救101”轮横摇超过25°成为工作常态,救助船员连站立都很艰难,还要顽强抵抗晕船、疲劳、补给匮乏等各种困难,配合外方搜寻人员收放拖鱼、水下机器人ROV等几吨重的高科技设备。

    这是一次众望所托的寻踪之旅。驾驶室永远是最忙碌的地方,各种新的搜寻指令传真不断发来。“不放过海上任何可疑漂浮物体”,这是死命令。说得简单,做起来何其不易。茫茫印度洋,风大浪高,海水深不可测,且搜寻海域位于大洋中央,海面上连垃圾都很难看到,目力所及尽是翻滚的浪花。

    这又是一次国际联合搜寻。先后有美国、澳大利亚等七个国家的48名工作人员随船,工作方法和习惯各异,加之突发情况不断,工作计划亦时常有变,协调难度极大。“东海救101”轮搜寻团队顾全大局,加强沟通协作,全船呈现出友好和谐的氛围。其中,技术保障要求非常高,船舶轮机长李治国和高级工程师许宏新几乎包揽了一切―――机械、液压、电气、管理、应急反应,甚至在后甲板指挥,他们渐渐被国际搜寻同行敬称为“Super Xu”(超级许)、“Super Li”(超级李)。

    奔万里、赴深蓝,划破冰冷的海浪,本着对生命的最大尊重,这艘孤独的巨轮夜以继日地坚守在南印度洋的咆哮西风带上,用实际行动履行中国政府对世界的庄重承诺和责任担当。

    破解“超级麻烦”

    交通运输部救捞局所有的救捞船舶上,都有一个特殊的救捞徽志:边框围了一圈橄榄枝,传达和平与救生的理念;中间是五星,为国家的象征,体现海上救助是国家和政府职能;五星照耀下的舵轮和翅膀、波浪,代表海空立体救捞,两扇翅膀围成的心形则体现出海上救助事业的社会公益性特点。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东海救101”轮。2013年10月14日凌晨5时33分,一艘载有1.5万立方米木材的巴拿马籍散货船“Super Sun”(超级太阳)轮在长江口附近水域着火,船上23名中外船员急需救助。“东海救101”轮接报后,即刻起锚火速赶往事发海域。抵达后,发现该轮驾驶台燃起熊熊大火,船上人员全部聚集在船头呼救。

    “东海救101”轮通过几次靠船尝试,在接报后仅一小时左右就将船员全部救下。随后经过数小时奋战,“超级太阳”轮的熊熊火势得到控制。未等人员稍做喘息,李治国发现了新状况―――遇险轮向长江口走锚,保守估计半小时内可能刮断约2000米处的海缆,后果不堪设想。眼看“超级太阳”将变成“超级麻烦”,必须派人上船把船控制住。水手长二话没说冲在前头,但风浪太大,船靠船无法成行,于是决定借助一条相对灵活轻盈的拖轮做跳板。趁着拖轮被浪尖顶起的瞬间,水手借势跃上难船,一个、两个、三个,他们顾不得巨大冲击力引发的磕碰,立马扎紧缆绳,一点点改变难船的漂流轨迹,最终保住了船上货物财产,也避免了一场无法估计后果的溢油海难。

    把船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船上

    刘学洪自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整整30年,目睹了国内救捞水平突飞猛进。回想当年,救捞船才60多米长,马力不足2000千瓦,而现在百米长的救捞船比比皆是,马力也比原来提升了七八倍。尤其是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之后,国家高度重视水上救助,人员层次和设备配备均有显著提升。

    “人命救助,平时靠练,专挑风险的情况练。把‘敌人’了解透,把本事练好,真正的救助场面来临,才不会惧怕胆怯。”刘学洪介绍,船上配有组合力量训练器、跑步机,船员们几乎每天都有常规训练,也用密集的安排来消解思家之情。“东海救101”轮每20天休船一次,停靠补给,24小时内立即启航;船员每三个月才能下船和家人团聚,每次休息一个月。让他颇感欣慰的是,团队成员一直比较稳定,也都很年轻:23人平均年龄31.7岁,最年轻的22岁,35岁以下20人,28岁以下8人。

    从船长这一身份来说,责任更大。难船横在眼前,对于“救还是不救”的评估和决断往往只有短短几秒。”刘学洪用“煎熬”来描述每一次的心情。“兄弟,干一票!”说出这千斤重的决定,就意味着危险与生机并存。“我们是专业救捞队,人命关天,我们不干,就没人去干,必须要冒风险。”当“船长,人救下来了”的声音从对讲机中传来,驾驶台总会爆发出一片喝彩声。

    他们诠释着救捞人的信仰―――把船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船上。

    他们捍卫着救捞人的底线―――能救的都要救。先救人,再保住财产。

    他们是海上的“逆行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