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山西壁画展”终于露真容 上博为了它不惜拆卸南门!
  • “山西壁画展”终于露真容 上博为了它不惜拆卸南门!

    时间:2017-11-14 15:28:5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乐梦融

    原标题:“山西壁画展”终于露真容,上博为了它不惜拆卸南门!

    工作人员打开长3.2米,高3.5米的“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准备搬移至展位-郭新洋.jpg

    图片说明:工作人员打开“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准备搬移至展位 郭新洋 摄(下同)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将在11月29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时期的89件壁画珍品原件。昨天下午(11月13日),重点文物开箱布展,14位面带口罩的考古人员将《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的墓道北壁小心翼翼地从木箱中抬出。

    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将长3.2米,高3.5米的“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移至展位-郭新洋.jpg

    图片说明: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将“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移至展位

    巨幅山西壁画露真容

    这件长3.2米、高3.5米的巨幅壁画,由于尺寸巨大,上周运抵上海博物馆时专门为它拆卸南门,露出真面貌的这件壁画,非常罕见地壁画中展露到北朝建筑的风采,将成为本次展览的看点。在画面中,屋顶正上方绘一火盆,左右两侧各绘一兽首鸟身的怪兽形象。建筑中华丽的门楼、庑殿顶、复杂的斗拱、重复的额枋、特殊的瓦钉、彩色的铺地砖,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生动逼真,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资料中未曾见过。这是首次在同时期墓葬壁画中发现木结构建筑。“我们用特制的铲刀,上下左右慢慢沿着四个面把壁画切下来,取下来时壁画只有1厘米厚。”山西博物院文保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李锐介绍了如何将这件巨幅壁画运抵上海的经过。

    正在按原样拼接复原的“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郭新洋.jpg

    图片说明:正在按原样拼接复原的“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

    展厅内正在复原一座气势恢宏的“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观众可以进入墓道内部参观,在展厅中身临其境之。山西博物院采用“复原性保护”的新方式,实现了整体乾坤大挪移,把原本置于自然环境中“不可移动”的壁画切割成数十个块面,揭取搬迁后,进行修复、养护,再按照原有的墓葬结构拼接复原。据介绍,壁画主要分布于甬道、墓顶与墓室。甬道拱顶以黑彩勾绘云气纹,两壁绘文吏、仪卫及骑行马队。东壁与西壁所绘内容基本相同,形式对称,唯有骑行马队的行进方向相反。墓顶壁画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上层绘天象图,中层为四神图,下层图是十二时图。墓壁的北壁为夫妇宴饮图,东壁为鞍马仪仗图,西壁为牛车出行图,南壁为门洞,左右两侧绘有鼓吹图。

    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布展-郭新洋.jpg

    图片说明: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布展

      隋唐前中国绘画只能看壁画

    山西博物院收藏了近万平方尺的中国古代墓葬壁画,此次“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是迄今为止国内举办规模最大的一次古代壁画特展,分为“天似穹庐”和“人亦黄土”两部分,遴选了89件约1600余平方尺的墓葬壁画,向参观者再现北朝上层阶级的生活缩影和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北方贫民的真实生活。

    此次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均为山西博物院所藏的墓葬壁画原件。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介绍,相比中国古代绘画宋元之前的作品存世稀少,或为后期摹本且存在争议,所以确凿的隋唐以前的绘画作品,只有壁画。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壁画,人物造型、线条、设色等的艺术水平都很高,且出现了透视。

    除了“天似穹庐”展出的3件北朝壁画外,“人亦黄土”部分囊括了宋金元时期的9组(53件)壁画,其中北宋1组,宋金1组,金2组,元代4组,相比之下,宋金元的壁画没有北朝时期的那么出彩,但是它的研究价值非常高。

    此次展览从上周五开始布展,一些墓室已经搭建得初具雏形。展览将于11月30日到明年3月4日向公众开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