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陈引驰:百年“复旦中文”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 陈引驰:百年“复旦中文”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时间:2017-12-09 17:38:40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晓晶

    东方网记者刘晓晶12月8日报道:今天,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百年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追溯历史,1917年复旦大学建立了“国文科”――这便是复旦中文学科的源头。如今,“复旦中文”走过百年,它将走向何方?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陈引驰在论坛上给出了答案。

    陈引驰说:“一百年,对于每一个体,都是漫长的,我们都是历史时间中的一瞬。但对于一个学术教育机构而言,既不能讲特别久远,也绝对不能讲很短促。复旦中文已经拥有一个值得我们珍视的传统,我们身处其间,延续和拓新是每一代人的无可推卸的责任。对于未来,我有三点想法。”

    首先,“复旦中文”以中文的语言、文学乃至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作为其基本的责任。在今天世界整体格局变化,中华文化地位提升的背景之下,中文母语的教研及对以中文母语为媒介的文学、文化的教研,对于重建文化认同,重塑文化传统,具有特殊的意义。复旦中文学科以海内外中文教学研究之重镇,于此必须有充分的自觉,责无旁贷,承而后创,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当今时代知识高度膨胀、错综交织、星转斗移、旋生旋灭,而人之为人,或许也处在疑难之际。属于人文学最基础的语言与文学的研究,理当有勇气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仅埋首于学科内部的深微之至的诸多课题,而且考虑似乎高远缥缈的问题,比如人文的理想在今天是否仍有合理性?是否仍须坚执?其实,在中文学科的内部,教研之中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张力,早已是现实的存在。这不仅关涉到学术的未来、学者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关涉到我们如何培育、造就多元而平衡的人才――这不正是“复旦中文”未来必须要严肃思考的吗?

    最后,当今的教育和研究日益突破语言、种族、文化的间隔,全球性的知识、学术和文化互联互通的网络早已不是理想而是无处不在的现实。复旦中文学科作为中文教学研究一方重镇,自然不能自外于此一现实。我们不仅与大陆的兄弟院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与台、港等地华语学术圈乃至欧美日澳国际学界数十所大学建立起持续、稳定的教学和研究的合作关系,仅就学生的交换、交流学习而言,“复旦中文”可能处于国内最为领先之列。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须不断追求中文教研的前沿,提升引领性,与海内外中文学科各院系“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更好的未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