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职业昆曲推广人赵津羽:让昆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职业昆曲推广人赵津羽:让昆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7-11-13 15:25:49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原标题:职业昆曲推广人赵津羽:让昆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古北市民中心二楼,“藏”着一家昆曲推广工作室。从楼梯上来,走过拐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写着的《牡丹亭》昆曲唱词:“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推开大门,步入其中,好一个昆曲世界!左手边的两个单间展示昆曲服饰,同时也是“杜丽娘”的闺房;中间的大厅既是昆曲课的课堂,又是昆曲表演的舞台;而在右侧放置的音箱,永远只钟爱“水磨调”。

    赵津羽说,昆曲的精致与唯美可以融入生活,昆曲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算起来,今年是赵津羽从事职业昆曲推广的第11的年头了。2007年,她辞去教师一职,成立了昆韵京腔俱乐部;2016年,又联合恩师张洵澎将俱乐部“升级”为梦乐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在研习中心里,赵津羽教学生演昆曲、唱昆曲,做昆曲普及讲座,推广“昆曲+”的概念,希望昆曲能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1月11日,“昆曲萌娃”系列文创产品在沪发布。这是赵津羽“筹谋”了三年的大事。“昆曲萌娃”以《牡丹亭》为主题,将柳梦梅、杜丽娘、侍女春香三位人物设计成卡通形象,分别取名为“梦梦”“丽丽”和“香香”。由此衍生的文创产品包括衣服、书包、手机壳、红包等多个类别。

    “昆曲萌娃”系列文创作品在沪发布,共推出3个人物的24种卡通形象。

    “设计昆曲萌娃,把昆曲中的人物形象推广到孩子中去,是希望他们也能爱上昆曲。”赵津羽说,现在的孩子最熟悉的可能是日本动漫中的卡通形象,这次推出“梦梦”和“丽丽”,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中国卡通形象的陪伴,“我先告诉孩子昆曲是可爱的,他们的小书包上可以出现梦梦、丽丽,收到的红包上写着昆曲唱词,等孩子们熟悉昆曲了,再来讲故事。”在她看来,卡通形象的“视觉认可”最终会走向对昆曲的“情感认同”。

    “昆曲萌娃”系列文创作品包含手机壳、红包、书包、杯盏等。

    从12岁起,赵津羽就和昆曲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艺路上,她曾得益于京昆大师俞振飞的点拨;后拜入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门下,专工澎派闺门旦艺术。在成为职业昆曲推广人之前,赵津羽是一名学校教师,“在学校里教学生身段、唱词,也做昆曲推广。”但渐渐地,她觉得只用“演”的方式推广昆曲,太过单一,“加上在校时精力有限,我开始觉得必须全职来做这件事。”

    赵津羽辞职,创立昆曲推广俱乐部。每个月一次,在工作室免费推出昆曲讲座。她也走进医院、社区、学校,义务普及、推广昆曲。11月的行程同样排得很满:3日是社区公益讲座,12日在共青森林公园表演昆曲,16日去龙华医院“培训”医护人员,28日则去周家桥街道给高龄老人讲课。讲课对象不同,上课的内容也不同。面向孩子时,讲昆曲礼仪;面向老人时,讲昆曲的“手眼身法步”与养生的关系。“我打造‘昆曲+’的概念,昆曲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它可以和所有年龄段的人产生关系。”

    成为职业推广人以来,进学校、社区推广昆曲,是赵津羽最常做的事情。

    把工作室中央大厅的桌椅撤去,再拉下幕布,一个小型的舞台就成型了。每两个月,赵津羽在这里为观众打造“两米之内看昆曲”的独特体验。从杜丽娘的闺房梳妆,到游园惊梦,观众可以在不足两米的距离内看演出,昆曲演员的头饰、装束与一颦一笑,一清二楚。

    从事职业昆曲推广以来,赵津羽总共带了20多位学生,大多是企业家和白领,不少人已经跟着她学习了五六年。有学生办了生态农庄,把昆曲人物的卡通形象印在水果的包装盒上;有学生开办汽修公司,就在休息室里播放昆曲选段;还有学生把昆曲人物印在盒饭和菜单的包装上。“大家都在身体力行,让昆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赵津羽说,昆曲是精致而唯美的,这种精神可以纳入到生活与工作之中,“昆曲给人的印象一度是遥不可及的舞台艺术。对,它是舞台艺术,但它更是一种艺术生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